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效果探讨
一、前言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造成了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又要进行大量的再学习,使得学生学习成本增加,同时也不利于企业的高效发展。对此,我们针对这一矛盾将“项目化教学”方式融入高职教学中去,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教育与社会需求有效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人才对于社会极大的推进作用。
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产生
我国对于人才的极大需求,使得各个高职院校不断扩增招生,而学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了教学效率下降,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这一现象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教育相关部门提出了一些政策意见,旨在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来提升高职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水平的发展进步,因此在经济、社会、教育等各种背景下就产生创新式的教学观点,项目化教学由此产生。我们对于项目化教学的理解可以首先通过字面意思,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要以具体项目为主,其次从更深层次来了解项目化教学就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对于一个具体项目进行了解学习,进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其综合能力的一种方法。此外,项目化教学突出的特点有三个,第一,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第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跟着课本走的教学方式,将具体项目的研究引入了课堂之中;第三,改变了固有的理论传授式教学,将实践操作融入教学之中。由此可见,项目化教学是有着其独有的教学思路的,值得我们借鉴使用。
三、项目化教学方式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供我国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高职教育思路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思路改革教育模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通过研究发现项目化教学方式在高职教学中应用有着极大的重要性,从具体方面来讲,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项目化教学理念符合我国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其培养的人才将融入社会各个行业,其教育性质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就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而是要将教育重点放到技能应用方面,因此项目化教学理念非常符合高职院校现代教学的培养要求;第二,项目化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工作能力的形成,从某种层面来讲,学校教学能力的好坏就表现在其培养的学生是否收到社会的认可,是否具有极强的工作能力,那么,我们就要认识到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样的,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事实证明,社会需要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而项目化教学也符合这一要求;第三,项目化教学是将实践操作融入课堂中去,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由此可见,项目化教学的应用对于高职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路。
四、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多年来都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因此在项目化教学方式的改革中就难免出现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阻碍高职教学革新的发展道路。我们通过实践,初步发现了以下几类问题,首先,有些高职院校对于项目化教学理念缺乏理解,以为在课堂中多添加实际案例就可以了,但是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以前的案例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了,其学习价值不大,因此不适合大量引用,并且案例教学也从本质上脱离了项目化教学,这一问题是极为普遍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修正;其次,项目化教学的优越之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操作,而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项目与实际操作相独立的情况,使得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减少,无法达到最初设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行项目化教学方式的时候要注意学生对于专业操作技能的锻炼,尽可能地将项目和实践操作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高职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策略
对于高职教学来说,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都是应用性极强的人才,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极大的,但是从人才的供求两方面来讲,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需要人才的单位和企业找不到适合的人才,而急需就业的人才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除了信息闭塞以外就是我们在教育中培养的人才不是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严重脱节,掌握大量理論知识但是面对具体操作的时候却束手无策,导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了一种无用功。对此,我们将针对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且研究科学的方法将项目化教学融入高职教学体系之中,以此提升人才在社会中的认可度。
1.改革教学计划
要进行项目化教学方式的改革就要从传统教学理念入手,用新型教学理念代替传统思路,用新思想指导新的教学方式,改革原有的经久不变的教学计划,使得教学计划灵活化。对于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要做好前期的基础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研究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具体要求,并且也要将信息的滞后性考虑进去,以现有的信息来预测未来本校学生毕业后的市场信息,掌握这些就业信息后,就可以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以此来制定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标准的教学计划。对于项目化教学方式也一样,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也要以市场实际项目为模型,进行教学研究分析,使得课堂教学与社会更为贴近。
2.高职项目化教学中的教材改革
我国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于教材的依赖性极强,很多课程计划都是跟着课本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优越性的,例如,学生可以提前了解自身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本来充分备课,保证课程的正常进行,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课本内容的设置要科学合理,就如,在高职教学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中以项目和实践为主导的课程对于课本也就有着具体性的要求,我们必须让课本适应课程需要,而不是让课本脱离课程或者课程脱离课本,因此,在高职项目化教学中教材改革也是极为重要的,需要我们负责改革的工作人员予以重视。
3.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需走出校园
