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Universal Design在教育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2015-11-23 10: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建筑设计领域兴起了一种新的设计理念——Universal Design。Universal Design的核心思想是:设计的产品和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被所有人使用,不需要再做修改或特别设计。最早关于Universal Design的例子是人行道的镶边石与马路连接处斜坡的设计。最初,这个斜坡是为了方便使用轮椅的人。现在,无论是骑自行车的人、滑滑板的人,还是婴儿手推车和购物车的使用者,他们都享受到了斜坡带来的便利。这个例子说明,如果把“可适应性”内化到设计当中,就会有更多的人从中收益。
    美国特殊技术应用中心——Center for Applied Special Technology(简称CAST),是一个致力于为全民,尤其是为残疾人提供受教育机会的非盈利性机构。它将Universal Design的思想迁移到教育领域,并于1999年构造了UDL(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模型,指出运用UDL模型可以开发有效的教育工具。近几年,我国教育领域的部分研究者也已经开始关注Universal Design,并在实践中展开具体应用。本文主要从中国学术期刊/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CNKI、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EBSCOhost数据库中的文献入手,采用内容分析法,试图分析研究国内教育领域运用Universal Design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我国教育领域Universal Design运用的现状分析
    (一)研究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对文献内容做客观定量的分析,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解释文献所含有的隐性内容,对事物发展作预测。[1]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关于Universal Design在教育中应用的论文,研究Universal Design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分析单元都是以一篇文章为一个单元。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分析对象是从CNKI、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和EBSCOhost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有关在教育中应用Universal Design的论文,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形成大陆与台湾、国内与国际的对比研究。
    (三)研究内容
    Universal Design是一种先进的设计理念。目前,国内外教育领域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索、教育环境建设、教育资源开发等方面,所以笔者将主要从理论探索、教育环境建设、教育资源开发、国外研究成果借鉴和其他研究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四)抽样方式
    本研究采用“来源抽样”的方式,从CNKI、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和EBSCOhost检索相关期刊文章和硕博论文。
    笔者先以“Universal Design”为精确检索词,以关键词为检索项,在CNKI中进行初级检索,检索到文献110篇。快速浏览文献标题后,笔者发现,国内大陆地区对Universal Design的翻译未达成统一,有“通用设计”、“全方位设计”、“泛能化设计”、“普适设计”等。因此,在CNKI的高级检索中,笔者设定检索范围为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数据库,分别将上述各翻译词设定为检索词,检索项为“题名”或“关键字”。在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中,笔者首先选定教育类数据库,然后以“Universal Design”为检索词,以题名或关键词为检索项,开展检索。EBSCOhost是综合性数据库,笔者选择了Academic Source Premier和Teacher Reference Center两个数据库,设定的检索词为“Universal Design”。各数据库论文数量见表1。
    
    (五)结果分析
    1.描述性分析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CNKI和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中共有相关文献29篇(大陆18篇+台湾11篇),外文数据库EBSCOhost中有105篇。国际论文数量是国内论文数量的3.62倍,大陆地区论文数量是台湾地区论文数量的1.64倍。
    为了更好地映射出国内教育中运用Universal Design的现状,笔者对每年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图1 论文年度分布图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在近12年内,Universal Deign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整体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国际上对其研究的起步较早,检索到的最早的文献发表于1998年;除了2005年和2006年的短暂下降之外,国际上论文的数量都基本处于不断攀升的状态。与国际相比,国内研究滞后3年,到2001年才有相关的论文发表;论文数量总体处于曲折上升的状态,但上升幅度不是很大。从2006年开始,国内教育领域开始对Universal Deign开展系统地课题研究。例如,浙江师范大学孙祯祥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信息平等意义上的无障碍网络环境构建研究”(06BTQ012)就对基于Universal Design的无障碍远程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2.从主要研究领域分析Universal Design在教育中的研究现状
