● 创新整合点
本节课在设计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保留了美术学科教学的特点,又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和谐整合;积极渗透新课改的理念,与新课标较好地吻合。做到教学资源学生“动手做”,利用“电子教室软件”展示交流,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也使他们了解了中国典型的佛教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完成了教学预设目标。
● 教材分析
课题《心灵的慰藉》是《美术鉴赏》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的第三课。教材原意是鉴赏国内外的宗教艺术,但考虑到现在的高中学生对宗教并不太了解,而且国内外宗教艺术范围过大,学生因不了解、没兴趣,鉴赏宗教艺术可能会有较大的困难,且“中国佛教艺术”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因此我缩小学习范围,把内容由宗教艺术的鉴赏缩小成了中国佛教艺术的鉴赏。
● 学生分析
对佛教艺术的相关知识匮乏;从小接触网络,有较好的信息素养;对美术作品也有较好的鉴赏分析能力。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以敦煌壁画的鉴赏分析出中国佛教艺术的特点以及壁画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用比喻的方式描述对龙门石窟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互联网络查找资料,以文档形式整理出相关教学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这静心的艺术、谛听这神秘的声音。
●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去过西藏了解西藏吗?”请班里的西藏学生介绍家乡。
师:去年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去了西藏,回来给我带来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今天在上课之前我先把它拿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教师视频播放,用西藏佛教信仰者五体投地的视频感染学生(如图1)。
师:无论是烈日、尘土还是风霜雪雨都挡不住他们的坚定,即使头破血流都依然平静,甚至还带着微笑,五体投地,用自己的身体丈量着大地。反复着这样的动作一直拜向他们心中最神圣的地方——布达拉宫。时间长达数月甚至整年。在听他讲述的过程中我不断地问自己:“他们干嘛这样?他们不苦吗?”
生:对佛教的信仰。
图1
师:那佛到底长什么样?让他们能变得如此的勇敢?如此的坚强?(教师出示中、印两张不一样的“佛”的图片。)
师:由印度传到中国来的佛教,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变成了本土化的中国佛教,然后有了本土化的中国佛教艺术。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佛教艺术中徜徉,一起来领略中国佛教艺术雄浑与细腻同在,浪漫与严谨并存的无穷魅力,去感受信仰者心灵上的慰藉。(总结并导出课题《心灵的慰藉》。)
2.新课讲授
师:宣传中国佛教的艺术形式(关于美术)有哪些?讨论后举例说明,并在地图上找出它的具体位置(如图2)。
图2
学生举例说明,找到位置并分类:绘画、雕塑、建筑。
教师给出题目:中国佛教艺术之最——白马寺、乐山大佛、敦煌莫高窟,让学生任选其中一项上网自学(如图3),并制作成资料,通过机房的总控功能实现共享。然后教师规范知识点:
(1)白马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修建的第一座寺院,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发源地。
(2)乐山大佛,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地处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水势相当的凶猛,每当到了夏季江水就直捣山壁,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后来就凭崖开凿了乐山大佛,双脚自然垂下,以安定的坐姿给行船人战胜激流险难的决心,减杀水势,永镇风涛。
(3)敦煌,被誉为西域路上最大的传奇,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敦煌壁画的内容非常丰富,描绘着佛的形象,佛的活动,佛与佛的关系,佛与人的关系,用这些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对敦煌壁画《割肉喂鹰》进行鉴赏。师生共同分析南北朝历史背景,并揭示出画作的产生和内涵:战乱年代的人们需要安定和谐的生活,却又没有人愿意去这样奉献,这个时候人们的心灵是慌乱的,没有方向的。于是佛教故事告诉我们应该从善,学会为他人着想,多奉献,默默接受人世间的一切苦难,来世会有好结果。就这样,一个个佛教故事安抚着人们的心灵,让受创的心灵得到了愈合。
然后,在壁画《极乐世界》的鉴赏过程中,教师运用电子白板的放大等功能,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画面(如图4),回答中国佛教艺术及敦煌壁画的特点。
佛像服饰的对比:佛像是裸体或半裸,本土绘画人物是宽衣大袍。
人物刻画:佛像是写实细致;本土壁画人物是写意。原因是中国以写意著称,西方以写实见长。
建筑:亭子,中国本土化。飞天:敦煌艺术的标志。莲花:普渡众生的佛皆是踩在莲花或蹲在莲花之上;出淤泥而不染,佛陀是人中莲花。
师:在这个国土里的一切众生没有痛苦与危难,只会在生活上、精神上享受其他一切世界所没有的种种快乐。虽然现在承受着战乱、饥饿那样的痛苦,但把善良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了上面,让人们有了精神的粮食。让人们昏暗的心灵世界增添了色彩。
教师请学生自学“龙门石窟”,并设想自己站在它的面前会是怎样的感受,能够想象出怎样一种风格的乐曲,怎样一种色调?
