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构建诚信校园文化的有效策略创新机制

2015-07-28 18: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由国家教育部修订,自2004年9月1日起执行的《中学生守则》第九条要求:“明辨是非,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另外,《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4条也要求:“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不说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显然,《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都将诚信作为学生规范来培养。因此,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然而,当今社会存在一些不诚信的现象,如“豆腐渣”工程、食品安全问题、假学历应聘等等。学校中也存在抄袭作业、冒充父母签名等现象。这些诚信缺失的现象,时刻提醒着教育工作者:初中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今天的诚信文化校园可以支撑起明日的诚信社会,学校诚信教育在诚信社会的建立和完善中负有重要的使命。学校要从学生的诚信意识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充分发挥诚信文化校园对初中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将诚信教育与学科文化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体验到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笔者之前所在的学校——常山县城关中学,通过三年多的实践研究,开展了系列活动,提出了初中诚信文化校园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健全诚信文化教育网络
  诚信,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又是社会管理和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规范。它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着社会秩序。做人需要诚信,社会呼唤诚信。诚信赢得尊严,“无诚则有失,无信则招祸”。诚信是人的一张脸,写着一个人的品德和操行;诚信是社会的一幅画,描绘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素养。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因此,在初中开展系列诚信教育活动意义非凡。常山县城关中学的做法是把建立健全诚信文化教育网络作为诚信教育的基础来抓。学校建立了以校长室为龙头的诚信教育网络,即“校长室—各处室—班主任—学生”和“课题组—政教处—年级组—教师—团委学生会—学生”的双向教育网络,同时开发了“至诚城中”诚信校本课程,并每月一次开展“诚信之星”的评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创设诚信教育的显性资源
  (一)以校本课程为抓手,树立诚信理念
  学校以开发校本课程为抓手,挖掘诚信教育资源,主要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校园文化积淀为基础,以校本教材《至诚城中》为载体,每周一的第7节课开展教学活动(由班主任或综合实践课程教师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对学生进行诚信的正面教育。《至诚城中》一书共分七个部分:诚信制度、诚信做人、诚信求知、诚信交友、诚信处世、爱国守法和明礼诚信。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收集诚信方面的名人名言、诚信小故事,讲讲身边的人和事,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等。这样,学校在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发掘校园的精神、制度、物质文化中的诚信内涵,整合内部的资源,实现了诚信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优化、统一。
  (二)以活动为平台,开展诚信行动
  学校设计了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具体分为一般活动与专题活动两类。一般活动按常规进行,提示学生应具有诚信意识,如诚信主题班会、诚信考场、诚信征文墙报等。专题活动则通过精心设计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诚信的要义,如诚信活动周、“诚信你我他”演讲比赛、新生诚信宣誓仪式、“诚信之星”评比等。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诚信的种子根植于每一个学生的吃、穿、住、行、学习、生活、思想的各个方面。如“每月之星”评选活动,就让更多的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自己的班级和学校,并以身边人的先进事迹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三、挖掘诚信教育的隐性资源
  (一)营造诚信环境文化,熏陶意识
  诚信环境文化由校园环境、物质设施、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构成;诚信文化产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研究成果,有文化、艺术、体育等人文产品。网络时代赋予了诚信教育新的时代背景,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不同的教育方法。学校从美化学生周围的环境出发,利用有限的校园空间,让每一面墙、每一块石头都能为诚信的含义代言,让诚信环境与氛围的美与学生心灵的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象征学校诚信精神的“至诚”石,矗立于正对大门的位置,学生每天进出校门时都能耳濡目染受到无声的教育。又如在墙壁上张贴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如“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等等)和故事(如《乐羊子妻》《曾子杀猪》《程门立雪》《移木建信》等),还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这些资料,并且互相交流、谈体会等。
  (二)坚持诚信师德育人,落实行动
  身教重于言教,学校坚持以诚信师德育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直接影响着诚信教育的效果。学校从加强师德建设入手,对教师的言行提出更高的要求,并纳入诚信师德考核中。
  (三)构建诚信制度,保障实效
  在认真学习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关诚信的条款后,学校制订了相关的学校诚信制度、班级诚信公约,并通过“诚信之星”评比,使制度有落实、有成果、有实效。
  (四)注重课堂诚信渗透,全面保证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因势利导地渗透诚信思想尤为重要。尤其是语文、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科学等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素材,可以结合教学的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行诚信教育的积极渗透,寓诚信教育于正常学科教学中。学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诚信品质由“他律”到“自律”的形成过程是重点与难点。学校注重培养和发挥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根据自身状况,自主设计诚信承诺的形式和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研究,学校的诚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学校形成了诚信校园文化。各教室都张贴《中学生 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各走廊、楼道都有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展板等。二是教职员工树立了诚信育人的意识。在学校里,不仅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讲诚信,而且门卫保安、食堂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都将讲诚信写入工作职责之中。三是学生养成了诚信做人的规范。学校通过开设“至诚城中”校本课程,开展“每月之星”评比活动,举行诚信书画、征文和典故收集比赛等系列活动,增强了学生对“诚信”的道德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完成了诚信品德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造就了具有“诚信观念以及诚信行为能力”的学生群体。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