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解放教师——从人文的视角关怀语文教师

2015-12-12 11: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对于小学教师而言,虽然我们近几年来进行了新课改,教师负担相对减轻,但由于家长及社会因素,教师依然面对着较大压力,如何解放老师,特别是从人文角度去关怀教师,已成为新形势课改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人文关怀  解放  教师
一、解放教师——教师要放手,不搞包办代替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讲学生听,不应该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搞包办代替;也不能再把学生的交往范围局限在校园内、课堂里,让最有魅力的语文课被“水泥的隔离层”所隔离,更不能再去做徒劳无益的傻事而妨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最大的弱点就是太相信自己,不放心学生。实际上学生的潜能是非常大的,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远比我们强,我们要相信学生。多些自由,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点拨、解惑和自己的思考、实践,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社会里,锻炼能力,发展个性。主动学习是一个人良好的素质,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更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活动时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他人的承认,又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和创造性,但由于习惯、兴趣、能力的不同,有的学生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说话,有的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有的学生不愿意被人家指名回答,因此就需要教师认真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现他们的亮点与优点,适时加以肯定和推动,让全体学生都能觉得语文课堂是一片自由的天地。要善于给学生提供课堂参与的机会,创造条件使其发挥自己的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言语的自由,思维的自由,保证了学生有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有自由活泼的空间。
  二、解放教师——教师要创设“民主”课堂,体现人文关怀
  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想方设法创设相当默契的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体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既提高语文素养,又锻炼个性,培养情趣,其中实在大有文章可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关键是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只管教而不注意学,抹杀矛盾过程的对立面,那么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可能。教师要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工作,交给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只是疏导学生的思路,为学生“铺路搭桥”。新课程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最好的教育。凡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不必讲;凡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必教;凡学生自己能说出的,教师不该说;凡学生自己能做到的,教师不抢做。
  三、解放教师——教师要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过去语文教学上片面强调“文字”,而忽视“文化功能”,尤其是爱美的情趣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语文老师仅在文字上作排列组合,进行语言文字的机械的纯技术的训练,影响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社会生活的更多彩、更多元、更实际,语文教学也势必要更开放,呈现更多元态势。比如学习了古诗,为使学生熟读成诵,更好地体会诗文的文化内涵,也就是“真景物,真感情”,可在课堂上虚拟时空:创设一个回家背诵给家长听的富有情趣的学习场景,老师扮演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向学生发问,让学生跟老师一起完成模拟表演任务。教师可以在学习关于动植物的课文,要求学生给动植物填涂颜色,以加深对词语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翠鸟的感情。在这种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里,不仅仅是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更重要的是紧紧抓住了家庭生活中的言语交际机会,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笑、思、想的过程中,其认知和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这应当会使学生有说不出的喜悦,抹不去的记忆
  四、解放教师——教师要乐于探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
  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但是,对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要求不能太高,否则会使他们感到力所难及、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不但可能得出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体验创新的过程和形成喜悦,形成积极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精神。教育是一门爱的事业。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把握教育的良机,用自己满腔无私的爱,把理解、尊重、信任和期盼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行为,并非是老师的知识水平。从尊重人的角度看,语文老师实在应该淡化对回答内容的评价,而应当去关注学生的回答行为,其评价点应放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语文课堂应当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对话过程。如果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蹲下来看学生,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觉得不幼稚、不可笑,甚至会觉得了不起。”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比如让学生分段,很多时候学生的关注点不在课文内容,而主要集中在观察老师的表情,揣摩老师的内心。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学会听孩子怎么说,听他们想说的一切。事实上很多老师并非做到了这一点,尤其是当一些学生说错了,或者不能自圆其说,甚至是答非所问的时候,往往没有耐心继续听下去,更不用说让学生学会倾听,也就无从谈在倾听过程当中去引导、去诱导、去指导了。老师只有公平、公正地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偏爱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才会在相互欣赏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语文老师要更多地看到学生的优点,对他们进行鼓励。老师的权力是引导,不是法官,也不是裁判。让学生敢于说“不”,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又能激发他们挑战权威的勇气。语文老师一方面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在肯定的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要大胆地提倡“童言无忌”,防止集体失语,以真正打通多边的信息交流通道,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