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立足生情校情 践行生动教育的发展策略

2015-07-15 10: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的生动教育,是基于“留守学生占多数、农村学生为主体”独特校情的教育创新与实验。所谓生动教育,首先是“生”动的教育。只有“生”动,才能生动,因为“生”动,所以生动。其次“生动”的教育,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情境,达成理想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生动教育;生动环境;生动德育;生动课堂
  改革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学校也不例外,必须不断发展进步,教育也需要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革。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立足于“留守学生占多数、农村学生为主体”的校情,积极探索以生动环境、生动德育和生动课堂为支点的生动教育发展之路,致力于创建生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圈,构建生动的健康德育项目群,创设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场,促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一、立足校情描绘生动教育蓝图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国内不少学校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为基础教育改革实验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临摹先进学校的过程中,我校全体教育工作者一直在不断思考,如何摆脱模式化的窠臼,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深知,学校的办学特色主要是由教育对象决定的。我校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处城乡结合带的一所普通高中,在5192名学生中有留守学生2751人,占比高达52.99%,而且还有不断攀升的趋势。学校农村学生占比为75.2%,而寄宿制学生占比超过90%。留守学生占多数、农村学生为主体是我校教育对象的最大特点,也是学校实情。由于隔代监护,重养轻教,导致留守学生情感淡漠,性格孤僻,不善交流;心理脆弱,自制力差;学习态度不端,习惯不良。学生是自变量,教师是因变量。立足校情,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完成新时期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成为学校上下必须思考的问题。在不断的实践与思考中,我校全体教职员工走上了一条以生命教育为基础,以留守学生关爱教育为特色,以生动教育为追求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我校的“生动教育”正是基于教育这一原点性意义的思考和实践,也是基于留守学生占多数、农村学生为主体这一校情的创新与实验。经过多年不懈的探索,我们的“生动教育”理念渐趋明晰。从理念层面说,生动教育是一种立足于学生主动成长、健康成长和全面成长的教育。从实践层面说,“生动教育”是致力于创建生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圈,构建生动的健康德育项目群、创设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场所。所谓“生动教育”,首先是“生”动的教育。只有“生”动,才能生动;因为“生”动,所以生动。“生动”的教育,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情境,达成理想的教育目标。我们围绕创建“生动教育”这一中心,精心设计,通过实践,逐渐形成以国家级绿色模范单位为依托的环境育人体系,以自主探究为精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十大德育工程为载体的健康德育体系。二、以“生动”的环境打造学生成长的乐园
  教育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中,学校点点滴滴的环境都承载着教育的功能,“生动”的环境应当是激发师生生命活力的物质基础。我们积极营造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育人环境,让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和优良的校风时时处处都发挥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
  学校在营造“生动”的校园环境过程中,十分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赋予校园设施以育人功能。学校建设传统文化长廊,张贴《弟子规》《朱子家训》《二十四孝故事》等内容,建设道德模范表彰栏,以展示“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感动城郊中学”十佳教师和十佳学子事迹及感言。同时,还设置r环保专栏、学雷锋活动专栏、心理健康教育专栏等。我们在全方位美化校同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净化了师生的灵魂,为师生持久输送正能量,使校园文明指数不断提高。
  三、以“生动”的德育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成长
  “生动德育”就是以生动的德育活动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鲜活的德育实践中浸染、体悟和感动,从而洗涤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进步的情感。灵魂决定着学生人生的高度,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灵魂中真善美的唤醒。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德育恰恰是教育的灵魂。在现实教育背景下,我们把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化和体育活动。我们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留守学生关爱活动和感恩教育活动为主要抓手,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宣传栏、黑板报、班会、广播站、互联网等教育阵地,构建立体德育网,建设十大德育工程,即留守学生心理关爱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养成规范教育、励志成人教育、感恩教育、实践教育、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幸福教育。
