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解读高中语文新课改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创造性、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新课程的第一人。新课程主张张扬个性,关注学生的亮点,关注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独特体验,突出语文对学习个体培养的人文性特点。高中语文新课改倡导多元选择,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渗透“个体差异、多样选择、多元发展、多维并举”的理念和要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将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定位为: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在近一个学期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依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循序渐进,积极而又稳妥,大胆而又谨慎,高效而又扎实地渗透上述理念,坚持理念先行,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探索中发掘语文的内涵,在改革中探求语文的境界,在创新中追寻语文的真谛,在发展中领略语文的魅力,在反馈中体验语文的品质,加深和升华了对语文新课改的认识。
一、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也就是以生为本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真正地把学生从“捆绑式”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实践了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六个解放”。这是语文教育史上划时代的巨大变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新课程的第一人。这一变革反映在教学上表现为课文由学生自己读,问题由学生自己提,方法由学生自己想,规律由学生自己找,过程由学生自己走,答案由学生自己得。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课文不待老师讲而学生自己能读,作文不待老师批而学生自己能改。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课文不是老师教会的,尤其是高中语文,而是学生读会、学会的;作文不是讲会的,而是学生写会、练会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变讲堂为学堂,实实在在让学生肩负起学习的责任,压力催生动力,动力激发活力,活力迸发激情,在一个活力四射、激情飞扬的情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自然生成。由责任缘生的内在驱动力与习惯、情境、课程资源等外在因子结合起来,相互促动,相互影响,熔铸成稳定的、持久的、超强的语文学习动力系统。
二、新课程主张张扬个性,关注学生的亮点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对立统一体。全面发展是有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全面具有共同性、基础性,个性则体现特色和亮点。以往的高中语文课程乃至所有语文课程忽略或不注重突出个性,“满堂灌”“填充式”“注入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正是这种意念的外在表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张张扬个性,关注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独特体验,突出语文对学习个体培养的人文性特点,落脚到具体的文本教学上应当是指学生的“一家之言”“一孔之见”,尽管有时候这些“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也可能是片面的、不成熟的甚至于是消极的、谬误的,教师都应当善意地对待,正确地引导。这些“言”和“见”闪耀着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人性灵光,呵护它们,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护佑学生的人格尊严,这再次表明新课程对人的高度关注。
进行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习作训练,我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就话题或材料从正反两方面或多个侧面、多个角度、不同层次思考、立意、布局、谋篇、行文。抛弃以往“一个话题、一个主题、一个体式、一个声音、一张面孔,一课树上吊死人”的习作导向,鼓励习作求异求新求活求变。倡导“同题异构”“同文异构”“同料异构”,落实“一文多写”即要求学生对同一篇习作从不同角度写两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路一变视野宽,灵活开放的训练思路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掘了学生的创作源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景可描,有感可发,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话可说,情随心走,笔随意动,文笔流转,妙文锦篇。不同个性、不同情趣、不同文风、不同思想倾向的学生几乎都能在魅力四射、丰富多彩、靓丽缤纷的习作沙滩找到自己惬意的位置,畅享阳光沐浴,谛听天籁之音,感悟人生真谛,品味人生真情,形成个性品质。
三、新课程倡导多元选择
“选择”涵盖几方面意思,1,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利用。2、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选择阅读。3、学生对教育资源的选择认可。新课程下,教师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块黑板、一方讲台”程式的忠实执行者,教师对文本教材等课程资源有依据学情、教情合理裁剪,适当处理,有机取舍的主动权。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关系的革命。在这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疾风暴雨式的伟大变革中,人民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敢为人先的胆略,一往无前的勇气,破釜沉舟的决心,在风雨交加、崎岖泥泞的课改征途上负重前行,执著探求,奋力赶超,超强发展,激情拥抱千帆竞发、万木争荣、万紫千红的春天!