对于项目化教学来说,教学中的项目不是以前发生过的案例,而是真实存在的新型项目,那么对于学校来说,其软硬件设备都不足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项目操作条件,因此,学校可以和社会上的企业、科技园区等实训基地取得联系,通过协商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训机会,使得项目化教学充分落到实处,也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动手操作的乐趣。我们之所以要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操作,是因为学生在毕业后参加工作就需要面对各种实践操作,如果操作经验不足就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企业的要求,因此,给在校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操作机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具体实现方法上,学校和社会各界就需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从而保证高职项目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4.项目化教学改革中要注意就业引导
對于在校学生来说,就业问题是学校和其自身最为关注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还处于迷茫时期,不知道要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也是极为不利的一种情况。因此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来确定其所擅长或者适应的工作类型,教师再给予必要的引导,是我们实施项目化教学的一项重点工作,学生只有找准了方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未来的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高职项目化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各个方面的,不仅教学理念要进行改革,教学方式更要重点改革,虽然在改革初期会遇到许多问题,但是其教学成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也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作者:罗平等
第2篇:高职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
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见效慢、后期维护管理难;会计信息服务对会计信息化平台稳定性、个性化、灵活性要求高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会计信息化服务的两大问题,这导致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同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普遍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结构性矛盾突出,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中小企业的要求,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处又是中小企业。这些情况使得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毕业即转行”,造成就业瓶颈;中小企业又招不到能够提高企业财务工作效率、进行企业整体战略筹划、通过先进财务技术手段整合企业资源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造成社会资源和教学实训资源的巨大浪费。
“颠覆与创新——2008年在线会计服务模式高峰论坛”上提出“会计在线服务模式(以互联网为平台、以租赁会计管理软件为主,为广大(中小企业)需求者提供在线服务)”;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些改革都对会计信息化技术提出更便捷、更高效、更個性化的新要求;为应运而生的会计在线服务运营商开拓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得供应商平台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如亚马逊公司、用友“伟库网”等;给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普及会计信息化技术指出新的途径,中小企业将需要一大批既掌握会计技术同时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为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指明新的方向,打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瓶颈。
二、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建设人员有义务、有责任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当前会计行业信息化改革的发展契机,摒弃传统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适应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实际需求的高职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符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的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以期培养出中小企业欢迎的、学以致用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技能型人员。根据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人才需求,确立专业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课程教育与岗位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的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三结合”的建设思路,对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品牌特色,提高高职会计信息化的教育质量,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建设人员应抓住这一契机,针对“互联网+”、立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服务模式需求,建立会计服务供应商、不同类型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专业三方合作,形成传统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互联网+”会计在线服务模式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格局,从而达到提高服务供应商平台管理水平、推进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进程和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专业能够利用优质实训课程资源培养出“对口、对路”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技能型人才三方共赢的目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应能利用会计在线服务平台直接从事具体会计工作,同时具备处理中小型企业各种会计事务的能力,包括较强的会计核算能力、综合业务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
三、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设计
传统观念中会计人员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学校是无法真正提供的,只能在会计岗位实践工作中学习。想踏上专业之路,成为真正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学徒期”——把工作当成学校的延伸,在工作实践中学习,需要老会计“传、帮、带”似乎不可避免。一直以来,会计信息化实训和手工模拟实训(基础会计实训)两门课程都是分学期开设,实训内容上也互无联系,这样的课程安排使得学生只能单独接受一种方式的会计实务训练,造成传统手工账务处理与信息化会计处理相隔离、不能有效融合衔接,学生很难产生感性认识、理解信息化会计实训与手工会计实训的区别、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有困难,最终使实训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高职院校当务之急应是依照调整完善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世易时移的解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课程设置滞后的难题。以“会计信息化实训与手工模拟实训双操作并行”的设计理念重构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做到顺应会计岗位要求,瞻前谋划设置适应新的中小型企业会计岗位要求的实训课程内容,以培养符合会计职业标准要求,符合会计职业道德、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要求的学生为目的;使学生在校内实训期间得到双重做账锻炼,“扎稳马步”,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得到真正的实际锻炼,工作后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符合会计岗位要求。这是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迈出的一大步。
