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农村自杀问题文献综述

2015-11-04 09: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在广泛阅读关于农村自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农村自杀问题的一般概况、农村自杀现象的原因和预防农村自杀现象的措施,为进一步开展农村自杀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自杀问题;文献综述;自杀原因;自杀预防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自杀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群体性公共事件引爆点。有关研究较为一致地表明,我国城市自杀率并不高,约6~8/ 10 万,而农村自杀率却是城市的3~4 倍,约90 %的自杀发生在农村。自杀是农村15~3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因,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及潜在劳动力危害最大的原因之一。自杀不仅给死者家属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自杀导致的劳动力丧失和医疗负担的加重还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严重影响农民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对农村自杀状况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降低自杀率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拟对国内外关于农村自杀研究的文献作一综述,为进一步开展农村自杀研究提供依据。
一、农村自杀问题概况
(一)自杀现象总体概况
1、自杀死亡率
中国的自杀率一直在世界自杀率的排名中靠前,被认为是高自杀率的国家之一。国家卫生部曾于1999 年第一次公开报道我国1993年的自杀率为22. 2/ 10 万。其他研究则指出中国的农村自杀率是城市自杀率的三倍。自杀死亡始终位于农村15~65岁劳动力人群伤害死因顺位的首位。虽然我国农村自杀率各地报告结果不一,但大部分均波动于22. 5~29. 1/ 10 万之间(冯珊珊、肖水源,2005)。由于我国缺乏健全的死亡登记制度,且自杀死亡者的家属大多不情愿主动报告自己的亲人是自杀死亡的。另外,少数可疑自杀死亡者难以判断,多报告为“意外死亡”。故完全根据资料而没有进行实地调查报告的自杀率可能比实际自杀死亡率低。
2、地区分布
自杀地区分布与地理环境、民族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等有关,并呈现一定的分布特点,表现为高发与低发区,城市与农村分布不同。国外一般城市高于农村,丹麦城市自杀率是农村的1. 17 倍,而我国农村自杀率大大高于城市(冯珊珊、肖水源,2005)。例如1987~1995年,农村自杀死亡率分别比城市高出1.8、0.9、1.9、1.6、2.2、2.0、2.8、3.0、2.2倍(朱力,2001)。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自杀率是我国自杀分布的主要特点之一。
对于这种分布,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我国城乡差异大,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精神卫生方面的医疗服务少,精神疾病很难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有关。且农药中毒后急救措施不得力导致许多本可以救活的人死亡,自杀死亡率增加。
3、人群分布
在性别分布上,女性自杀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如此,农村地区尤其明显。据报道,1992 年中国农村男性自杀率为22. 5/ 10 万,女性为28. 7/ 10 万,男性比女性为0. 78:1。自杀已成为农村年轻女性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在年龄分布上,自杀死亡率具有相当稳定的规律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偏态的曲线。与其他国家年龄与自杀率呈正相关的状况相比,我国农村,自杀率呈现双高峰现象,在15~24岁出现一个小高峰,65岁以上组自杀率最高。15~24岁年龄段高自杀率的现象与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经历有关,而65岁以上人群的自杀则与老年人的疾病和养老困境有关。
在文化水平分布上,不同文化程度自杀率明显不同,文盲及小学水平最高,初中水平次之,高中和大学水平者最低。如,江苏大丰县(1976~1991)年文盲及小学文化者分别占自杀者的33. 53 %,40. 47 %,反映了自杀者中多为低文化水平者,这与我国农村整体文化水平低,且小学及文盲占的比重大,受本科以上教育的人很少在农村工作有关(冯珊珊、肖水源,2005)。
在婚姻状况分布上,国外研究表明,婚姻是自杀的保护因素之一,美国自杀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寡居的、离婚的、单身的或没有结婚的、已婚的、已婚有小孩的。国内研究结果与其一致,离婚者人群者自杀率高达107. 47/ 10 万,远远高于在婚者16. 48/ 10 万(冯珊珊、肖水源,2005)。

(二)不同群体自杀问题
1、农村妇女自杀问题
据统计显示,农村妇女自杀率始终高于男性自杀率。农村妇女自杀的人群分布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是文化素质较低的妇女自杀可能性越大,据调查发现,走上轻生之路的农村妇女人群中,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文化素质比较低,而大专或高职以及大学以上文化没有自杀现象发生(周沁、任忠臣,2008);二是农村妇女自杀人群以青壮年居多,年龄集中在30岁-50 岁左右。这一青壮年群体绝大部分已结婚生子,经济负担较重,思想压力大。
 在以往的自杀研究中,当代中国农村女性自杀的主要风险因素被分为几类,即身心健康问题、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家庭矛盾的激化、婚姻或恋爱的挫折、人际关系冲突及经济的拮据,另外一个风险因素则是农药的普遍可及性。而其中家庭因素却是造成农村妇女自杀的主要原因,这些家庭因素一般包括夫妻及其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融洽度、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结构及环境等。
2、农村老年人自杀问题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因各种因素导致的自杀现象也越来越多,因此对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现象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据郭星君和郭李君对97例农村老年人自杀案例的分析,导致农村老年人自杀的诱因排列前五位的依次为急慢性疾病困扰占23.71%、经济困难占18.56%、子女不孝占14.43%、家庭不和占12.37%、精神障碍占11.34%,其它诱因尚有配偶死亡、夫妻感情不和、生活规律发生重大变化。
