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立足农村 引导学生做中探究

2015-12-17 10: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在科学教学中,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教材与农村相关的内容占总课时数的比例较高。因此,在教学中,要借助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的感情,促进学生热爱家乡、愿当一代新农民的思想感情;同时,注重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打心眼里爱上科学课。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其核心内容,就是交流探究,得出结论。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多侧面的学习活动。“观察与思考”是探究,“实验”是探究,“调查”同样是一种探究。探究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实验越成功。那么作为科学老师,我们该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呢?笔者通过对《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以及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历,觉得可以从以下以个方面考虑:

一、在观察中探究,让学生饶有兴趣

  观察是探究的起点和基础,学生只有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才能进行研究,才能认识自己身边的事物。科学教师必须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农村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实践证明,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根据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目的要求,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要求学生注意各种细节,细心、详细地进行观察。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例如,教学《蚂蚁》时,教师先用小朋友喜欢的小蚂蚁引入:今天老师在操场上碰到了一位“小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在实物展台上出示,教师故意在展台上放置了一些东西,小蚂蚁在上面灵活地爬动。教师接着问:“你们想了解这位朋友的哪些情况?”学生异常兴奋,提出了很多想了解的问题。这时教师拿出放大镜、尺、纸、饼干等物品说:“操场上有很多这样的朋友,你们自己去了解吧,需要什么工具可以自己准备,也可以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这些。”学生三个一组、五个一群来到大操场趴着、蹲着研究起来。十分钟以后,学生都有了各自的发现。就在操场的草坪上学生和老师围坐成圈,开始汇报。有的研究了蚂蚁的身体结构;有的发现了蚂蚁不会游泳;有的发现蚂蚁和蚂蚁之间也会发生“战争”;还有的发现蚂蚁力气很大,能驮起比自己身体大得多的饼干等等。即将下课时有的学生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也有的同学想研究蟋蟀、蚱蜢。这时课上已经没时间让学生讨论研究了,所以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回家探究,学生兴趣非常浓厚,隔天就有好几个学生来向我汇报结果。老师让学生课后继续研究,并写下观察日记或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在实验中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

  “我听说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的这条条幅,充分突出了“做”的重要性。“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科学课中,实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让学生亲历科学、体验科学,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去做实验,在动手中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判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获取知识,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所以,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在教学《纸》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造一张纸。首先帮助学生了解纸的制造过程;接着看书本上的介绍,知道怎么用手中的材料来造一张纸;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制造完毕,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自己造的纸好不好。在展示中学生发现,大部分的纸厚薄都不均匀。此时,让小组讨论:如何造一张厚薄均匀的纸?讨论之后,再造一张纸。这一次,学生造的纸比前一张好得多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如何造一张薄纸?如何造一张厚纸?有了两次实验的经验,学生很快就造出来了。在这样的亲历实验中,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亲自发现,亲自探究,学习真正变成了一种自我的行为。

三、在生活中探究,让学生养成习惯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生活是一个广阔的课堂,一节科学课只能完成一个环节的探究活动,更多的探究活动有待学生自己在课后的日常生活中去进行,这就需要教师用问题把学生探究的兴趣由课堂引向生活。

  在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时,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只蚕宝宝,要求他们在课外生活中饲养,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并做好观察记录,每天与同学们交流养育方法与所观察的现象。有的把自己遇到的困难说出来与同学共同研究;有的把自己获得的经验说出来与同学共同分享;还有的讲述自己养蚕过程中的尴尬事、伤心处等等,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们的小蚕经历了吐丝、结茧、化蛹、成蛾,产卵的过程。学生们积累着自己成功的点滴经验,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在养蚕总结会上,学生们积极发言,让其他同学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将目光投向学生的课余生活,此时的教师要注意保持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提供继续探究的方向,让学生真正养成在生活中探究的习惯。学生学会了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的聚精会神和高涨热情又延伸到了课外,大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究”气氛。

  总之,科学的本质是发现,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创设更多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宰者,探索者,亲身经历各种探究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科学课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其中。我们科学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立足农村现有的条件,要怀有对科学的热爱,要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让农村的孩子在自主的实践中,稳步前进,不断提升科学素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