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医学院校广大医药专业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改善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水平,弥补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本文探讨在“实验课导师制”指导教学模式下,如何开展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探索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践环节的效率,提高广大学生理论结合实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明确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高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十分重要,对加深学生理解化学实验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培养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十分关键。 而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因为作为基础实验课,学生参与率高,而学生本身基础差异存在导致了实验积极性不高和效率低下,严重的影响到了实验教学质量,因此,进一步引入“导师制”教育模式而实施“实验课导师制”模式指导学生们整个实验环节。探索有机化学实验新型教育模式,必将有益于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导师制”最初实施于英国牛津大学,是一种重视对学生进行个体辅导的教学辅导模式,对高质量牛津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有着重大意义。“导师制”教学模式是学生培养与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教师指导学生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思想指导。在我国很多大学本科阶段也实行导师制,这样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现“数量”与“质量”之统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精神的优秀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一些高校都在积极地根据校情,参考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探索新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其中,少数高校在本科生教育中实施导师制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本文基于对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分析,在实验中心不断对实验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尝试采用“实验课导师制”模式指导学生从事有机化学实验,让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媒介用于和学生进行实验实践整个过程,利用实验课堂内外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能够及时答疑解惑,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现状及问题
传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主要以“验证实验”和“方法操作训练”方式进行: 教师事先做好实验预备,课堂上进行讲述和演示,学生事先进行预习,课堂上观摩教师演示,而后按照教材上操作进行实验过程“验证”,然后填写固定式实验报告。这种传统固定思维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教材和老师存在着明显的依赖性。传统实验教学以具体的实验项目和标准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模式约束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且受到教材实验设计的各种限制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无法满足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3 “课堂实验导师制”在有机化学实验的实施及其特点
根据“课堂实验导师制” 教学模式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进行研究和实践,提出将传统的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实验和项目实验两大类。实验内容有出自于实验所用教材,也可以是师生协作的相关科研项目课题以及重点化学实验项目都可成为实验课程内容。 实验分为基础实验、综合能力实验、创新实验三类,形成了从基础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实验课程。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技术与师资力量,实行“课前预习热身—课内操作实践—课后综合讨论”的三位一体实验教学方式,同时师生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参与并指导实验实践过程,具体问题及时解决。
“实验课导师制”的特点就是课堂上师生相互选择,即时交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样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学习动态,课后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媒介交流,更好地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发挥课程中导师的作用。实验中,学生有较多机会与指导教师及时沟通,不仅在实验操作技能方面,在专业学习、校园生活、动态思想等方面,都能得到指导,真正发挥“导师”的作用。
4 总结
“实验课导师制”教学模式及时弥补了传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充分地调动了师生的能动性,发挥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者:王文静 来源:知识文库 2016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