学生自学后用比喻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感受。
用余秋雨先生《佛教的生命力》补充说明:
我们这片土地由于承载过太多战鼓马蹄、仁义道德而十分自满,却终于为西天传来的一种轻柔而神秘的声音让出了空间,就便是佛教。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的智者已经习惯于抬头谛听,发现那儿有一些完全不同于身旁各种响亮声浪的声音,从它们身上寻找心灵上的慰藉,真正牵连着生命的内层。正是这种声音,渐渐引出了心境平和、气韵高华的大唐文明。
师:所以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建筑都只是宣传佛教文化的载体,人们听各种佛的故事,领会着各种教义都是为了从中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这是人们解决生命中一切痛苦的精神支柱和唯一法宝。因为它让受创的心灵得到了愈合,让昏暗的世界增添了色彩,让浮躁的内心恢复了平静。
3
.课堂总结
师: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信仰者变得如此的勇敢,为什么他们能够那样坚持的原因,我问我的朋友,对于他们来说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有自己的信仰并随着自己的信仰踏好每一步。我想这句话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大家现在是高二,有自己独立的生活,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我们可以三五个学生去肯德基坐坐,也可以一帮朋友在KTV唱唱,但真心希望大家在自己心烦气躁的时候能去感受一下这静心的艺术,这柔弱的声音。因为:中国佛教艺术,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人们心灵上的慰藉。
● 教学反思
◇美术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备课时亦是如此,再好的教学设计,没有必备的教学资源也是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本堂课借助网络多媒体教室,学生从上网收集、筛选“动手做资源”到自主探究学习,打破了从前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枯燥无趣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更多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学习,把学生被动的课堂变成了主动的课堂。
◇美术鉴赏课最主要的就是看清画面、条理清晰、分析画面,本堂课借助电子交互式白板的辅助功能,综合应用了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直接标示注解、放大缩小等功能,可以说让学生拿着“手术刀、显微镜”把图片鉴赏得更加清楚,条理清晰。
◇本堂课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生生讨论、学生讲授、教师补充,师生互助、材料补充等完成知识点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探究,对龙门石窟进行了解,学生能够在网络中查找到大量清晰的图片,用卫星地图宏观欣赏,通过文字资料了解更多石像背后的故事,多方面感受自然产生种种不同的感受。但在学生“动手做资源”环节中,学生也因信息素养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等问题,无法准确地在网上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最好、最有效的资料,今后笔者需要改进教学设计,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
点 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学生有一些知识积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筛选资料、“动手做资源”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在教师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下,本节课的实施效果还是不错的。这凸显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开放课堂中教师能力的重要性,教师的支持、促进作用对自主学习的效果影响重大。此外,在本节课中,信息技术还在一些特定环节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比如,美术作品的鉴赏、教学内容的导入等。
这节课同时带给我们一个思考,就是在通过信息技术学习一些相对专业的知识,特别是学生自主筛选网络资源的过程中,信息素养和专业知识的作用谁更大一些?课前的准备工作应如何开展?个体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效果哪个更佳?这些都值得我们今后继续思考、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