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

2015-12-17 10: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创造,人类天赋能超越万物,是因为人类有了创造力,于是万物皆为人所用。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树立人人具有创新能力的观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人人是创新之人”。作为教师理应善待每位学生,重视发自学生身上哪怕是十分微弱的思想火花。做为一名基础教育的教师,应不断的去挖掘自身的创造力,从而去发现自我、创造自我、优化新课程设计,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应改变陈旧的学习方法,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信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提时候,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总爱刨根问底地问个不停,进入课堂,教师就要把孩子的这份好奇心留住,让他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价值,并引导学生加以观察和思考,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敏锐的、精细的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点。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途径很多:可以是观察课文的一幅插图,可以是观察一种水果,一个动物,也可以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是指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以发明电话而闻名的贝尔实验室门厅里,安放着一尊贝尔的半身塑像,下面鎸刻着一句话:“假如你偶尔偏离正轨,钻进丛林,你一定能够发现从未见过的东西。”这里提倡的就是创造思维。如教学《花潮》一课,让学生想象:“回家的路上,人们纷纷议论”一句话,人们都议论什么又如《趵突泉》一课最后一句话“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省略号的意思是:还有很多小泉,作者没有写出来,你能想象出它们的样子吗再如《穷人》一课结尾,只写到两个孩子刚被抱过来就结束了,那么以后桑娜一家生活怎样,西蒙的两个孩子的命运如何呢凡是遇到此类课文,都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地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思维成果,长此下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逐渐形成了。

  三、利用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因此,珍惜机会,做创造的有心人,才会为人民做出贡献。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故事的素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诱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志向。还要创设质疑情境,培植创造土壤,学贵有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他们的思维。

  四、营造创造性宽松的氛围。

  首先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种环境和“土壤”,让创新的种子得以萌发,而这种环境和土壤就是营造创造性的宽松的心理气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有一个“安全”的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否定教师讲的内容。学生回答错了,教师决不随意批评,从而树立自信心。这样学生没有精神束缚,上课积极发言,思想活跃,富有创见性。例如在学习《麻雀》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学在汇报时说:我读懂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母爱的力量。话音刚落,另一名同学站起来反驳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怎么就知道那只老麻雀是母的呢它也可能是公的。所以,我说它指的是父爱的力量。就这样学生通过大胆的讨论,懂得了父爱和母爱同样伟大。

  五、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随着年级的升高,想象的概括性与逻辑性成分逐渐增强,甚至出现了创造性成分。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能把抽象的字词以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观看插图能增强感性认识。教学看图课文,可以出示挂图,结合课文,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初步的审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欣赏《荷花》之前,先让学生看图,提问:1、先看见怎样的景象(池中荷花茂盛,美丽的景色)2、再看什么(茶叶)3、再仔细看什么(白荷花)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各象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六、运用联想诱发思维,体会思想感情。

  联想是此物想到有某一点相关的某一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联贯的思想片断联接在一个思维的链条上。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训练联想的好材料。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让同学们知道作者借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们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的孩子们,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幸福。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希望,诱发同学们从丹麦想到我们的旧中国,想到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只有在中国共主党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新中国,才使这样的希望变成了理实,从而懂得文章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常常会给读者带来希望,带来理想,并鼓舞人们去创造它,去实理化。在教《幸福是什么》一文后,我要求学生写《读〈幸福是什么〉后想到的》读后感,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理解,联想自己的亲身经历,也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幸福是什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想象的方法滲透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更要长智慧,培养创造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