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指南》科学探究目标分解及典型表现描述性指

2015-07-15 10: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所提供的5大领域32个目标386条典型表现,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参考,而如何将目标和典型表现分解、转化为幼儿行为目标,并以此作为设计教学和记录幼儿成长过程的依据之一,就成了当前幼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实践,笔者及所属研究团队以科学领域的科学探究目标和典型表现为例,对其进行了目标分解及行为典型表现的描述,便于教师对幼儿科学领域探究活动行为的观察。
  一、对《指南》中科学探究目标的理解
  科学探究,是《指南》科学领域的一个子领域。《指南》中科学探究分解为三个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以下简称:目标1);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以下简称:目标2);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以下简称:目标3)。无疑,这三个目标承载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要真正领会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还得先理解科学领域“前言”部分对幼儿科学学习的描述。
  《指南》中科学领域的“前言”部分有三个小节,其具体内容是:第一,科学领域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好奇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通过幼儿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的方式,在观察、比较、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发展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又以自然中及幼儿生活中的机会和情境为探究载体,并通过这样的一种科学探究和学习,期望幼儿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提高运用于其他情境的能力,最终指向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二,幼儿的科学学习实际上指向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就是归类、排序、判断、推理等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幼儿探究具体事物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的,是通过幼儿探索生活中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中来实现的。
  因此,对于幼儿科学学习来说,目标1和目标2是科学探究子领域的核心,正如《指南》科学领域“前言”所说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目标3,属于前两个目标的附带,或者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呈现。因此,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以目标1和目标2为主旨,目标3属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内容属于活动载体,而不是目标。
  二、重组典型表现描述框架
  基于以上对《指南》中科学探究子领域三个目标的理解,笔者及所属研究团队进而集中分析了目标1、目标2所属16条典型表现,以能力导向为主,通过合并同类项,重新构建了幼儿科学探究的典型表现描述框架,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幼儿科学探究典型表现可以分8个方面描述:探究兴趣、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方法策略、概括总结和结果呈现。如“探究兴趣”在《指南》中是这样描述的:“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喜欢接触新事物……并乐在其中;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又如“提出问题”在《指南》中是这样描述的:“经常问各种问题;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通过分类与归纳,就不难发现《指南》中科学探究的目标1、目标2所属16条典型表现不外乎上图所描述的8个方面。这8个方面的描述框架介于《指南》中科学探究子领域目标与典型表现之间,为教师准确把握典型表现的描述奠定了基础。
  三、典型表现具体描述的要素
  尽管笔者及所属研究团队在重组典型表现之前提炼了8个方面,然而,就《指南》中的典型表现描述,要运用到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去,还需要教师作更为具体的描述,才能够对幼儿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引导。通过实践与研究,笔者及所属研究团队对典型表现的具体描述包括行为主体、行为情境、行为表现及行为程度四个基本要素,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2所显示的幼儿科学探究典型表现描述四要素,可以借《指南》科学探究中班幼儿“动手操作”维度下的一条典型表现“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的具体描述来分析(如案例1)。
  案例1:中班幼儿动手操作的具体描述
  中班幼儿看到新事物时,会上前用手摸、翻来覆去观察、鼻子闻、耳朵听等方式来玩一玩,探索过程中,不容易被干扰,若被打断会表现出失落,会跟随自己的探索结果出现丰富的表情。
  根据案例1的描述可以知道:行为主体是“中班幼儿”;行为情境是指“看到新事物时,……若被打断……会跟随自己的探索结果”;行为表现是指“会上前用手摸、翻来覆去观察、鼻子闻、耳朵听等方式来玩一玩,……会表现出失落,……出现表情”;行为程度是“失落、丰富”。
  这样的描述,相对《指南》中科学探究的典型表现描述来说就更为具体、明确、清晰,便于教师观察和测量目标行为,也可作为推测幼儿学习有效性和行为变化的依据。实践中,这四个要素的描述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行为主体。典型表现的行为主体是幼儿个体或群体。在典型表现描述时,应该界定幼儿属于个体、群体以及年龄等项目的情况,可以用“明明、亮亮、中班幼儿、3~6岁儿童” 等进行描述。
  2.行为情境。指目标行为发生时相对或结合的情况,包括发生情境、过程情境等,便于教师在典型表现分析时,对情境进行还原和描述,提高教师对典型表现观察的准确性。
