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修课、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
高中课程改革以来,选修课、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等词语频频出现,要落实选修课的课程开发,首先要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里已无须对选修课做界说,但应当强调,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选修课相对必修而言,是在其基础上的延伸、拓展与提高。
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的最基层,一般意义上,这三级课程是从课程的管理及开发者角度来说的。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由国家委托课程开发机构,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规定课程内容,编写教科书,并负责监督评估课程的实施,强调课程的统一性与基础性。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由它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强调课程的区域性与差异性。校本课程则是由学校依据教育目标,根据当地的课程资源、学生实际等情况,自行开发研制的课程,强调课程的特色性与自主性。在我国三级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是主体,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补充。
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校本课程52的开发、校本的课程开发。本文论及的校本课程开发指校本的课程开发,即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或地方制订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等条件,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研究者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国家课程的总体框架内对学校所有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包括校本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程选择、修订、改编,也包括对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全新的开发。
厘清了这三个基本概念后,可以发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选修课开发是校本的课程开发,包括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开发,也包括国家课程的开发。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将各科目分为三个板块:必修、选修I、选修n。其中选修I要求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选修d要求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可以看出,选修I系列的课程与必修课是基于社会共同需求基础的,兼顾了学生个人潜能和发展需求,因而选修I课程受课程标准制约较大,强调课程的统一性与基础性,当属国家课程。选修n课程则带有更强的地方、学校特色,其开发在不违背教育方针的前提下,由地方、学校根据当地实际及学生实际自主进行,强调课程的区域性与特色性,当属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一般而言,课程开发应包括课程纲要、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含教材)、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要素。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对上述课程要素,开发程度各有不同,因而课程开发也呈现不同的程度或方式,一般概括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新编。
基于这样的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开发途径。选修I为国家课程,各模块课程的开发基本是对国家课程的选择、改编,是对已经编制好课程的实施过程的开发,开发程度较低,严格意义上讲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课程实施”;选修n为地方和校本课程,各模块课程的开发应当是完全意义上的课程开发,即课程新编,包括课程规划(如纲要、目标等)、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开发的全部要素。但在学校现场发生的课程开发行为,无论哪一种途径,都属校本课程开发范畴。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开发途径
(一)选修I的课程开发:课程选择、课程改编
该系列选修模块的开发主要途径是对国家课程的选择、改编。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前一种开发途径。
途径一:课程选择。
这一途径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要求最低,也是目前采用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模块的选择。
如前所述,作为国家课程的选修课I,课程标准规划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文化论著研读、语言文字应用5个系列,并对每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每一系列有哪些模块,课程标准仅做了部分示范性举例,供课程开发者思考。诗歌与散文系列有唐诗选读,小说与戏剧系列有中外戏剧选读、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精读,新闻与传记系列有新闻通讯的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有语言文字专题、演讲与辩论,文化论著研读系列有先秦诸子论著选读、《人间词话》选读、《歌德谈话录》选读、中华文化寻根、社区文化专题。
一些国家出版机构或地方出版机构,依据课程标准中的选修课课程目标以及教科书编写建议、选修课举例等相关内容,组织力量开发了供学校选择使用的选修课教材。这些出版机构开发的选修课教材,均按照课程标准规划的5大系列编写,在各系列下设若干模块,一个模块一本教材。随着这些教材的出版,高中语文选修I除了课程目标外,有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模块雏形形成,尽管还不成熟,但已经给教师开设选修课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选择资源,教师可按照课程标准选修系列目标要求,在各出版社提供的选修课模块(教材)中选择。
途径二:课程改编。
