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谈地方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2015-07-08 08: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体。地方课程的设置和开发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挑战,也为教师成长带来了新的机遇。教师只有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促进地方课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地方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全国各地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国定教科书,只有国家课程,没有地方和校本课程。这种高度统一的课程制度无法兼顾各地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从而脱离了各地社会、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课程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开发地方课程对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挑战。
一、地方课程教师队伍的现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标志着我国地方课程的实施上已经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体制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课程体系中,只有国家课程而无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WWW.133229.Com很多教师地方课程理论欠缺,根本不知道地方课程是什么。而且,教师的学习和培训也很少接触到地方课程的概念,许多教师对地方课程的基本理论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地方课程的概念、地方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开发地方课程的目标和意义、课程的运行机制和条件、如何实施地方课程等都知之甚少。例如:人们往往把地方课程开发的焦点放在地方教材或乡土教材的编写上,甚至很多教师认为所谓地方课程开发就是编写地方教材或乡土教材。正是由于理论认识的缺失导致了地方课程实施开发的滞后。
二、地方课程实施开发的意义
1.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改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是国家行政部门根据全国公民基本素质的一般要求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而设置的以必修课的形式强制实施的课程,具有广泛性和一般性,不能顾及各个地区经济、文化、历史的差异和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地方课程可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及时调整。地方课程丰富、拓展了学校课程,是研制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同时又保证了国家教育目标的具体实现,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可以说,地方课程是沟通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桥梁。
2.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学生发展是地方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开设地方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然后把活动成果引入课堂,给学生和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开设地方课程,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已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是课程的创造者,需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地方课程的实施开发为课程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机遇和平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管理等方面都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所区别,这更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巨大挑战。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实践者和推动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对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方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nb


sp; 计划体制下的课程统一管理模式造成了各级地方、广大学校和教师地方课程意识的淡薄和欠缺,更谈不上实施、运用、拓展、开发和利用了。因此,提高各级地方主体及学校教师的地方课程实施开发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地方课程开发的最基础性和最紧迫的工作之一,成为能否使地方课程实施开发到位的关键环节。
1.加强地方课程理论的学习。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对教师、校长等其他教育管理者的系统培训,加强对地方课程理论的学习,弄清地方课程的基本概念,认清地方课程的性质、意义和基本特征,明确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区别,从而为地方课程在理论上扫清障碍。
(1)地方课程的概念
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方案、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而设置的,自主开发、实施并管理的,并在国家规定的课时范围内开发的特色课程,它也是一种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条件、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因此,地方课程就是“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的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的地方本位课程。地方课程既可以以必修课、也可以以选修课的课程形式出现。
(2)地方课程的基本特征
地方课程是根据不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和社区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针对性、适切性、灵活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建构性等特征。
(3)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这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来区分的三种类型。其中,国家课程是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是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是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新课程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它们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分别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我国社会发展承担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责任。各级课程在总体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都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办学条件和不同办学模式的需要。
2.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为学校地方课程的设置和开发提供保障。多给学校政策倾斜,经费支持以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学校领导在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骨干培训、县课改通识培训、县新课程学科培训的同时,要多为教师创造出去学习、培训的机会。如:聘请教育局领导、专家、学者、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等来校作有关地方课程方面专题讲座。分批选派一些教师到地方课程理论与实践比较发达的地区、学校去参观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的理论和经验等。学校还要加强校图书室和网络建设,为教师获取新信息创造了条件。
3.教研室和学校教研组要为教师创设发展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多组织有关地方课程的教学观摩、比赛、教学研讨会、案例分析等教研活动,不仅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且为教师搭建了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
4.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给自己充电。新课改,从教学理念、知识结构、角色转换、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校和教师要树立课程主人的意识,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即从地方课程的执行者向开发者、设计者和实施者转变,从教书匠向教育者转变。教师要有好学不倦的精神,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更新充实自己的地方课程知识和结构,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如: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空余时间参观衢州市博物馆或者衢州市及所属的孔庙、烂柯山、龙门峡谷、龙游石窟等名胜古迹,亲自实地观察,掌握衢


州的文物古迹、自然风光、旅游胜地。阅读衢州各县市区的地方志,进一步熟悉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概况,从而充实自己的地方课程知识。只有当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到地方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中来,每一位教师才都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地方课程改革和发展才有希望,才能使地方课程的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体。地方课程的设置和开发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挑战,也为教师成长带来了新的机遇。教师只有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促进地方课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照.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张维义.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透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