1.延伸实训课程教学空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打造全新的实训空间,将原有的手工实训室、信息化实训室、沙盘实训室等独立分散的教室设置改造成以企业真实场景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训场地。弱化原有实训室单一功能定位,按企业实际工作要求设置岗位、设计工位,使学生在一个工位上既可以练习手工账又可以进行信息化操作或者沙盘练习。同时配套设置相应的外围窗口,分组值班,让学生体验会计业务完整流程。
2.培养适合“双操作”實训课程教学模式的“双师型”教师
常言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实训教师指导实训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与信息化实训双操作教学需要自身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业务能力水平都较高的教师指导。这种新的授课形式给授课教师提出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应建立与行业(企业)密切协作、合作、渗透的机制,组织形式多样的研讨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会议,邀请会计一线专家、会计信息化实训一线教师一起观摩、交流,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实训教师要转变思想,实现从“经师”向“人师”转变,探索教育基本规律,适应会计行业发展和会计岗位需求,主动向中小型企业伸出“橄榄枝”。根据自身情况主动寻求中小企业会计在线服务业务实践机会、深入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努力弥补企业实践经验不足带来的影响;实训教师要紧跟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会计税务理论、努力考取行业准入资格/职称资格证书。
3.编写“双操作”会计信息化实训立体化教材,提升教学质量
提升信息化教学理念,带动教材立体化创新。教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根据福瑞斯特研究公司调研发现会计在线服务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新宠。会计在线服务因其界面简洁、提供的功能(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网上订货、在线记账等)利于中小企业达成各类会计信息化战略目标和各项业务协作能力而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在多数中小型企业财务实际工作中,手工账和信息化账是同步进行的。所以编写一套手工模拟实训和会计信息化实训能够同步使用的业务立体化实训资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在实训中理解在线会计服务。实训教材的设计朝着自媒体、智能化、数字化、跨平台的方向发展,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纸质教材、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机等各种形态的载体,紧扣实训教学实际,使每个实训中的各个知识点的教学资源关联,初步形成“主业务+多媒体教学素材”的核心内容。教材在设计策划阶段应根据教学要求将多媒体互动素材嵌入得巧妙、实用。
一是实训教材的立体化建设最初形式是纸质教材、习题集或练习册、教师教学参考书为主干,配套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计划、实训案例素材、CD-ROM助学光盘等内容。实训资料同步有利于学生将利用两种业务操作手段完成整个财务流程,形成手工账和电子账两种会计数据档案,使二者能够相互验证、查错、纠错。通过这样双操作的实训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并快速提升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从而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从实训流程角度出发,提供“电子书包”、“互动学习角”、“互联网+教材”等数字化、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服务配套和教学资源,让教科书动起来。这样编写的手工模拟实训和会计信息化实训双操作的实训综合教材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技能操作训练过程更加易懂、学生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做到根治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会计实训恐惧症”。这样的立体化教材为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基于教育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提供施展空间,有利于实训课程的整体建设。
4.加强课程文化建设,营造职业文化氛围
在第一次实训课中告知学生“双操作”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的总体目标、原则和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先选定好组长,由组长负责小组任务、岗位的分配;再分组员(注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低的搭配),以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带动学习积极性低的学生。由于一个组为一个团队,那么组员之间的默契和团队协作尤为重要,一般经过3-4次实训课后要在个别组间进行组员的调整,以保证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时的积极性和最佳状态。同时调整组长,通过组内民主认可选定,以便更好发挥组长作用。
在实训课堂上,模拟会计岗位操作过程,要求学生佩戴工作牌、规范操作;按照企业财会部门的要求布置实训场景,张贴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图、工作标准及财务制度,营造真实的职业文化氛围;实行上课下课“打卡制”、请假审批制、不得擅自离岗,将课堂管理与企业行政管理相融合;在细节中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守时守岗、杜绝迟到、旷课、大声喧哗等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发生,使学生融入岗位、进入角色,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减少学生问题行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动起来,带着问题去学习,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把传递性课堂教学转变为探索性、训练性教学,推进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能激发会计实务实操兴趣、拓宽财务视野、掌握双操作会计信息化核算方法、提高会计岗位专业技能素质。让学生在实践技能中强化、验证会计理论,这样的实践课程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规律,在渐进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实训期间,教师应以项目为基本单位,比如开立新公司、建账、日常业务、办税等,确定好该次实训的项目任务、要求和考核标准,必须与岗位内容紧密切合。指导教师要多做示范、巡视过程中对学生的违规操作要及时制止、安抚学生的焦虑情绪、鼓励学生多做多问、杜绝学生带问题操作。同时,重视对实训过程的引导、监督、指导,把好课堂教学质量关,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察看学生操作流程和业务处理情况。重视过程考核,避免学生滥竽充数。每次实训结束后,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及时纠正学生训中的错误;对学生的良好实训任务要及时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实训操作积极性,促进学生“做中思”。适时参照组中每个项目考核的自我评判结果,及时进行教学总结还可以了解当前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实训实际情况是否吻合,以便教师及时做出教学调整。重视双操作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的教法研究、实验,着力构建会计岗位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保证教学效果。
在实训课程改革的同时,可以举办与专业行业文化相结合的职业类活动,如举办企业文化节、会计行业文化大讲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专业技能竞赛、拓展训练、职业教育讲座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力量,组织开展具有职业性质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模拟公司的运作,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改革需要教学工作与时俱进,紧密贴合岗位发展需求,优化教学模式,培养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高技能财务人员。
作者简介:柳清
第3篇:高职水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与水利工程专业的不断技术更新,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职业需求[1]。因此,高职水利工程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显得迫在眉睫。
