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文学理论概念多、理论性强、发展变化大以及具有抽象思辨性的特点,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理论教学要加强对文学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要对教材作出适当调整,顺应学生的接受水平;要联系中学语文教学实践,重点培养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学理论。
关键词:师范院校 文学理论教学 思考
文学理论课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文学理论概念多、理论性强、发展变化大,具有抽象思辨性,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有畏难、冷淡情绪,甚至有些反感。在这些心态下,想学好文学理论课是很困难的。如何针对文学理论学科本身和师范生的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文学理论教学活动,是多年以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对文学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
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不是培育作家的摇篮,也不是栽培编辑、记者的花圃,而是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基地。对于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学好文学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文学理论课程作为理论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为学生学好文学史、文学批评以及其他文学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树立了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理论和方法直接来源于文学理论。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分析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文本解读的应试化,有些教师在分析文本时完全是按照高考题型来进行设计和讲解的;文本有机整体的破碎化,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层次都与整个文章有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教师将文本肢解得零散破碎,使活生生的文章成为一具“僵尸”;文本分析的模式化,主要表现在文本解读的主题思想、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上。Www.133229.cOm这些倾向实际上都是不了解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和缺乏现代文学理论素养所导致的。
理论是人的灵魂,没有理论的头脑,就是没有灵魂的头脑。因此,师范生必须培养自己的理论兴趣。只有具有了扎实的文学理论知识,才能明晰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文学评论的基本过程,掌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二、对教材作出适当调整,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
师范院校文学理论课大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一学生对文学名著阅读甚少。笔者对所在院校中文系进行的调查显示,在语文教学大纲推荐给中学生阅读的30种文学名著中,只有10%左右的学生读过其中的大约10%。而上海译文出版社针对大中学生阅读名著进行的调查显示,85%的大中学生以各种各样的理由不读名著,他们爱好甚至迷恋的是言情或武侠小说、时尚音乐、流行电视剧、好莱坞大片和网上聊天。也就是说,中文系学生在大一时对中外文学史非常陌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非常少,艺术感受能力差,理解能力弱,理论素养低。
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采用的文学理论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理论教程》。这套教材原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其编写者主要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著名文艺学教授,他们研究视角多样、文学观念开放、学术视野恢弘,使该教材获得“高、大、全”的美誉。“高”主要指起点高,编写者站在当代西方文艺学学术视野的高度,广泛吸收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以及接受美学、叙述学的新知识,使教材内容新潮、学养深厚。“大”主要指体系巨大,这本书包括五编十六个章节,体系繁杂周密。“全”主要指理论全面,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兼容并包。应该说,编写者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让学生尽快掌握最新的文学理论知识,但是忽视了大一学生的知识背景,脱离了大一学生的审美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望而生畏,听课也常常跟着感觉走。
针对教材与学生知识、经验脱节的矛盾,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要对教材“消肿”“减肥”,对教学内容调整和压缩,以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例如:教师可以不追求理论体系的完备,而是先讲学生最熟悉的知识。教材的第四编文学作品包括了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文学典型、文学风格等。对这些内容,学生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审美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第四编调整到课程的最前面,然后可以讲授教材的第二编——文学活动,让学生明白文学的性质和作用。事实证明,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效果非常好。因为按照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教学的内容、分量、进度、方法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讲授的知识应该是学生在经过一番努
力后能够掌握的,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论文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