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化学论文

探析中职化学有效导课法

2016-07-15 16: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导课”是指教师通过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课程内容等多方面因素,设计恰当且艺术的方法把学生引人一种课堂氛围,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人得当,就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提高课堂效率。而化学作为中职学校一些专业的选修课,首先,其教材内容本身存在大量抽象的理论知识,很容易使课堂枯燥无味,平淡无奇,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不乐意听,甚至于不想听。其次,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弱,往往无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且大部分学生思想不成熟,而周围同学朋友学习风气差又不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所以中职学生自身普遍存在的不想学、不爱学的特点,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因此中职化学课堂在导课中如何才能快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我从教学实践体会出发,谈谈几种有效导课法。


  一、创设情境,引起求知欲


  学生掌握知识从哪个阶段开始?有人认为是从感知开始的。不错,对事物的认识始于感知,但怎祥才能使学生积极投人感知活动呢?无疑,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开始,一般来说只有学生面临问题、困境,渴求新知和寻找答案并获得突破时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课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具体方法可列为以下几种。


化学


  1.讲述故事法:在乙酸的教学中由讲述“杜康造酒儿造醋”的故事导人。两三千年前,山西运城人“酒仙”杜康常叫他的儿子杜抒把造酒剩下的渣子一酒糟拿去送给别人喂牲口。有一年,快过年了,杜抒无意间把酒糟装迸一口大缸里,加了些水,盖上盖子,准备用来喂马。但由于事情较多,杜抒很快把这件事给忘记了。二十天后的一个晚上,杜抒睡觉,梦见一位老神仙指着泡酒糟的大缸向他要调味汁,说是到明天酉时就可以吃了,巳经泡了整整二十一日了,第二天酉时,杜抒和父亲打开了缸盖,看到了一缸酸气冲天的黄水,这种黄水就变成了一种调味品,由于受梦的启发,杜抒把“廿一日酉”这几个字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个“醋”字。接着启发学生讨论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去水圬、除铁锈、解鱼腥、醒酒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识上便产生了知与不知的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主动地开始听教师讲解,开展积极的认识活动,寻求正确的答案,科学的结论。


  2.引人化学史法:在氨气的教学中通过分析合成氨的问世,引人新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从海上完全封锁了与之为敌的德国,硝石不能从智利进口了。农田没有肥料,就会缺粮食;缺乏硝酸就会缺少炸药,德国就会自动投降。可是两年过去了,1916年德国的农田仍一片葱绿,前线的炮火反而更加猛烈了。这是怎么回事?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是德国的化学家发明了合成氨。以弗里兹哈伯为首的一批著名化学家,20世纪初就研究固氮,利用空气、水和煤为原料,生产氢和氮,再把氮气和氢气制成了氨。学生在教师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中情不自禁地被激起了学习氨气的兴趣。


  3.猜迷语法: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呈现一张元素周期表,组织学生对照元素周期表,展示以下几组谜题:金库被盗;抵押石头;金属之冠;端着金碗的乞讨者一各打一种化学元素;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打两种化学元素;品德高尚一一打三种化学元素;江水往下流,流水暗礁留,沿江筑金塔,气盖黑山头一-打四种化学元素;教师注意引导激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茅塞顿开。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一下子便活跃起来,再探讨这些化学元素是按什么规律排布在一张表格中的?学生因势利导学习元素周期表就显得有趣而生动了。


  二、演示实验,感知教材


  理解书本的知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学生的感性认识来源于多个方面,有的可以是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的,有的可以是在学习中获得,有的可以是学生的再创造想象产生,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感知。因此如果利用实验导人课堂,使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那么理解教材知识就比较容易了。演示实验法有以下几种。