一、培养专业素质与技能,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等职业学院应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确保每一位专业学习者都能充分胜任其工作岗位,水利工程专业自然也不例外,因此需要根据该专业的行业特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校内具体可实施为:积极改革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确保水利工程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并且对于水利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小型水利工程建筑物设计等工作有明确的认知和基础的实操能力,培养出能够满足水利工程基层单位和建设生产一线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校外具体可实施为:每学期抽出1-3周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水利企业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工作当中,让学生具备造价员、安全员、施工员等多岗位能力。
1.1培养专业基本素质
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贯穿在高职三年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专业课中进行基本素质的教育,也可利用企业实训的机会,利用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同时,对学生的道德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等专业素质进行针对性的提高。
1.2培养专业基本技能
利用校内外多方面的实训资源与“工学交替”的循环培养模式,将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进行多循环教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结合水利工程专业的特征,让学生能够掌握工程绘图、材料检测、土木分析等基本专业技能,使得学生初具水利工程的基本专业技能。
1.3培养专业核心能力
水利工程设计、施工以及项目管理,都是水利工程专业的核心能力,通过项目化教学、现场教学等培养模式,并且结合水利企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核心能力,达到行业企业中的施工员、安全员、造价员等人才标准。
1.4提升与拓展专业能力
学生对学习专业所要从事的职业去规划,不难发现,水利行业对具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建设、防洪工程治理等工作能力的人才都有着急切的需求。因此,为了提升与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学校可设立水工检测和实训、灌溉排水工程技术以及堤防安全管理方面的专业提升课程。充考虑高职学生今后的就职方向,并且紧抓当下水利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可从水土保持、水生态保护等方向进行专业能力课程拓展。通过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岗位当中熟悉实际的工作环境与不同的能力需求,从而对自身所需要提升的专业能力有所了解,更加有针对性地投入到后续的学习当中,并且在实训工作之后,学生的社会历练、专业熟练度都会有所提高,也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结合当下水利行业的发展与改革形势,为了培养满足现代水利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则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并充分结合水利工程专业的能力要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改革[2]。通过对该专业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点和相关知识面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将整个水利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对其以工作岗位进行划分,可分为水利工程施工、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管理,再通过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核心能力、能力要素、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并配以可行的实践途径。
二、高职水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设措施
为了让高职水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结果更加高效,针对行业的发展形势,学校应该完善相关的建设措施:
1.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了更好地培养具备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校方应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抓緊校方与企业的通力合作,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让教师的专业能力达到生产一线水平。学校每年应选定一定数量的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中去进行实践,使得水利工程专业中的骨干级教师达到“双师”专业水准。此外,校方还可选派教师对高职教学理论、教育理念等领域进行培训,不断更新现代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2.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
学校与相关行业的企业应组建专业的建设委员会,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将两者之间的优势、资源、经验充分结合,实现双赢的局面[3]。借助水利工程企业平台的优势,进行市场调查,经由建设委员会的研究,并结合水利工程岗位技能要求与用人需求,对人才培养制定针对性的目标。通过与水利企业的深度融合,学校与企业在合作模式、课程体系、教师分配、设备使用、培训费用、实习岗位等多方面制定出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校方与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完善了水利工程专用的人才培养机制。
3.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对人才培养的考核与评价应由行业、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共同参与其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态度、就业能力和企业满意度都可作为对专业人才的评价标准,通过对学生实践学习成果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且构建起以毕业生为主的就业跟踪调查制度与信息反馈网络,通过信息的更新与企业的走访调查,对工作后学生的就职能力以及多方面综合素质进行深入了解,并充分听取学生在工作之后对学校教学提出的宝贵改革意见与建议,从而更好地完善高职水利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水利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上,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革。笔者通过分析对水利工程专业的素质与技能培养方法,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并完善相关的建设措施,希望为我国水利行业输送更多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向前发展。
作者:王彬谕
第4篇: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及实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教育、经济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应用型人才逐渐受到重视。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摇篮,在教育教学上的不断改革是促使其不断发展的根本。但根据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的状态而言,仍存在部分因素对改革产生了明显影响,例如,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师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改革的配合等。本文以高职院校的教学为主线,研究了在改革思想推动下改革的意义与阻碍因素,并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四个方面针对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在人才招聘以及人员储备上更倾向于实力而非一纸文凭。虽然在文凭上,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相对于本科毕业学生而言处于劣势,但在实践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高职院校应认识到自身社会地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好深入性改革,加强工学结合及校企合作的深度,让教育围绕着实践能力开展各项办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化
