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从品格教育谈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2015-07-09 08: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品格教育是人的道德素质的核心,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单纯的追求学生的课业成绩,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优秀人才的培养是以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为前提的,高校教育要从加强大学生的品格教育出发,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关键词:品格教育 大学生 高校 道德教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品格教育成为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地区国家道德心理学广泛关注的话题和研究领域。专家们提出了各种新的研究项目和观点,从综合学校的教育改革到学校课程的渗透,再到旨在减少少女怀孕、青少年吸毒、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等的研究项目,涉及到道德教育的很多领域。在我国,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从最初的对其课业、成绩的关注,逐渐转移到对其思想品质的关注。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应将品格教育引入高校的日常教育中,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品格教育的概念界定
  在我国,道德教育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既包括思想品德教育,也包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等。而在美国和许多国家,道德教育仅包括对于学生进行是非善恶观念的教化,进而引导其正确行为的产生。品格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取向。洛克伍德在“什么是品格教育”的论文中把品格教育界定为,“学校所倡导的、旨在与其它社会机构合作的活动,通过明显地影响能够产生这种行为的非相对主义的价值观,而直接和系统地塑造年轻人的行为” [1]。WWW.133229.COm
  1993年在美国成立的品格教育研究所则将品格教育界定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深思熟虑地努力帮助年轻人理解、关心和实施核心的道德价值观” [2]。从这些定义不难看出,品格教育注重对学生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强调正确的道德观是做出正确行为选择的前提条件。在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中,品格教育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化作用。但在这三种教化力量中,又特别强调学校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重要作用。
  品格教育以确立和实施核心道德价值观为前提,正确的核心道德价值观的确立是实施品格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美国的品格教育研究所针对核心道德价值观的确立,提出了著名的“有效的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 [3]。 这11条原则涉及到品格教育的基础、形成条件、实施方法等各个方面,是评价品格教育质量的级别的重要标准。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也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确立符合自身教育特点的品格教育原则,促进品格教育实施的量化和标准化。
  二、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缺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的就业压力,使得很多大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对能力水平的发展上。考级、考证热的背后,大学生的品格教育经常被忽视。
  1、教育畸形发展造成主体价值观的偏离
  教育的不仅包括对于能力水平的培养,还包括对被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关注。但我国的现实情况是适龄劳动力众多,考试就成为了目前分配教育资源和选拔人才的有效形式。现实中的各种升学考试,使得大学生很自然的将考试成绩看成是一种能力的反映,是决定命运的真本事。在现实的就业压力面前,大学生又将考证、考级看做是未来幸福人生的敲门砖。但是在众多的考证、考级中唯独缺失了对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测试。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更多的以学历和成绩作为考评的关键。这种现实加上社会生活中能力本位的实际,使得大学生很自然地单向度地追求考试成绩追求能力的发展,而忽略发展和能力中的品德品行。教育的畸形发展,使得学生们把自己的发展和能力看成是决定自我命运的关键,忽视了加强自身品格建设的重要性。在高就业率的刺激之下,部分高校对学生的舞弊、弄虚作假行为选择视而不见。在就业中屡见不鲜“副班长”现象,大学生助学贷款还款率低下,都是教育畸形发展,不重视品格教育的恶果。
  2、对能力本位的错误认知导致自身能力建设的缺失
  现实的压力,群体意识的缺失,使得当代大学生在能力本位的界定上出现了偏失。很多大学生将自身的能力定义为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种界定本没有错。但一个社会想得到真正的发展,没有良好的道德体系作为支撑,是很难获得长久的发展的。很多大学生在自身的能力定位中,并没有把道德能力、良好品格的塑造作为自身的能力本位。关于什么是自己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很多大学生陷入了迷茫。在基本的善恶面前,很多大学生失去了自我的判断。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重要的劳动力供给,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型

的人才,更需要具有优良品格的人才。良好品格是良好行为的前提,加强大学生的品格教育势在必行。近年来,人们对品格教育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考虑,认为可以把品格教育理解为综合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这种改革的焦点是关注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建立一个关心人的社会群体。因此,有人认为,与其说品格教育是一种研究项目,倒不如说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很多关于品格发展的实验研究也证明,把学校看作是一个相互关怀的社会群体是品格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以高校为依托,实施品格教育
  1、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
