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策略

2015-07-28 18: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什么是新媒介环境?
  当前,社会资讯发达,以手机短信、微博、微信、QQ为代表的新媒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逐步融入受众的生活世界。新媒介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载体,如手机短信、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当下,新媒介成为高职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冲击着他们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新媒介本质上是一种技术,传播的不仅是信息而且构建的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包含了社会成员对正义的诉求、反映的实质是社会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新媒介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环境。
  二、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的特点
  高职校园文化是社会经济转型的产物,当中国社会转型之下的高职校园文化与新媒介技术发展相遇时,高职校园文化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
  (一)便捷性与即时性
  网络这一新媒介的出现给高职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对自己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可以随意去评价和表达,这使得新媒介环境下的高职校园文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介环境下(电视、广告、电话、报纸、广播等)的高职校园文化。旧媒介环境下,高职大学生表达自己意愿的主渠道较少,即便有机会在主渠道去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也是在传统社会舆论允许的、可接受的价值观范围内去表达自己的见解,高职大学生真实的想法难以在旧媒介传统价值观范围内充分表达,在这个意义上,新媒介的便捷性给高职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与方便,新媒介环境下的高职校园文化的表达方式具有便捷性与即时性的特点。
  (二)多样性与丰富性
  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的传播突破了旧媒介环境下的时空限制,校园文化的传播速度加快,高职校园文化生活的内容较之旧媒介环境下出现了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特点。例如:高职大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在校园网上点击下载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学术报告视频进行专业学习,或者通过网络完成远程教育的课程学习等等。
  (三)开放交流性、互动性和平等性
  新媒介的出现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校园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登录校外网站,同时,校外网民也可以进入校园网获取相关的校园信息,这有利于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实现双向交流。同时,新媒介环境下高职大学生在微博这个公开的媒介平台可以发表自己对校园生活的真实看法,其中包括对老师的专业教学、学校的管理、基础建设服务等等。校方可以通过阅读微博上的信息来了解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为高职师生进行网络互动提供依据,新媒介环境下校园师生关系呈现出平等性特征。
  (四)行业性与实用性
  “高职院校依托行业、企业生存和发展。”[1]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职教育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行业特色浓,以实用为主,除了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教学基地、聘请企业带教师傅担任行业导师之外,还借助新媒介,将实践教学与网络多媒体有机融合,建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专业仿真实训软件系统,新媒介仿真教学资源的出现丰富了高职师生的教学活动,同时,高职院校还针对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更新媒介教学资源库,与时俱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行业和企业的要求,因此,作为高职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文化在新媒介环境下具有行业色彩浓、实用性强的特点。
  (五)去中心化、去组织化与分层性
  在多元和异质的时代,在新媒介这个公共空间里受众可以随意表达自己,没有什么人可以给你作主,没有什么人是完全正确的,大家可以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校园生活随意点评,发泄不满。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新浪、搜狐注册的高职校园官方微博这个空间里充满了个性十足的言论和批判。少数高职大学生对校园主流文化活动采取一种抵触的态度,觉得那是庸俗、作秀,他们心目中有当老大的情节,他们看不起校园主流文化,他们在网络上发起的校园边缘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呈现出一种分庭抗礼的局面,这使得新媒介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出现了一种去中心化与去组织化的趋势。同时,网络校园边缘文化的出现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出现了断层,使得新媒介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出现了分层性的特点。为此,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必须耐心地与之进行对话和交流,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六)动态继承性、时代性与趋同性
  自新媒介出现以来,新媒介逐渐取代旧媒介成为高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介环境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开始向新媒介环境下的高职校园文化过渡,这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呈现一种动态继承性特征。新媒介的便捷性、丰富性与共享性能够让高职大学生享受到校园以外的最新网络文化资源和社会主流文化,能让高职大学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这使得新媒介环境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具有时代性和趋同性的特点。
  三、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的变化规律
  (一)由盲目复制本科院校的纯学理性的校园文化模式开始向工学结合的校园文化模式转变
  高职教育经过近20年的迅猛发展,因其鲜明的办学特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然而,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大多数高职院校将主要精力放在硬件建设方面,如招生、就业、教学、科研、校区建设等方面,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组织学生搞一些社团活动,盲目模仿、复制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模式,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学院整体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来实施操作。加之高职教育学制短,重技能轻人文,个别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严重脱节,人才培养素质不高,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一些有远见的高职院校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组织骨干教师去国内知名高职院校参观学习;增加师资培训力度,组织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去国外进行业务培训;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聘请企业知名专家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重新开始思考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园 技能大赛,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技能大赛,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多的平台。在这个前提下,高职“工学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趋势开始凸显。同时,一些高职院校能紧跟时代潮流利用新媒介加强师资人才队伍数据库平台建设,利用超链接与国内同行进行资源共享与交流。
