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党员培养教育管理

2016-05-27 10: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作为实现中国梦主要见证者和参与者的大学生党员,应该具备基本的素质和能力。本文从论述高校学生党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入手,在分析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面临的挑基础上,从机制建设视角探讨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问题。

 

  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年,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1]高校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他们的素质如何,事关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他们的素质如何,取决于高校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学生党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2]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各高校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3]可以说,加强和改进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是党中央对高校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党员自身成长的需要。要加强和改进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前提是必须明确要将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成为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的人,也就是高校学生党员的标准问题。

 

  关于党员标准,《中国共产党党章》有明确的规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也有很多重要论述。然而,无论《中国共产党党章》中规定的党员标准,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提出的要求,都是面对全体党员的共性标准,而高校学生党员有其自身明显的特点,为了使各高校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教育管理时有明确的目标,更有针对性地指导高校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教育管理,必须在充分考虑高校学生党员特点的基础上明确高校学生党员的素质和能力标准。

 

  1.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党的十八大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4]作为实现中国梦主要见证者和参与者的大学生党员,应该成为理想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党的历史了解、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担当使命。

 

  2.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进程中,不断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而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要解决好,根本途径就是增强本领,就是要学习。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有人研究过,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5年翻一番。[5]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唯有不断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5]作为实现中国梦主要见证者和参与者的大学生党员,作为正处于学习黄金时期的大学生党员,培养可持续的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党的十八大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6]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实践、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奋斗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问题。作为实现中国梦主要见证者和参与者的当代大学生党员,当然地要参与到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过程中来,并且要在奋斗实践中不断解决好各种问题。因此,培养具有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

 

  学生党员要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而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前提是正视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

 

  1.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

 

  对于党员的培养教育,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2]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基本上是依托二级院系来进行,二级院系一般也就是由二级院系党委副书记和几个辅导员来做此项工作。这样的工作格局,做好高校学生党员的日常培养教育管理工作是没问题的,但是,要围绕思想理论建设、党性教育、道德建设等专题进行深入的培养教育,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在培养教育内容设计上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够;在培养教育内容讲授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对培养教育对象的安排上缺少根据不同阶段进行分层分类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部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

 党员培养教育管理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体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的体现,是新形势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学生党员是经过党组织严格审查和长期考验、在学生中具有良好群众基础、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表现突出的先进分子,总体上能比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也有部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并不充分,比如,有些学生党员学习党知识和政治理论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党员不能带动周围普通同学共同进步;有些学生党员作风不扎实,不敢与不良现象做斗争;有些学生党员宗旨意识薄弱,不愿主动为同学服务、为班级建设服务。

 

  3.对学生党员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效果,取决于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学生党员参加培养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能调动学生党员参加培养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发挥激励、引导和约束作用。各高校应该说都有一定的考核评价制度,但是,考核评价制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考核评价指标不够明确,很多高校对学生党员的考核评价指标定性有余而定量不足,难于操作,也没有对学生党员的思想行为起到应有的激励、引导和约束作用;考核评估内容不够全面,对学习成绩、科技创新、学生工作等普遍比较重视,但是对思想理论建设、党性锻炼、道德建设等考核评价明显弱化;考核评价体系缺乏考虑学生党员的发展性。

 

  三、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的要求。笔者认为,要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立足于长效机制建设,特别是培养教育机制、作用发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才能促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1.培养教育机制

 

  关于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各高校都有很多有效的做法,在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要形成有效的培养教育机制,还需做很多努力。

 

  一是要优化工作格局。高校要依托党校建立一支专业的党课教师队伍,主要负责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方案的设计、理论知识讲授等,对院系开展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活动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弥补院系在开展学生党员教育活动中理论教育方面的不足。

 

二是优化学生党员的组织形式。学生党员在接受了培养教育后是会进步和发展的,因此,不同阶段的学生党员总是在一起参加同样的培养教育活动,是不合适的。比如说,刚发展的新党员与正式党员,在理论水平、党性修养等方面是有差别的,一起参加同样的培养教育活动,效果是不一样的。