第2篇:高中语文新课改之我见
语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字型教育,乃至二十世纪初,则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出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有人预测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将出现第三次重大转变,即从“语言——思维”型教育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型教育(参见;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第236-239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我们认为语文教育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时代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因为人拥有了语言。离开了语言,就根本谈不上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在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时,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相对于以往的历次语文课程改革来说,这次课改有许多革新之处,它的"新"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师生角色的转变、对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等方面。现就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新"的具体体现。
1.高中语文课改的必要性
在积极推动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坚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全面平衡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人生规划的能力"。由于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它对语文教学提出很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才能进一步学习,况且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这种环境下,老师更应该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发现语言的魅力。此外,老师也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督促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因此,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再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而是转变为以人文教育为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合作意识,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2.高中语文新课改原则
2.1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高中生处于一个充满活力,并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期,他们生机勃勃,乐于探索。老师不能采用"填灌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强加给学生。老师应该设计―个轻松活跃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轻松、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语言的魅力。新课改的教材也较以往不同,其注入了新鲜文章,改变以往说教的面孔。北京某些地区使用的语文教材中也加入了网络词汇,响应了信息社会的发展。活跃的课堂氛围利于学生活跃自己的思维,敢于想,敢于说。老师在营造轻松活跃课堂氛围时一定要保持亲切的态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2设计多种教学方式。老师应该设计多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添加多种元素。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改变以往学生单纯地听老师讲解的课堂状况。比如,为锻炼学生口才,语文老师可以组织答辩比赛,将班级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单独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辩论。也可以模拟"面试",部分学生充当面试官,部分学生充当应聘者。让他们感受一下社会生活。不管何种教学方式,老师都应该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发学生发挥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实践能力。
3.教育理念的更新
树立全面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学、看教材,因为他们是文化中的人、时代中的人、活动中的人、世界背景中的人、现实中的人。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做到:
3.1关注每位学生,尤其是差生,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关注的实质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而关注的本身则是最好的教育。
3.2教师要学会尊重、赞赏学生。记得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语文课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棵幼苗,让它不断地生长、壮大,最后排挤掉缺点的杂草。我们知道,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尊重学生是教师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应追求的一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与他们一道泛舟学海,寻找真理,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尊重学生的思想,哪怕是错误的答案,也要帮其分析原因,而不去讽刺挖苦,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尽量创造一种和谐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学习、探索,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3在语文课改实践中,教师除了要面向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和其他教师合作,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其次,还要与家长沟通,处理好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力求在教育方法和要求上与家长一致。
3.4尤为重要的是: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更要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随着课程的不断更新发展,教师应是"有源头"的"活水",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还要注重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自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寻找自我完善的动力。
4.优化教学结构,凸显学生地位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立足于教师的教,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往往陷入一厢情愿的"填鸭式""注入式"窠臼。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课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立足于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因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应把握好三个基本点:一是着眼于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着眼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展;三是把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主要矛盾尽量在课内解决。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流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5.把批评斥责转化为赞赏鼓励
在我刚从事语文教学的时候,我就接触到"鼓励教育""表扬教育"这些专业的术语,但我总是不以为然,怎么可能总是"表扬"呢?学生多捣蛋呀,多厚脸皮呀,多会"信誓旦旦而不思其反"呀!但是经过这些年的磨炼,我才终于有所领悟。
新东方创始人俞洪敏讲到关于如何鼓励孩子的问题,他先讲了一个故事:美国一位普通的学生,他刚上初中时物理成绩很差,只考了8分。物理老师找他谈话,鼓励他下次考上9分。结果那学生考了28分,进步了20分之多。但如果就这么在班上表扬他,其他学生还是会嗤之以鼻,因为28分还是不及格。于是,这位聪明的老师先让同学们给自己做一道减法题,把这次的成绩和上次的相减,然后把分差写在黑板上,并问哪个同学进步最大。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是那个同学。这种鼓励方式有很大的激励色彩,从此,那个学生就喜欢上了物理,并最终成为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这是一个成功的以欣赏表扬的方式鼓励学生的教学案例。我也愈来愈多地尝到了这种教学方式的甜头。其实即使是我们本人在工作中,也能体会到别人的鼓励给自己带来的促进,远比一顿批评数落大得多,更何况是我们那些现在自尊心极强的学生呢!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表扬,鼓励是一种真情的鞭策,这些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愉快经历。赞赏是一种美的熏陶,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这样的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善与美是紧密相连的,"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我们作为一名老师,要时时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对待学生,这就必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毋庸置疑,语文的魅力是不可估量的,教学方式更是很多样。总之,"教无定法",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还有待于我们去发掘。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适应新时代学生的要求,作为语文老师,应该选取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多点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多阅读以安放他们迷惘的青春,多点赞赏和鼓励,这样,学生必能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语文的魅力也才得以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