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针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前于学校计算机资源的更新速度以及中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材难度较大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多的现状,提出了在计算机课堂使用“探究式”教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施有效教学的四种基本策略。
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学校计算机资源更新速度远远滞后的冲突,使得中职计算机课教学在技术上受到猛烈的冲击。加之,中职生基础相对薄弱,课堂问题行为多等现实问题,也使传统的教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计算机课程教学需要。为此,实施“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无疑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途径。
一、“探究式”教学的可行性
中职生普遍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惯于形象思维,而劣于抽象思维;中职教材普遍存在“重教轻学”的弊端,职教特色不明显,难度大、内容多,学科联系不紧密;加之学生课堂自控能力较差,上课说话、睡觉、玩手机等问题现象近年渐演渐烈。要想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并能在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在计算机教学的实践中发现,使用“探究式”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保持学校计算机教学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一)分层推进、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职校学生普遍智能差异较大,作为教者“要正视学生差异,尊重差异,并要善待差异,研究差异,了解学生的智能特点”。对此,可把学生分成好、中、低、差四个层次(两个或三个层次也可),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各层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和训练,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之后再“小坡度”前行,在“呈现明显的反映”中“及时反馈”渐进的学习成果,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及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实践中,对有一定操作基础而未系统学习过计算机知识的学生来说,“探究式”教学活动应该立足学生现有基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新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与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完美亲和。对于计算机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教学策略应该是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学习内容。
例如,在“键盘操作的基本训练”课教学时,宜分层教学。对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对打字的准确度和速度不视为训练的重点,应该把重心置于正确姿势、习惯的养成上,同时教学评估应以定性为主,辅之以量;而对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学生,应把重心置于如何提高打字的准确率和速度上,对于正确姿势、习惯的养成应以校正为主,但不作为重点,教学评估应以定量为主,辅之以定性说明。
(二)设疑激趣,主动探究的教学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由境生,境可创设。在计算机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现有经验创设问题的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对“活动地带”进行思考,并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Excel公式的使用”时,可以采用演示讲解相互穿插的方法,重点讲清公式计算的形式、操作数、运算符等内容,之后创设相应的探究情境以配合先前任务,提升教学品质,加速技能转化。
(三)模仿迁移,启发引导的教学策略
当学生具备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之后,“探究式”教学应要求学生在教师仅起启发、引导作用下进行自主学习。此策略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积极的思维,使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探究的步骤方法,如操作过程可先模仿训练后迁移训练,并在迁移过程中掌握整体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讲授Windows 7“帮助”使用时,可先以如何获得“剪贴板”信息为例介绍如何使用帮助,在讲清帮助使用的三种方法以及其他形式的帮助之后,可给学生创设如下探究问题:请学生在Windows 7中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把需要的信息复制或剪切到剪贴板上(可以是文本,整幅屏幕的内容,活动窗口的抓图等内容);然后在其他窗口中进行粘贴,从而使本节课知识迁移到其他应用程序的基本操作中,实现学习由“学会”向“会学”“善学”“乐学”的转变。
有效教学是所有教学形式所追求的永恒主题,“探究式”教法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采用何种策略推动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中需要研究和关注的课题。对于中职老师来说,面对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有效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课内,而且在于课外的诸多方面。教学设计都应该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的能力)为目标实施创新教学,特别是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更应如此。
作者:杜忠海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