    按照不同类目,把搜索到的文章去重后进行归类,分布如表3。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国际和我国台湾地区,研究Universal Design理论体系的文章数量比例很高,分别占总数的50.5%和63.6%。理论探索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其一是系统地介绍Universal Design的理论背景和设计原则;其二是探究教育中应用Universal Design的策略和模式。关于理论背景和设计原则的文章,内容大同小异。对应用策略和模式的研究,体现了Universal Design迁移到教育领域的可行性。例如,台湾的崔梦萍探究了在全方位设计学习策略取向下,教学中引入电脑对儿童学习的影响;台湾的秦丽花、颜莹玫等人对普通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如何以课程为中心开展合作进行了探究;国外一些教育专家也提出了Universal Design的教育应用模型,如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UDL;美国特殊技术应用中心CAST;罗丝,2001;罗丝&梅耶尔,2000),Universal Design for Instruction(UDL;斯科特,麦奎尔&肖,2001,2003),以及Universal Instructional Design(UID; Silver, Bourke, & Strehorn, 1998)。[2]
    大陆地区的文献中,涉及理论探索的文章只有5篇,占总数的27.8%。在内容上,主要是对国际和国内已有的研究做系统地梳理,尝试探究热点和趋势。例如黄璐、孙祯祥和王满华,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基于通用设计的无障碍远程教育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周加仙在《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于脑与认知科学的通用教学设计》一文中详细介绍了通用教学设计的内涵与设计原则、目的、基础和其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应用。[3]
    关于教育环境建设和教育资源开发的文献,各地区分布比较均匀。Universal Design在教育环境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建筑设计方面。例如,为了照顾残障儿童,实现全纳教育,在各教学楼、食堂和宿舍的入口处,设置一定坡度的轮椅坡道,并设有双面扶手;台阶前设有盲道感触块;卫生间均设可供轮椅进入及回旋的残障者专用厕位一个,洗手盆、便池周围均设置了安全抓杆,同时设有方便残障者使用的倾斜式镜箱、脚踏冲水阀及呼救装置。[4]在教育资源方面,国内大陆的研究以网络课程页面和媒体资源的无障碍设计为主。例如,如何针对视障者设计网络课程的页面,如何设计媒体资源使之能同时满足正常人和特殊人群的需求等。相比大陆地区,台湾和国际的研究比较注重辅助性教育软件的开发,如台湾王富虹和戴孟宗针对行动障碍人群(手指移动困难)提出用眼球控制电子书的技术设想;黄富廷将Co Talk软件应用于教学;CAST开发了名为eReader的工具,它是一种文字支持软件包,能够与电子文字结合,实现语音阅读和文字的高亮显示,让所有的使用者都能方便地获取信息。[5]
    介绍国外学者或机构对Universal Design的研究成果的文献有1篇。盛群力、董皑等人编译了美国特殊技术应用中心David H. Rose和Jenna Wasson编写的CAST通用学习指南,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多元表征理解、多种行为表现和多样意愿表达的原理与策略。[6]
    三、国内Universal Design在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数据库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大多数倾向于将Universal Design翻译为“通用设计”,但笔者认为“普适设计”更恰当。“普适”,顾名思义,是普遍适用的意思,即适用于所有人,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的需求。通用设计容易理解为需要建立在某种尺度的统一性上,求得一种通用的规格。
    通过上面统计数据的量化与分析,笔者结合文献内容,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阐述Universal Design在国内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概念厘定不清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研究者开始把普适设计的概念迁移到教育领域后,“利用普适设计实现全纳教育”、“基于普适设计的无障碍课程”等说法产生。那么全纳教育、教育中的普适设计、教育中的无障碍设计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表4中列举了它们的一些关键界定属性。
    
    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全纳教育和普适设计考虑的对象是所有人,无障碍设计主要以“特殊人群”为受众。全纳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各方面的设计和通力合作,让残疾儿童能够以随班就读的形式进入普通学校学习。无障碍设计期望为有障碍的人创造一个获取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的个别化的特殊渠道。普适设计是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活动的备选方案,让他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自主选择。
    普适设计和无障碍设计都来源于建筑设计领域,二者的共同点在于:①出发点一致,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设计的便利;②指导思想一致,都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③基本的设计方法和形式是一致的,都以减少障碍、方便使用为目的。[9]不同点在于普适设计的提出和实践是建立在无障碍设计这个最低基础之上的,并试图超越它,创造出对使用需求敏感,并因此能够服务于尽可能多的使用者的设计。[10]也就是说,普适设计对需求分析的要求更具有层次性,分类更加细化。另外,“无障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的内容,而普适设计全面、具体,它有七个原则,能给产品和环境的设计开发提供可操作的指导。[11]
