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浅谈校园建设必须彰显美育功能

2015-07-09 08: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长期以来,审美教育往往仅限于课堂的教学层面,而忽略了课外的环境濡染。本文通过对美育与校园环境相关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校园建设必须彰显美育功能的观点,并对其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彰显的途径与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园建设;教育功能;美育


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以来,学校的规模与层次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少大学在完成扩招的同时,建成了优美舒适、赏心悦目的校园,但也不能否认,由于价值观念差异,也出现了不少校园“急就章”。怎样认识教育中的美育问题?怎样为校园美育创设基础?怎样体现校园的美育功能?这些问题都值得分析和研究。
一、命题的提出
为什么要在校园建设中彰显美育功能?
其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什么是“学校教育全过程”?它不仅包括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各个阶段———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乃至继续教育,也不仅包括所有课程教育的相互衔接和教学的所有环节;还应该包括课外生活、娱乐和交往等诸多濡染与影响的养成因素和不同层面。wwW.133229.cOm校园无疑是学校各种生活、学习、娱乐最全面的载体,它的环境、建筑、氛围、格调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和直观,因此,“美”的校园对师生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其二,学校美育的价值取向是以美育人,育“美的人”(或完美的人)。学校美育的任务首先就是要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这是“美的人”必备的基本条件。但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和“美的人”存在着质的区别。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人一直把“美育”定位于工具性价值,将“美育”仅仅看作手段,停留在教学生唱歌、画画、跳舞等技能训练层面,甚至误认为只要有“两室一厅”(教室、寝室和餐厅)就可以进行美育了。其实,这都是片面的,至少与全面、科学的美育理念存在着一定的误差。无论是审美的人,还是“美的人”,都离不开生活,如果说“美是生活”的话,那么,美理应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在学校的校园生活中。
其三,美育是一个精神内化与提升的过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润物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在不经意中受到暗示和启发,在无“压迫”的状态下得到启迪与提高,这是美育的要义与关键。因此,学校的美育天然地与校园文化的建设联系在一起;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校园自身建设。它是校园文化赖以生长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物质载体,可以说是物态的校园文化,是直观的校园文化。用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校园自身建设,不仅关涉校园办学的实用价值,也关涉校园育人的审美价值。
二、校园建设与美育功能的思考
校园是育人的场所,没有美育功能的校园是不完善的校园。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912 年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了“五育”并重、融合发展的思想。他特以人体为喻,指出:“譬人之身,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继而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宗教的力量可谓大矣,而美育所以能替代宗教,那是因为不通过美而进行的教育是困难的。只有以美育人,以情动人,才能深入个体,愉悦个体,起到育人的作用。
欧文有一句名言:人是环境的动物。许多教育学者均十分重视“环境”教育的作用,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安全健康、现代高效、生态舒适、文化内涵深厚和

地域特征的校园环境是所有环境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最有影响关键因素。
此外,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有追求美、享受美的权利,他们有着自己多重的人生兴趣与追求。尽管美育渗透在教育的各个层面,但校园对人的美育功能则是其它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精美的校园能以其独特的外观形式,以其赏心悦目的舒适感,以其对于学生自身兴趣的感染与诱发,以其无压迫性的自然景致满足了学生自身兴趣的需要,成为学生乐于接近的东西。校园的审美陶冶能使学生更好地在审美的体验中意识到个体的存在,意识到个体价值的实现与满足。
三、校园建设如何彰显美育功能
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只有当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以具体的审美形象出现时,才能与师生建立起审美关系,引起师生的美感,进而产生美育功能。怎样在校园建设中彰显美育功能呢?
首先,在校园规划上,要因“势”制宜,彰显自然美的环境。“依山就势、顺势而为”的规划设计理念不仅深蕴着道家“道法自然”的价值追求,也体现了东方文化“和谐自然”的美学精神。所谓“势”,指称的是地形地貌的特点,亦即所谓的“山形水态”。无论是山地丘陵,还是湖泊平原,都有其地形态势,地貌走势,它是校园基地的自然特性集中体现。所谓因“势”制宜,就是要依照基地的自然特性来进行校园的规划布局,使校园建设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协调一致,显示一种和谐之美。一般说来,规划设计部门都会从三维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用地,也会通过高程分析、坡向分析、可建设的区域分析基地优势,善用土地、保留植被、重组水体,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也不排除一些部门简单粗暴地对待用基,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在单体建设上,要因“校”制宜,彰)显建筑美的特色。单体建筑是校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因子。物质环境要凸显审美属性,体现独特的校园精神,以优美、协调、别致的外在形象来实现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的美育功能。然而,同样是校园,不仅有空间地域上区别,也有层次类别上的差异,还有文化传承上不同。因此,单体建筑要彰显独特的建筑美。个体独特、整体和谐、融于环境是基本的准则。以湖北郧阳师专十堰新校区为例,他们在建设中提出以中国古代书院式建筑为基本格局,以明清徽派建筑为基本格调,以十堰本地经典建筑符号为基本元素的单体设计理念,不仅彰显了建筑之美,而且突出了学校的特色,具有不可重复的创新性。
此外,在辅助设施上,要因“地”制宜,彰显生活美的功用。校园除功能性用地区域之外,都会有一些空余闲散之地,从校园建设、文化校园的视角来讲,应努力做到“空地不空”、“闲处不闲”。要因“地”制宜,彰显生活美的功用。适于园林构建的,就以“情趣”为核心,模山范水,移步换形而尺幅千里;宜于养花植草的,就以“自然”为旨归,让它姹紫嫣红、变换四季;适于休闲娱乐的,就让亭廊台榭居于其中,让人在举手投足之间陶冶高尚情操。生活美应该是这样的:让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
四、几个关节点
对于许多学校而言,校园规划已经完成,校园建设的项目已经不多,至多只有一些零星的建设和改造项目,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费心费神”和“苦心经营”。
校园的美育功能务必体现于细节上。“润物细无声”,不必求大,不必求势。百米长的人文走廊固然需要,上万平米的广场固然需要,实际上,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能实现它的美育功能。
美育要与特色结合起来,各校自然环境不同,学科风气不同,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就不可强求一律,而要做到多样化的统一,这既是美学的基本准则,也是校园建设的根本要求。有时一个灯饰的“装点”,有时一栋楼的外观“变化”,有时一条步行道的“奇特”,都会彰显其特定的功能。各

高校之间文化建设要多样化,不可千篇一律;同一学校内部也要做到“和而不同”,将丰富性与自身的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
此外,切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将较强的功利性与实用性引入其中,走形式,讲排场,只美化面上的东西,而忽视那些真正影响学生的地方。只有这样,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美育系统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达到“和谐”育人的最高境界。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