  3.行为表现。在描述典型表现时,可以是陈述结果行为,也可以是过程行为,可以是肢体行为,也可以是情态行为。一般使用动词加核心概念(名词)的方式来描述。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幼儿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说出、辨别、比较、绘制、指出等;核心概念是行为动词指向的对象,如两个物体的区别、颜色的变化、转动的快慢等。
  4.行为程度。同一典型表现所描述的幼儿行为,在幼儿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呈现的程度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描述行为程度时,往往会用一些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等,来对行为动词进行限制,以期更为准确地描述幼儿行为。
 一 位教师,只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运用以上四要素对《指南》中科学探究典型表现作具体化的描述,才能够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指南》精神,促进幼儿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有效开展。
  四、典型表现具体描述的过程
  幼儿科学探究典型表现具体描述可分为:分析四要素、分解概念及动词、确定情境与程度、描述目标与典型表现等四个步骤。下面结合《指南》中科学探究“观察比较”的典型表现描述(如案例2)具体阐述四个步骤。
  案例2:《指南》中科学探究“观察比较”的典型表现描述
  3~4岁 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
  4~5岁 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
  5~6岁 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
  第一步:分析四要素。从案例2中可以知晓,观察比较的行为主体分别为“3~4岁幼儿、4~5岁幼儿、5~6岁幼儿”;行为表现分别为“观察、观察比较、观察比较与分析”;行为情境分别为“感兴趣的事物、事物或一种现象、不同种类物体或某个事物的变化”;行为程度在3~4岁幼儿观察中描述为“仔细”,其他年龄段无行为程度的描述。
  第二步:分解概念及动词。案例2中用于核心概念描述的词来源于观察对象,即“感兴趣的事物、事物或一种现象、不同种类物体或某个事物的变化”,从中不难看出观察对象是由情境中的事物所替代。相比4~5岁幼儿与5~6岁幼儿的观察对象,3~4岁的幼儿更具有主观选择性,也只是局限于静态、单个的物体。案例2中涉及的动词有3个:观察、比较与分析。观察,在词义上是这样定义的: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它是以视觉为主,融合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观察中包含积极的思维活动。由此,观察是包括眼看、耳听、鼻闻、嘴尝、手摸等多种方式对事物的体验。比较是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对,根据一定的标准,分出不同的特征或程度等。因此,4~5岁幼儿观察比较的“事物”一定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而现象也可能是一种有别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或是呈现出前后变化的现象。分析则是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分析可以分为定性、定量以及因果分析等。从对行为动词的词义分析,可以看出在观察的水平上,三个年龄段的幼儿会出现不同层次的能力和行为表现。
  第三步:确定情境与程度。案例2中的行为情境主要表现在“拿到物体时……观察过程中……观察后……”或者是“在操作活动前……在此过程中……当他看到颜色发生变化时……”案例2中的行为程度描述仅为3~4岁幼儿中的“仔细”。然而,就“仔细”一词,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也有不同的典型表现,可以表现为活动的目的性,也可以表现为观察的持久性,而更高水平的观察还可以表现出条理性、理解性、敏锐性(能感知细微的差别)等。因此,对于3~6岁幼儿来说,不同的科学探究内容,需要更为具体的行为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典型描述过程中需要将行为程度的描述补充完整。
  第四步:描述目标与典型表现。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可以进行目标与典型表现的具体描述: 子领域为“科学探究”,一级描述为“观察比较”,二级描述即为原《指南》中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三级描述。《指南》中科学探究“观察比较”的典型表现三级描述如下(见案例3)。
  案例3:《指南》中科学探究“观察比较”的典型表现的三级描述
  3-4岁 拿到东西后会翻来覆去地看、摸、摇等,并能持续一段时间,能辨别物体,发现并说出物体的特点。容易发现物体表面的、明显的、有趣的特征,对差别小的物体间的区别常常观察不到。
  4-5岁 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用看、听、闻、尝、摸等多种方式去感知和认识,能够进行物体间的比对,描述物体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大小、长短、光滑粗糙等。
  5-6岁 能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简单观察、对比观察、长期跟踪观察),根据不同的观察任务和物体,使用合适的感官或方法。在观察过程中,观察目的更明确,观察时间更长久,方法更得当,细节更全面,概括更深入。如能够很快看出两幅图画的细小区别,在观察过程中,能按方位顺序来观察并做记号,而后表达出来。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
  在教学实践运用中可以发现,案例3所描述的幼儿行为表现仍然会呈现层次性。因此,如有必要还可以结合行为程度“仔细”和“观察”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目的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典型表现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和描述。
  总之,将《指南》中的目标和典型表现化为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行为表现,对科学领域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也是一项复杂且极具专业性的工作,在此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