虽然现阶段高职院校更倾向于实践教学、工学结合教学以及校企合作教学,但在实际应用上,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在积极性上并没有达到校方期待。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校企合作,在教学改革上偏向于应用型人才,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素质,注重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三)有利于学生竞争力的提升
相对于本科学生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更偏向于实践能力而非理论知识储备。教学改革也应认识到这一点,在客观要求下改变唯学历论的模式,跟随素质教育要求,使学生全面发展。改革需将理论实践与课堂学习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以及时间分配,让知识化为品格、精神、智慧与能力。
二、教学改革的阻碍因素
(一)惰性较为严重
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深入教师心中,多数教师在惰性的影响下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在短时间内变更,也不愿花费时间研究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这些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已经处于熟练状态,在固定薪资水平下不愿花费额外时间;另一方面,教师对新教学方式以及改革方向存在不理解之处,教学方式故步自封,难以推进改革进展。惰性的存在首先与教师自身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程度有关,若仅将为学生上课作为一项任务而非事业上的积累,自然缺乏动力去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校方对教师课时的安排较满,教师缺乏时间与精力投入技能培训。
(二)教师能力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教师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教学偏向于单向性、封闭性以及灌输性,组织教学活动较为单一。在素质教育以及人才需求理论的推动下,教学必须向着互动性、多项性、开放性以及启发性等方向发展,而教师在自身能力以及教学习惯上并没有适应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在实践程度上较弱。由于现阶段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探索能力及独立能力加以培养,日常教学中设计教学互动环节并模拟工作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能力上必须不断充实。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环境不及本科院校,环境影响下不必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未真正认识到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对教师这一职业要求的提升。
(三)学生配合性不足
由于文化程度、知识积累、自主能力的不同,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难度上相对较大,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可能无法让学生提起兴趣专注于学习。在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学习动力不足两方面的影响下,教学改革难以顺利实施。学生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对象,若在日常学习中不重视理论积累、不积极参与顶岗实习和工学结合,便难以发挥高职院校的教学优势,改革逐渐沦为纸上谈兵。教学改革必须由院校、教师以及学生三方面相互配合,校方提供改革的资金、时间、技术以及人才;教师在不断优化自身教学理念及教学能力下,提供更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则应切实投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配合教师展开各项课堂教学活动。在配合性不足的情况下,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似乎变得浪费时间、毫无意义,改革终将草草结束。
(四)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现阶段我国在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上仍然偏向于传统性,重视理论知识的单纯性记忆,而非实际应用。这种教育观念往往易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眼高手低,在期望的工资待遇下无法完成与之匹配的工作内容。在这类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难以了解自身在毕业后将面临的求职压力以及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在上学期间缺乏动力,空有一身理论知识却不知如何应用。同时在教学手段方面,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以及高职院校教学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程度不足,未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小组讨论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多种模式,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下滑。当教师与学生都将教学与学习的课堂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时,教师缺乏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质量自然无法提升。
三、教学改革优化策略
(一)改变教学理念
只有在教学理念上加以不断改革,才可让教学得到真正进展。教师在理念上应改变已经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再将高职教育作为纯理论的灌输,应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对其主观能动性的推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思考。教学观念是教师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大脑之中形成的固定形态,虽然改变难度较大,但只要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手段、参与先进教学研讨会、注重教学策略的创新,陈旧的理念必然会瓦解,随之而来的是新时期社会要求下更具适应性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及知识观。
(二)深入研究新教学策略
随着网络在生活中方方面面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化社会中我们更应利用科学技术在教学手段、教学媒介、教学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现如今多媒体教学基本普及,教师应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互动性、开放性以及直观性的优势,在教学信息的传递上更注重效度以及密度。换言之,教师不应仅限于现有硬件设施的教学,还应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例如,采用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电子书包、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更偏向于技术型,教学需注重时效性、操作性、演练性、模拟性以及实战性。只有教师在此方面不断深入研究,才可让实训教学更好地完成,让学生在技术性上掌握得更为扎实。
(三)重视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模式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合作用工模式。学校会与适合的企业签订协议,为学生安排顶岗实习机会,企业负责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并给予学生培训。校企合作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还能够加强其实践能力,让人才的培养逐渐向良性运行机制动态转化。另外,由于在校任职教师多为专职教师,在企业工作的经验较少,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校方可聘请企业领导者、管理者来学校做汇报演讲,让学生了解真正深入社会后自己的专业能够运用于哪方面工作,自己在下一阶段努力的目标。校企合作只有深入才可服务于社会,让人才真正得到锻炼的机会。在经济条件允许下,校方可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建设教学实践训练基地,通过基地的建设将企业管理者吸引至学校,实际指导学生,并通过基地建设技能培训及人才培养部门,让学生真正掌握未来专业发展方向以及实际工作所需的技术。
(四)建设激励机制