    2.理论研究不系统、不深入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普适设计中心的建筑设计师、产品设计师、工程师和环境设计研究者提出了普适设计的七大原则——使用的公平性、灵活的使用方法、简单易用、易觉察的指导性信息、容错设计、省力设计和便于使用的空间和体积,来引导产品和环境的设计。通过研究影响学习的三个主要网络(神经网络、策略网络和情感网络),CAST总结出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UDL)的三个特征,即获取,表达和参与。获取是指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呈现信息和知识的方式;表达指学习者根据自身条件和偏好选择阐述自己观点的工具;参与指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习者参与的兴趣。
    从总体上看,国内的研究者已普遍关注到普适设计的七个原则和三个特征,但除了对其进行翻译和解释,未能针对我国当前的国情提出有自身特色的理论模型。另外,对于如何应用普适设计的思想开发课程,其一般模式是怎样的,如何开发有效的教育工具,可用性是怎样的等问题,都未有深入和系统地研究。
    (二)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倾向于校园环境建设,忽视教学过程设计
    普适设计思想来源于建筑领域,因此,基于普适设计思想的校园环境建设案例较多,例如学校建筑设计、教室空间安排和学习硬件配备等,使得残疾儿童能够与正常儿童在同样的环境中学习,将歧视降低到最小。但对于具体的教学实施环节,大多都只提到主讲教师和助教对残疾儿童的特别辅导,与家长的高频沟通等,没有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供教师借鉴和参考。
    2.普适性网站数量少,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参与学习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网络资源浩如烟海,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夺人耳目。然而对于有视障、听障的残疾人或老年人等,只能对这些丰富的资源望洋兴叹。这是因为,未经过普适设计的网页,即便与读屏软件、点字显示器等辅助设施相配合,也难以满足障碍人群“浏览”网页中所有内容的需求。
    目前,我国普适性网站的建设推广正在进行当中。哈尔滨亿时代公司注重以人为本,率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为盲人、视力有障碍人群、认知能力有障碍的残疾人和老年人适用的网站“中国盲人网”(http://www.mangren.com)。百度也于2007年4月开通了方便视障人士上网阅读信息、参与社区互动、听歌、访问互联网上其他相关网站的特殊入口——“百度盲道”(http://dao.baidu.com/index.html)。遗憾地是,国内还没有推出普适性网站的统一设计标准和 可用性测试工具。
    四、促进建议
    从上述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尤其是大陆地区)在教育的普适设计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与台湾和国际的研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是我国教育机构、教育者,乃至整个社会对特殊人群的教育问题重视不够,对普适设计的认识不深;政府还未出台像美国508条款那样的法案,以国家强制性保障所有人,尤其是特殊人群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形成行业规范,各教育机构、研发单位和产品制造单位没有统一的普适设计标准作为规范。随着社会文明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具备为残疾人、老年人等提供正常获取信息和接受普通教育的能力。另外,在信息社会中,特殊人群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获得普通教育和远程教育,那么要实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只能成为一种奢谈。针对国内教育在普适设计方面的缺陷,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呼吁普通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教师提高对残疾人、儿童和老人等特殊人群的重视。各教育机构和企业单位在开发教育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潜在的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差异性和多样性。
    第二,出台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应根据普适设计的基本要求,敦促出台保障所有人都有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利的法规。这里可以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做法。如美国1998年的508条款《康复法案》规定联邦部门和机构在开发、采购、维修和使用电子信息和技术时必须保证对残疾人的无障碍。[12]英国于2001年5月,通过了特殊教育需要和残疾人法案(SENDA,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nd Disability Act),该法案是对1995年残疾人歧视法案(DDA, 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ct)的修订,规定电子资源对残疾人来说应该是易访问的,并于2002年9月1日生效。[13]德国、日本等国也于本世纪初制定了针对残障人和老年人的信息无障碍方面的相关法律和条文。
    第三,统一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委员会应尽快将普适设计纳入教育资源、环境和工具开发的参考标准,并制定详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规范。大陆地区可以参考台湾的做法。我国台湾省行政院研考会在参照W3C的WAI组织无障碍网页内容标准相关规定、各国制定的无障碍网页相关政策和推广策略,以及身心障碍者保护政策的基础上,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制订了《无障碍网页开发规范》和《无障碍网页设计技术手册》,帮助网页设计者更有效地落实无障碍网络空间的理想。[1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