这一开发途径的重点在“改编”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要求较高,除了课程选择外,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选择好的选修模块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课程改编涉及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5大类:(1)目的;(2)内容选择;(3)内容组织;(4)学习经验;(5)学习资料。这种改编必须以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为依据。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各模块的开发,课程改编应当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但目前由于师资力量及其他原因的影响,这种方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目前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中的课程改编主要发生在内容组织和学习资料两个环节。一方面体现为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织,另一方面体现为以教材提供的某一内容为中心,进行课程拓展即学习资料的拓展。教师往往把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进行课程改编活动。比如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立足于古诗词的鉴赏,分别从探究诗歌的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声韵三方面组元,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打破这一课程框架,重新组织内容,如该套教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探究诗歌的旨意)选择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体会诗歌的声韵]选择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我们知道这两首词的作者虽然一个是南唐后主,一个是南宋才女,但两人均有国破家亡的经历,并且词作均以生活中的重大转折为界,内容及风格有很大变化。教材中的两首词均以抒发“愁”情为主题,但一个是国破家亡之后怀念故国之愁,一个是新婚不久与丈夫小别的“闲愁”主题及手法也不尽相同。改编时可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内容,进行课程内容的重新组元,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为专题做研究性学习,在比较中学习作品,把握两位词人的创作特色。同时,宋词中以“愁”情为题的作品还有很多,可适当拓展、补充,丰富学习资源,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再如以“光与影的旋律”为主题,整合古典诗词中有关光影内容的作品,进行拓展学习,等等。课程改编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主题统整,也可以是其他方式,不必拘泥。
(二)选修H的课程开发:课程新编
高中语文选修n中各模块课程属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由各地方或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主开发,这部分课程开发是完全意义上的课程开发,即课程新编,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等各要素,均由当地有关部门组织力量或由学校教师自主完成开发任务。
选修各模块课程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学校、教师有最大的创造空间,但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要求也最高。目前只有很少量的学校能开设出较高质量的选修n系列课程。例如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以西湖美景为题材的作品,地处西湖湖畔的学校可以开设关于西湖诗词的鉴赏课;杜甫在蜀期间写下大量诗作,地处天府之国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开设“杜甫蜀中诗作赏析”成都的杜甫草堂、武侯祠有大量经典对联,也可以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开设对联赏析课程,等等。
再如张爱玲作品大多以十里洋场一旧上海为背景,上海学校的语文选修课可以开设“张爱玲小说欣赏”等,上海建平中学即在高一年级开设有“解读张爱玲”一周一学时,开设一学期。事实上,上海建平中学已经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选修课课程体系。该方案一共设有39门选修课,其中有属于国家课程,采用课程选择、课程改编方式开发的课程,如《论语》解析、《孟子》选读、中国古代史传文学选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讲、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现代诗歌鉴赏、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历代古文佳作欣赏、唐宋八大家散文欣赏与研究、《人间词话》选读、语用与修辞等;但更多的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诸多新编课程,如“红学”研读、解读张爱玲、武侠小说研究、港台文学欣赏、生活美学等。
总之,不论是哪一种课程开发途径,都应注意学科课程发展与学科素质的基本结构、学生个性的发展、社会与科技的发展等影响课程的三大因素。选修n尤其要注意:第一,补充性,将国家指导的必修课程不能完全满足语文素养培养的那一部分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以弥补必修课程的不足;第二,多样性,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程,以保证学生个性化学习活动的需求。
三、目前语文选修课开发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本应成为一个最有价值的板块,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已实施四个54年头的高中语文新课程还存在诸多问题,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其一,教材开发取代课程开发。课程开发与教材开发应当是两个概念,但由于学校不同以及教师专业化程度不足,能完全实现课程开发的学校很少,这使得选修课的课程开发基本上被教材出版机构的教材开发取代,学校选修课教学出现照本宣科的倾向。
其二,教师不具有课程选择权。选修I系列各模块为国家课程,其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是课程选择。课程选择应当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教师要有选择的权力,二是要有可供选择的空间。由于一纲多本格局的形成,各出版机构开发的多种选修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课程选择的较大空间,但教师并不具备选择的权力,绝大多数学校选修I系列各模块课程的开设“选择权”在高考,课程有无开设的价值与必要由高考说了算,因而各学校开出的选修I如出一辙,并且成为人人“必修”的选修课,如中国古典诗词赏析,因为高考每年都有一道古诗词鉴赏题。这样一来,可供选择的空间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其三,教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教师课程选择权的丢失,一方面是高考制约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不具备高质量课程开发的能力也是重要因素。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应当是主角,但事实上有能力承担主角责任与义务的教师数量有限。语文选修课的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课程论层面的有关课程开发的知识与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该门选修课程的学科知识,并且对这一学科知识的把握应当是深入、系统的,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其四,选修n销声匿迹。选修本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特色、最能弥补必修课不足的课程,但由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由于学校课时紧张,由于选修属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很多学校并未开设,这使得选修n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中实际上已经销声匿迹。
靳彤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