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作用相当大,甚至伴随着人的一生。 2.3家庭教育的及时性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就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应根据孩子特性和个性,采取不同形式和不同方法的教育形式,对孩子因材施教,为孩子走向社会奠定成功的起点。 3.家庭教育方法是塑造成功人才的关键 教育不是一件只凭本能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它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性,既要面对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又要在实施教育中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作为父母,教子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方法错误,孩子的潜能与才干不但无法被发现,反而会被误导,影响孩子的一生。 3.1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重智轻德。以分数衡量孩子的成功,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培养。有些家长生怕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孩子的学业。二是重“金”投资。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认为自己只要舍得投资,就会有收获,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三是对孩子.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一切。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父母的教育的误区使许多孩子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缺少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缺少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的实践能力较差。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对孩子的“轻德”、“重金”、“溺爱”只能导致未来社会人才的“淹没”。现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这些家长要高度重视。 3.2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 培养、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教导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具有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规范、理想志趣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一是人才品质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劳、美五个方面的发展。德是做人的前提条件,智是智能开发关键,体是人才发展的保障,劳是技能和习惯养成的途径,美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条件,它们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二是身心健康素质的提高。科学的头脑和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不可少的。三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不仅是智力上的发展,更需要生活能力和解决事情的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家庭教育对创造力的开发,应贯穿于整个生活环境、整个身心发展、整个日常行为之中。因此,作为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人文环境,使环境成为孩子创造力发展的课堂,引导孩子质疑、探究和发现,引导孩子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他们走出课本、体验生活、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实践,引导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优势,从而拓展孩子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孩子发展的空间。 3.3现代家庭教育的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于任何其他孩子,每一个孩子未来智力与才能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须根据孩子性格和能力发展不同特点实施教育:一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就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使孩子按照德、智、体、心理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二是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是根据孩子不同时期发展特点进行教育。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教育过程。现代心理学已证明,人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应依据不同层次和阶段特点实施教育。教育是两个独立主体之间的事情,父母要保持正确的心态与沟通的方法,对孩子要有信心和耐心,目的是重视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这样才能获取孩子信赖、实行无障碍交流奠定基础。三是隐性教育的方式。隐性教育主要指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是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在家庭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影响着子女的认知、思想、性格、特点、兴趣等。优良的环境
条件对孩子进行熏陶,耳濡目染,就是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参考文献: [1]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87.6. [2]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赵忠心.家庭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 [4]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 [5]李润强.中国传统家庭形态及家庭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李丽.浅谈当前家庭教育的特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4, (2) . [7]刘美丹,刘晓艳.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与影响[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6). 论文网在线 www.lunwenwang.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