有报道显示,老年人自杀死亡者死前最常见的生活事件前5位依次为患急重病或受重伤;饮食、睡眠等生活规律的重大变化;经济困难;与其他家庭成员(不包括配偶、父母和子女)关系不和;经济原因。因此如果周围人注意观察,多半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因此对老年人自杀现象的预防多半从家庭、医疗、福利保障等方面入手。
(三)自杀方式
自杀的方式城乡是有差异的,这取决于自杀时的物质条件是否具备。在城市,自杀方式主要是自溺(24.7%)、自缢(17.6%)、服药服毒(14.9%)、跳楼和开煤气(均为14.1%)等。而在农村,主要为服药服毒(41.7%)、自溺(19.4%)、自缢(15.1)、触电(8.6%)等(朱力,2001)。
二、农村自杀现象原因
(一)社会原因
影响自杀行为的社会因素有很多。黄润龙指出这些社会原因 包括:个人的社会网络、家庭关系、就业状态、移民、宗教及文化等。这些社会原因大体上可归纳为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两种类型。其中风险因素是指引发自杀事件发生的因素,包括激发自杀行为的急性应激状况、自杀倾向、人际关系问题、贫困、失业、精神疾病、酒精和物质滥用、躯体疾病及疼痛等。而保护因素则是指抵御自杀发生的事件,其似乎是无形的,但却能给人以安全和被支持感。例如就业或从事有兴趣的工作无疑会给人以巨大的支持。家庭成员间的良好情结、睦邻友好、参与其他群体活动等,均对个体具有保护作用;专业机构提供的咨询、帮助及危机干预等亦均具有支持作用”(黄润龙,2011)。
同时有研究指出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农村自杀现象的主要因素。中国社会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我国农村家庭的传统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传统的农村家庭中,家庭成员多,交流频繁而且老人有一定的权威有一定力量将众多家庭成员凝聚在自己周围,家庭凝聚力强,这种凝聚力可以有效地降低家庭成员的自杀率。而现代农村家庭人口明显减少,人口流动加快,且家庭成员之间互动和交流的频率降低;另外农村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家庭成员的家庭意识逐步淡化,家庭凝聚力受到影响,这使得传统的家庭所具有的自杀免疫能力受到了挑战。在这样的家庭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和老年人在身体生活、心理等方面出现困境时,家庭成员难以及时提供帮助和保护,很容易走上自杀的道路。
(二)个人原因
影响农村自杀现象的还存在着个人原因。例如刘家云指出农村自杀现象堪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一些边远农村的农民法制观念淡薄,在遇到棘手的纠纷或自己的合理诉求一时无法得到解决时,把自杀作为一种要挟手段,吓唬别人或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二是一些孤寡老人、孤儿或身患绝症的病人怕拖累家人,以自我了结的方式来寻求解脱;三是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的矛盾或纠纷调停、处理不力,导致当事人双方的冤仇越结越深,矛盾越闹越大,最终酿成自杀悲剧;四是对剧毒农药的管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也为农村自杀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副作用;五是一些人心胸狭窄气量小,生活出现波折或精神受到打击时,凭意气用事,糊里糊涂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刘家云,2006 )。
三、农村自杀问题控制
(一)自杀预兆观察
自杀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社会行为,与其他事物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到既遂的过程。因此自杀是有预兆的,如果周围人注意观察,多半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郭星君和郭李君指出自杀前的预兆包括:“近期内有过自伤或自杀未遂行为;慢性难治性躯体疾病患者突然不愿意接受医疗干预,或突然情绪好转,与亲友交代家庭日后打算及安排等;向亲朋好友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表现过自杀的意愿;和有医学知识的朋友讨论自杀方法,或购买可用于自杀的毒物、药物、刀具等;精神病患者,特别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酒精药物依赖患者是公认的自杀高危人群”(郭星君、郭李君,2007)。
因此在自杀者表现出这些自杀预兆时,如果能够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
(二)防范自杀措施
关于自杀的防范研究有很多。其中黄润龙指出自杀防范可以分为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两个方面。政策层面包括: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对他们面临的境遇性和存在性等危机予以帮助;提供社会支持,消除自杀高危人群的隐患,有效降低自杀率。而在技术层面则包括:首先,加强危险器具的管理,因为便利的自杀工具容易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自杀现象的蔓延。其次,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服务。另外应采用心理测试量表,科学筛查自杀高危人群,重点加以防范,加强社区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服务以及加强心理卫生指导等,避免自杀行为发生。(黄润龙,2011)
同时开展健康教育也是预防自杀的一个有效措施。健康教育应着重于重塑群众对自杀的看法,这包括提高对自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宣传精神心理因素在自杀问题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郭星君、郭李君,《97 例农村老年人自杀原因分析》,《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第7期.
[2]黄润龙,《近21 年我国自杀人口的性别差异》,《西北人口》,2011年第1期.
[3]冯珊珊、肖水源,《我国农村自杀问题的研究状况》,《实用预防医学》,2005第4期.
[4]刘家云,《农村自杀现象堪忧》,黄石日报,2006 年5月27日第002版.
[5]迪尔凯姆,《自杀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
[6]朱力,《社会问题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