  我校“生动德育”的特色工程就是留守学生关爱工程。学校全体教育者以“爱心、责任心是教育的基石”为信仰,以留守学生之家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为重点,以“同在蓝天下、关爱共成长”为主题,以物质资助和精神励志为主要方式,展各类亲情关怀活动。我们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领衔的心理咨询室和留守学生爱心社团,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学校坚持个体心理咨询与群体心理健康培训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学 生心理放松操、“感恩与爱”主题班会和丰富多彩的心理拓展活动,用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弥补留守学生缺失的爱,让教师成为留守学生背后最强大的力量。依靠宏大的留守学生关爱教育体系工程,学校不仅成功缔造了留守学生上清华的经典教育案例,更是用爱筑起了一个温馨的精神乐园,以爱心培育爱心,用人格塑造人格,产生了巨大的教育辐射效应。
  四、以“生动”的课堂情境唤醒学生生命活力
  课堂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发生地,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是我们“生动教育”改革的起点,也是改革的重点。课堂教学改革之前,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课堂呈现出“五多五少”:教师讲解多,学生参与少;传授结论多,探索过程少;照本宣科多,独立思考少;一问一答多,互动交流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我们将其归结为四个问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总体讲得太多,但绝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讲得太多;二是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三是许多教师不明白其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为什么提问,为什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学行为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四是教师对学生的差异问题常常束手无策,似乎除了布置大量练习和补课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鉴于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经验的过程中思考了四个问题:一是成功的教学模式不止一种;二是每所学校都可以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三是课堂教学实际上没有固定模式;四是成功的教学模式都有共同的“密码”。在改革的初始阶段,我校初步形成了“以案导学,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进一步的探索过程中,上海育才中学名誉校长段力佩老先生生前首倡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为主要环节的“茶馆式”教学法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关注。段先生认为,课堂气氛不必过于严肃,不但有教师讲学生听,而且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像在茶馆里那样,随便交谈议论。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多,积极也性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阔思路,发展智力。这种做法反映了改革传统课堂,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要义,是成功课堂教学模式的共同精髓,是课堂教学“活”的模式。我们认为,成功的教学模式共同的密码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生动起来。因此,在“以案导学,自主探究”式课堂实验的基础上,学校着手建设生动课堂,自觉地走进了“后茶馆”时代。
  我校建设生动课堂,意在实现“生”动,而“生”动的前提是“师”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宣传课改理念,先后派出多个考察小组北上京鲁,南下江浙,考察学习教改先进学校的做法,在接触中比较,在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帮助教师“洗脑”和“换脑”。学校还狠抓校本培训,脚踏实地地开展每周一次的组内听、评课,引领课堂教学改革;借助传统教学赛事连续举办了22屑课堂教学大奖赛等活动为课改造势;通过教师“反哺式”结对,让功勋教师与年轻教师实现优势互补,帮助教龄较长、新课程适应不良的老教师转变观念。这些活动促使广大教师成为课改理论的坚定支持者和课改实验的践行者。
  对于我们这样一所留守学生占多数、农村学生为主体的学校而言,实现“生”动,是课改的重点,更是难点。学校坚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刺激、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已经习惯于传统课堂的学生,积极主动地适应开放式课堂的生态环境,极力将课堂由“讲堂”还原为“学堂”。
  在生动课堂建设中,学校利用课前提供给学生的课堂探究“路线图”(导学案、助学提纲等),实现学习任务前置,让学生对课堂探究内容心中有数,并作初步的预习准备。课堂教学流程大致分为:启动(导人)、自动(独学)、传动(对学)、波动(群学)、舞动(展示)、互动(质疑和对抗)、牵动(点拨、评价)、驱动(任务下达)等不同环节。学生课堂探究“路线图”的文本材料决定着课堂探究方向,学校要求其符合课标要求,适应班级学情,突出个性特色。
  生动课堂追求构建的是一种符合教育规律、彻底唤醒学生、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非模式化的课堂,并与生动德育相得益彰,渐成体系。它不受导学案束缚,是以情境生动、学生主动、多元互动为特点的课堂。这种理念已经融入学校课堂文化的血液,成为学校生动教育文化的精髓。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