 

根据笔者的实践,院系可以进一步优化学生党员的组织形式,以同一学期发展作为依据来对学生党员进行分类并编为一个班级,实现分层分类培养教育。有些培养教育活动,如组织生活会,以支部为单位进行;有些培养教育活动,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党课、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专题党课等,可以是院系全体学生党员一起参加 ;而对于一些需要考虑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培养教育活动,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历史等理论知识的教育活动,应该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

 

  三是要优化培养教育内容。培养教育内容的规划是培养教育机制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教育内容的规划应该区分专题培养教育活动和常规培养教育活动。对于专题培养教育活动,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等,一般上级党委都已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内容安排;对于常规培养教育活动,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考虑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培养教育活动,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历史、形势政策等理论知识的培养教育活动,这是优化的重点,要根据不同班级从培养教育目标、学期计划、课程大纲等方面进行设计和规划。

 

  2.作用发挥机制

 

  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如何,关系到学生党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问题,关系到党在大学生中的形象,关系到能否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加入到党组织中来的问题,可见,学生党员能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学生党员自身成长和高校党的建设都有重要影响。为此,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作用发挥机制的建设。

 

  一是明确内容和要求。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他们是希望能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的,但是,学生党员毕竟是学生,他们对能发挥作用的内容还不太了解,对发挥作用的自觉性还不太高,所以,发挥作用的内容和要求要明确提出来,内容上可以是学风建设服务、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院系党组织应该根据这些内容搭建一些平台,引导学生党员去发挥作用;要求上必须量化、可操作,比如每学期必须做一次志愿服务、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参加一次创新创业活动、做一件有益于班级学风建设的事情、帮扶一个学业困难同学、正式党员必须讲一次党课等。

 

  二是要跟踪反馈。要让作用发挥机制有效,除了明确内容和要求之外,还必须有跟踪反馈,要跟踪每个学生党员发挥作用的情况,并及时反馈给每个学生党员,让要求落地。要做好跟踪反馈工作,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党员在月志和成长记录册上记录自己每个月的作用发挥情况,并定期在组织生活会上进行研讨与交流。

 

  3.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机制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考核评价及时掌握了解每一个学生党员的成长情况,并通过对考核评价结果的有效使用,切实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确保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效果的关键。为此,各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生党员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要优化考核评价指标。高校学生党员,既是普通学生,又是党组织成员,具有双重身份的特点;高校学生党员在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后是会体现出进步和发展的,具有发展性的特点。高校学生党员的考核评价指标要根据高校学生党员的特点和现行考核评价中的存在问题进行优化。

 

在考核评价内容上要更加全面,要考虑思想品德、学风情况、实践活动、群众基础等各方面;在考核评价指标要求上要更加明确,能定量的不要定性。根据笔者的实践总结,可以构建这样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思想品德、学风情况、实践活动、群众基础四个一级指标,思想品德包括理想信念、理论修养、道德品行等三个二级指标,学风情况包括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等三个二级指标,实践活动包括创新实践、创业训练与实践、学生工作、社会服务等四个二级指标,群众基础包括班级同学意见、支部党员意见、教师意见等三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都写明分值和评价标准;对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考核评价可以通过调整二级指标分值实现区别评价。

 

二是优化考核评价方法。考核评价要坚持日常考核评价和定期考核评价、定性评议和定量评分、组织考核评价和展示评比相结合,要坚持老师点评、支部党员互评、班级同学参评相结合,确保考核评价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三是用好考核评价结果。用好考核评价结果,考核评价才有意义,才有生命力,才能对学生党员起激励、引导和约束作用。要用好考核评价结果,必须将考核评价结果在全体学生党员中公开,与评优等奖惩制度挂钩;对于预备党员,要将考核评价结果与转正挂钩。

 

  作者:蓝锐彬 来源:世纪桥 2016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