化学


  1.教师演示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演示实验导人新课是教学中最易使用的方法,重在选择得当。如在葡萄糖的教学中,教师能过葡萄糖的银镜反应及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导人新课,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通过现象懂得葡萄糖中存在醛基进而根据分子式推断葡萄糖结构,并且了解了生活中的制镜原理及尿糖的检测原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分组实验法:在盐的水解的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动手探究实验:用PH试纸测试氯化钠溶液、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及醋酸铵溶液的酸碱性,导人新课。根据测试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盐溶液是否一定都呈中性?从实验现象你认为哪些盐溶液可呈中性?为什么盐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氯化钠和醋酸铵呈中性的本质是否相同?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再组织学生运用弱电解质解离平衡知识探讨在盐溶液中到底存在着哪些离子?哪些分子?它们以何种方式共存?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存在的疑难,归纳得出不同类型的盐溶液酸碱性不同的本质,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万物变化的丰富多彩,从而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


  3.魔术导人法:在金属离子的检验的教学中用在落后的农村,有些农民思想落后,封建迷信思想较重,得了病不去医院就诊,请一些所谓的“仙姑”来帮助驱“鬼”为题材,设计一个小魔术,用一冥纸预先用氯化铁浸泡,表演时用一蘸有硫氰化钾溶液的小刀划向冥纸,即刻可以看到血红色液体出现,有趣的现象激起学生的感知,同时还能正面引导学生破除迷信思想,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积极性


  随着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移动互联与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使得教育教学模式向信息化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巳难以适应中职化学课堂教学,通过多元化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科技教学手段,不仅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视觉盛宴,而且能够将学生引人智能优学、教学双收的轨道。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导课法归纳几点如下。


  1.视频引人激趣法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科学,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寻找用于教学的有关新闻报道并非一件难事。将时事新闻作为课程资源用于导课很容易吸引学生眼球。如在甲烷的教学中播放可燃冰的新闻报道,铝的教学中播放铁路工人在野外焊接铁轨的视频导人新课。学生在观看视频中带着问题不知不觉进人学习,不仅使学生分散思维快速集中起来,进人最佳的学习状态,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动态图片展示切题法


  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展示图片效果是比较差的,即使你有足够多的图片,试想一张或几张图片在老师手中展示效果会怎样?让同学传阅也只是部分人参与而巳。但是如果用PPT制作动态图片再配上文字解说,对学生而言更加清晰、形象、直观,足以开启一节精彩的课堂,如在高分子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功能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生活产品以及高科技产品的图片来导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又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先展示金属的冶炼、燃料的燃烧、火箭的发射等图片,再引出不是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都能造福人类,从而组织学生列举出身边有没有发生对人类有危害的氧化还原反应,动态展示钢铁的生锈、食物的腐败等图片,从而引人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化学,这也正是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理念。


  3.动画播放启发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化学是在研究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性质变化,化学反应是在微观中进行,如何激起学生活跃的思维来学习这些抽象的知识呢?利用信息化资源软件,采用电脑动画播放导课,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如物质的量教学中引人《曹冲称象》的电脑模拟动画导课,学生有了化整为零的概念,由此阐明了物质的量的本质,所以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微课导人讨论法


  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每个微课都是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可以自己掌握,懂了的可以快进跳过,不懂的可以倒退反复观看或暂停下来思考,做笔记。在元素周期律探究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时,将同一周元素的性质递变,从原子结构分析、预测到实验验证,制成微课导人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进一步探讨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质相似性及递变性。这种导课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学生在微课学习中可以成立,协作学习小组,他们彼此帮助,互相学习借鉴,这时教师的角色可以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问题的解决者,课堂戍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场所,师生间变成了彼此互动的伙伴关系,使中职课堂更加人性化,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体能动作用。


  导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设计如何导课时,每一种方法不是孤立存在,可以互相渗透,针对教材内容设计不同方式的导课。但导课毕竟只是一堂课的开端,不可喧宾夺主,而忽略了课的重难点。通过实例证明有效的导课无疑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整体教学品质。教师的教育就像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在看似枯燥的中职化学课程教学中,有效的导课法正是教师为学生开启科学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进而将学生引向科学知识的“海洋”。


  邱晓玲\福建省宁德职业中专学校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