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现代社会多元化人才结构的要求。即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其一,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就是要惠及全体,一视同仁。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就是学生必须有充分的成长空间,包括德智体,包括情商。其二,提供合适的教育。所谓适合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开发潜能。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发展能力,人人都能成才。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研究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关键词:适合 教育 尊重 发挥优势
一、高等教育发展史
人类早期的高等教育活动萌芽于各文明古国。古希腊的“雅典大学”、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大学”以及古代中国的稷下学宫、太学,都是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机构。
独立形态的高等教育,始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其后,欧洲高等教育经过近代化历程,获得较快发展。19世纪初,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及学术自由的思想,并在柏林大学成功地进行了实践。至20世纪初,美国形成了私立大学与州立大学,研究型大学与初级学院并重的体系,并最终确立了高等学校的三项职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由此初具雏形。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末。蔡元培成功地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改革,民国制定了多种高等教育法规,形成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体系得以确立。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始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1]。wwW.133229.COm
二、高等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在于适合
教育在中国历史悠久,最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制度科举制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当代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知识信息时代,人才是国家富强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教育思想,将学校教育列为人生终身教育第一本位。家庭,社会,政府,国家,都将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国家为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断改革教育制度。现今的教育已不单是传授知识,而是追求更高的价值。教育应当是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最有效途径,其目的是从无到有的创造。教育的生产价值在于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挖掘其创造的潜能,发展人性的丰美内涵。在教育普及的时代,如何培育出有能力的人显得更为重要。
为此,我认为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在于适合。何为适合?适合在词典中解释为适宜,符合。就是符合某种特质。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曾展示过适合教育,他所谓的适合就是因材施教。著名的例子即是孔子在对待其不同的两个学生的态度。《论语》曰: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2]。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可见因材施教是与学生发展相关的。纵观国内外教育,由于处于不同的国情背景,教育方式有所区别。中国实行高考制度,义务教育是统一的教育,学生坐在教室里接受统一的知识,大多数老师只是单向传授,也许有个别老师会与学生互动,以寻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理解的方法。但并不能改变整体的局面,学校更注重的是学生能否得到高分。十二年苦读考上大学,依旧是教师单一教育,成绩依旧很重要。不同的是大学不仅仅是学习,更有更多的社团活动,可符合学生兴趣,挖掘出学生的潜力。从某方面说来,有些接近于适合教育。相比中国而言,外国的教育似乎更能培养出有技术的人才。国外更注重学生的兴趣,不会嘲笑任何一个有奇思构想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一味学习知识而没有实践。但是因为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教育无法与国外一样,但对教育方式方法的追求不能放弃,唯有不断改革教育才有希望。
三、教育适合就是要适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数量大扩张的背景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越来越多地收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我认为,适合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教育“质量不足”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
不能用精英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来衡量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不能借口高等教育质量多样化而忽视质量不高的现实[3]。
论文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