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大纲版)文言文教学中的“词类活用”知识点为题,探讨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流程设计等教研问题。分析词类活用现象的四个形式类及其小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设计两个相关教学流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订的高中语文教材的使用范围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近年课改以来,人教版的教科书分为大纲版和课标版。本文将以人教大纲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词类活用”知识点为对象,分析其教法、教学效果及测评方式等。根据教材,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安排在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综观人教版三个年级、全六册的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安排,我们可以看到,每册的第五、第六单元课文都是历代的文言文作品,并且基本在每个单元后都附有一个文言语法问题的说明,从第一册至第六册分别是:怎样学习文言文、文言实词的特点、怎样学习文言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常用句式。“词类活用”“文言常用句式”讲授文言文区别于我们现代汉语的最重要的语法规范问题。本文拟就“词类活用”现象为例,专门讨论其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的选取和设计、教学效果的测评等问题。
一.“词类活用”教学内容及教法分析
我们知道,造成我们阅读文言文献困难的一个重要障碍是古今词语的用法不同,掌握这些用法差异能帮助我们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在一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原有的意义和用法,作另一类词来使用。事实上,高中语文教材中所谓的“词类活用”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这些用法并非临时的活用,而是这些词经常的用法,高频率、大范围的出现在古代文献中。教材选取了与现代用法差异最大的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即“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用法”“名词做状语用法”。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其教学的内容安排和教法设计。
1.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是“使动用法”的形式特征,即都表现为一个动宾结构,通常是一个动词、形容词或名词后带一个体词(名词或代词)。这种时候,根据其分布的位置,只能将前一个词分析为动词,后一个词是其宾语。
(1)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
其中(1)中有一个动宾结构“相之”,由于后一成分“之”是典型的名词语,而前一成分又显然不能理解为与其有联合关系,因此要看做是后一名词的动语,是支配涉及后一名词的成分。
二是“使动”的语义是“致使”义,即谓语动词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让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三是“使动用法”的具体形式,即前一成分由哪些词类充当,教材介绍了三种:名词的使动;动词的使动;形容词的使动。
最后总结,名词、形容词本身不能带宾语,这里带上宾语是一种词类活用现象。
1.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形式上均为动宾结构,都是一个名词或者形容词后带一个名词做其宾语。我们知道,汉语的名词和形容词一般不能带宾语,因此算作“活用”。
(2)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
例(2)中形容词“奇”“壮”后带体词结构“其言”“其貌”,因此判定为动宾关系。“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判断都需要依据形式上的分布环境。
二是“意动用法”的语义内涵是什么:谓语动作行为是由主语发出的,这与“使动”不同。表达一种主观的认识,主语以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如(4)意为“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三是“意动用法”的具体形式:形容词带宾语和名词带宾语。这两类的翻译方式不同,前一种译为“认为…怎么样”,后一种译为“认为…是什么”。
1.3名词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用作动词”的两类形式,名词后带另一名词语而两者不构成并列联合或修饰限制关系。“使动”和“意动”用法中都包含这类活用现象。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表“穿衣”)
例(3)“衣”本为名词,但在这里后带名词“帛”,且前有状语“可以”,故认为用作动词。另一种形式表现,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如“能、可、欲、肯”或副词的后面,助词“所”“者的前面,则用作动词。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表“游泳”)
(5)范增数目项王。(“目”表“看”)
(6)赵王之子孙侯者。(“侯”表“做诸侯”)
这两种分布是谓语动词的典型位置,所以认为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1.4名词用作状语
一是界定,当名词用在动词前并对动词起修饰或限制作用时,就是“动词的状语”。
二是具体的语义类,包括五类:表比喻、方式、工具、处所、趋向。
(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表“像狗一样”)
(8)学而时习之。(“时”表“经常”)
(9)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表“用簸箕”)
(10)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表“在东市”,余可类推)
名词用作状语是古代汉语的普遍现象,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句式,如“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二.教学流程设计
讲授“词类活用”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教师为主或学生为主的两种不同教学模式。
(一)教师为主的模式中,具体程序如下:
1.教师讲解定义、用法、句式语义特点。
2.教师分析相关例句。
3.教师列举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让学生判断哪些词语属于活用,具体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
4.让学生将这些句子翻译为对应的现代汉语句,看其是否能正确翻译其中的活用词语。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具体流程如下:
1.预留“词类活用”作业让所有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准备为大家讲解。
2.课堂上让某一名学生讲解什么是文言的“词类活用”,并举例为大家说明。
3.教师带领全体学生在前期预习的基础上分析具体例句。
4.提供一些针对性练习让几名学生单独上讲台完成,以测评教学的效果。
作者:闫梦月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