在一成不变的薪酬水平下,教师在教学上的自主性改革动力不足,存在惰性,不愿抽出私人时间去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在教学改革期间,学校可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薪酬水平以及情感需求两方面的激励促使教师不断深入研究自身的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手段,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在激励之下,也可将教师的评价机制完善化,在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加入教师教學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具体性评价;还可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评价之中,了解教师日常授课是否运用了多媒体设备,是否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是否运用了情境教学、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先进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将学生参与至教师的评价中可督促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教学整体改革提供助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的不断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当今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最为显著,高职院校必须利用自身办学优势,在人才培养上强调技术性、实践性,发挥核心竞争力,通过人才培养的转变将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摒弃,让教师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等多方面不断适应网络化及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性,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切不可一蹴而就。改革需从教师教学理念、校方管理模式、校企合作深度等多方面展开并具有切实可行性,切勿让改革成为一纸空谈。
作者:李班
第5篇: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也催生了新的社会模式。人们已经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将与我们今后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的信息化是必然的。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开展有关认识、把握、分析、应用信息技术规律的工作。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也必须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转变教师观念及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英语教学方面
传统高职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安排比较侧重于英语知识的积累,大部分教学是关于单词量和语法句型的积累,而忽略了高职英语的实际应用,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孤立于英语环境,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学习,并没有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实质上是一门语言的学习。学生学到的英语无法用于交流,则不利于建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综合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二)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高职学生的语言模式基本上已经固化成汉语的思维模式,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会采用汉语思维去理解英语知识,出现了汉语化英语。同时高职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比较敏感,害怕出错,害怕同学笑话,教师批评。因此,高职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很少开口说,一旦不得不开口时会表现得十分紧张,出现英语语言障碍,对英语口语无法操控,同时还要努力考虑单词、语法的正确与否。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高职英语脱离了实际应用。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高职教师教学的传统观念。
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位置,以灌输式为主要教学模式。新的教学体系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张自主性、个性化教学。所以,首先必须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师先进行培训,使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然后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也应该本着新的教学理念进行精心组织安排,将重点由语言知识传授向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转变,将高职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提高学生语言环境适应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将现代信息技術完美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日常交际用语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英语的实际应用,可以观看英文版的电影等,还可以运用计算机制作英语课件来丰富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是配图片讲解单词,可以让单词直接与实物相关联,少去中间汉语词义的环节,记忆更简单些。
(二)转变高职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习手段种类繁多,尤其是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生成新的学习手段。这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开发新的英语学习渠道。比如,可以收集比较正规的微信英语学习平台让学生关注,每天就可以学习英语。手机下载英语学习软件,可以学习正规的日常用语,还有比较好的英语小游戏。可以进入正规的英语学习社交网站,与外国人进行英语交流,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是,前提是必须先树立学生运用现代技术学习英语的思想观念。
(三)建立与新教学体系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机制
新的教学体系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背景,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对教学目标的分析,还要考虑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创设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把情景创设作为教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信息化环境下,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且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发挥想象力自主学习,能够很好地理解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语言学习中心,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系统,利用多媒体设备自主学习英语。该系统提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使英语学习变得愉快,使语言学习更接近真实的环境,使学习者成为语言教学的主体,使英语教学转向自主型管理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领域出现了全球化趋势。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很多领域都会有所应用。高职英语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我国教育的发展,关系着我国人才的培养。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教育也开展了又一轮的改革,这一次的改革主要是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我们还应该意识到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是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任务。不仅需要从事高职教育工作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贾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