  (二)注重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衔接,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职教育者对文化软实力对育人重要性认识的深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开始由过去追逐校区扩建、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就业等急功近利型的硬件建设向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转型。鉴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许多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始融入企业文化元素,注重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衔接,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表现在:(1)培养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例如,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宣讲,向学生介绍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携手企业,在校园内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通过比赛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同时,还组织学生去知名企业参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2)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素质。(3)实现高职课程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为了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高职院校充分利用新媒介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共享信息与资源,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衔接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目标、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三)高职校园文化的参与者由过去的被动建设校园文化向积极主动建设校园文化转变
  在新媒介出现之前,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由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组织进行,校园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旧媒介的形式进行,教师和学生被动地接受校园文化教育,校园文化的组织者与受教育者没有直接沟通交流、面对面的平台,校园文化的组织者获取校园文化反馈信息的渠道比较少。新媒介出现之后,尤其是校园微博、微信的出现,使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在新媒介这个交流平台上,大家通过传播校园信息构建一种具有新媒介特色的校园网络关系。在此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享有的自由度、民主参与程度较之以前高,由过去的被动建设校园文化向主动建设校园文化转变。同时,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实践教学,以新媒介为平台,积极开展微公益大赛,将高职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从校内渗透到校外,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超越了时空限制,在更宽广的社会领域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
  旧媒介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手段单一。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依托校报、广播、宣传栏和文艺晚会等形式进行,这些传统形式的组织策划难度较大,教育覆盖面有限,高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不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给人的感觉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乏味,不能从精神文化领域引领高职师生思想导向教育,传统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和方式上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新媒介的出现刚好填补了这一空档。高职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赋予校园文化新的活力,纵观当下高职院校各类文体活动、专业技能大赛、毕业生招聘会都离不开新媒介的参与。在新媒介这一平台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相对早期而言更加丰满。
  四、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变迁的原因
  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及变化规律,这些变化趋势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因为“社会在进步,人类的智慧在不断增长,文化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必将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2]因此,探索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变迁的原因,对于我们更好地研究高职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将起到指导作用。
  (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邓小平的名言深刻道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手机、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介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必备的通讯工具,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职大学生将新媒介运用到校园文化生活中,使自己的校园生活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也改变着传统的校园文化模式。
  (二)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
  受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商品社会中的逐利意识、个性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开始向校园渗透,这些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在行为上开始影响当下的高职大学生,新媒介时代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受经济体制转型影响的趋势愈发显现。
  (三)思想观念的转变
  新媒介环境下高职大学生每天每时每刻都以网络等新媒介为平台接触外面的新事物,他们的思想观念受外界环境影响大,高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由过去传统的平面思维开始向立体思维转变,他们思想开放、活跃,这些因素促使高职校园文化在新媒介环境下发生了变化。
  综上,高职校园文化是在继承中不断革新的产物,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经济转型催生的结果,它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的变迁,无论在变化的速度上还是在变化的内容上都深刻反映了电子e时代高职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准确掌握高职大学生在新媒介环境下思想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做好高职大学生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严振.践行道德养成教育 “通”“专”合一 培养健康幸福职业人[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0(06).
  [2]黄小华.社会转型时期的校园文化的变迁[J].青年探索,2000(03).
  [3]张善根.微时代网络舆情的政府应对与法律规制——基于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网络舆情事件”的分析[J].上海城市管理,2013(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