  高校教育目前集中于对学生课业知识的传授,很多高校老师和学生的接触仅限于课堂教学中。虽然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课堂教学毕竟已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很少有老师会涉及到对学生的品格教育内容。虽然高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但开设的时间较短,对大学生的品格教育并不能产生太大的帮助。伦理学上有“同理心“之说,周围人的言行会对主体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周围人怎么对待他,尤其是老师怎么对待他,会对他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在要求大学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之前,首先他要得到周围人同样的尊重和对待。虽然在品格的形成过程中,大学生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老师和学校对他的关爱,可以对他良好品格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的任课老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关爱,当然这种关爱不是干涉,更不是控制,而是一种理性的疏导,合理的促进。
2、树立典型,发挥榜样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等院校应该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道德楷模,并号召大家学习。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高等院校更偏重于对学生课业成绩的关注,在选拔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时多半是以优异的成绩作为选拔的标准。长此以往,高等院校的品格教育很难深入的推行下去。高等院校应该真正的重视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树立道德楷模,让学生明白,做个道德上完善的人、崇高的人,和学习成绩好一样值得别人学习。值得一提的是,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是生活中,应规范自己的言行,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道德榜样。
  3、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
  高校的品格教育应该突破传统单向度的教育模式,应该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大学时期是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过度的束缚和教化只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反感,甚至是抗拒。在品格教育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将更有利于品格教育的推行。道德不能仅仅局限在思想的范畴内,更需要实践。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品格教育的主体,更应该给予其更多的话语权,品格教育中更应体现主体的意志。
  4、不规避道德问题的探讨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老师们更多的是传授课业知识,对道德问题主动探讨的不多,很多老师甚至在教学中有意无意的规避道德问题的探讨。特别是对生活中和学习中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很多老师都采取了避而不谈的态度。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首先就要确立其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明确的善恶标准。想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道德,就应该明确什么是恶、什么是不道德。在品格教育的过程中,树立道德楷模体现榜样的力量是可行的。同样的,树立反面典型,让大家认清这些不道德行为和现象也是十分必要的。高等院校可以定期的展开关于道德热点问题的座谈会、辩论赛、关于道德热点问题的征文等形式,来进行道德问题的探讨。道德不是高不可攀的神话,道德应该走下神坛,走向普通的生活。大学生应该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做一个有道德、品格高尚的人。加强对道德问题的探讨,可以引起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关注,为品格教育的顺利推行打下了基础。
  5、给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
  品格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身体力行。高等院校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道德实践的机会。实践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道德思考的机会,身体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自己的道德理想,是品格教育的理想模式。高等院校可以加强和孤儿院、养老院的联系,给大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通过对孤儿院、养老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帮助,在实践中荡涤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在实践中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品格教育的重要性。高等院校还可以加强和社区的联系,让大学生走进社区,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美国现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十分注重加强大学生和社区的联系。很多美国的大学生都走进了社区这个小社会,在这里他们实践着自己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理想。我国的高等院校也应该学习美国的这种社区管理模式,加强大学生和社区的联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道德实践的机会。道德实践不是做做样子,不可沦为形式主义。大学生要真正的投身于道德实践中,还需要高等院校提供更多实质性的支持,如对道

德实践标兵的奖励、学生道德实践进档案等。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优秀人才是以优良品格的确立为前提的,大学生作为时代骄子,更应具备良好的品格。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品格教育,并摸索出一套适应时代发展和大学生需求的品格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洛克伍德,a. t.什么是品格教育?[m]英文版(1997)180.
  [2]杨韶刚:从道德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j]新华文摘,2004(8).
  [3]戚万学,赵文静:何谓有效的品格教育?—美国cep及其教育的基本原则[j]外国教育研究,200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