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教育学机智就是教育学的实践。《 窗边的小豆豆 》一书,以小豆豆面试的故事为场景,用教育学实践的视角解读小林校长的动作、言语背后所隐藏的教育学机智,此书的问世引起了广大教育界学者的关注。对此,笔者尝试从教育学实践的视角来分析小豆豆成长经历中教育者(父母、教师)的“教育智慧与机智”。
一、教育学智慧:教育学的实践
教育学是什么?教育学就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意义。对教育学的理解,能使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有教育学的意义,能促使我们承担起教育学的使命。教育学的使命就是从教育的意义上投入到儿童的工作,赋予孩子们权力,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1] 孩子们的生活充满着无穷尽的可能性,而这各种偶然性的因素,都可能改变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教育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是发生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孩子的共同活动之中的,它不应只从教育学专著和学术论文中去寻找,而更应该回归到生活的世界去寻找。
“我的老师不能理解我为什么做这些事!”“我的老师根本就不关心我!”“为什么老师不想了解我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从成人的视角去观察孩子的行为,往往觉得非常困惑,认为他们怎么会这么做呢?成人出现这种困惑主要是因为他们并没有与孩子处于同一高度看世界,没有真正理解教育学。真正理解教育学的教育者,会蹲下身子,与孩子站在同样的高度,以教育学的理念为指导,运用教育学智慧,和孩子们一起看世界。换句话说,教育学智慧就是教育学的实践,就是注意孩子的行为,聆听孩子的声音,同情孩子的经历,关心孩子的发展。
二、故事的分析
小豆豆是一个生性活泼可爱、充满奇思异想的小女孩,刚被前一所小学要求退学(她自己还不知道),就被妈妈领到了巴学园,希望这所小学能够接受她。小豆豆对巴学园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喜欢。对她来说,把废旧的电车当作教室,这样的学校实在是稀罕,但这所学校的校长是否愿意接受她这个在普通小学里被视为“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小豆豆跟随妈妈走进了校长室,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面试。以下是校长对小豆豆面试的情境,让我们一起用教育学实践的视角来分析谈话的进程。
面试的故事:
在和小豆豆进行谈话之前,校长先让她妈妈离开,然后让小豆豆坐到椅子上,接着把自己的椅子拉到她的跟前,和小豆豆面对面地坐了下来,说:“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听。”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言语,体现着蕴含教育学智慧的行动。小豆豆开始打开话匣子,她拼命地说,虽然她说话的顺序、说话的方式都有点乱,她还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断地在说,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校长在一边时而报以一个微笑,时而点点头,还不时地追问“后来呢”。到感觉快要说完的时候,校长又追问了一句:“已经没有了吗?”小豆豆又接着说了个话题,终于把全部的话都说完了。谈话结束后,校长站起身来用温暖的大手摸了一下小豆豆的头,并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小豆豆感到遇到了她平生第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能那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即使是她的父母也做不到。并且,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向前探着身体,专注地听着。先生整整听小豆豆说了4个小时的话。小豆豆觉得在这所学校里和校长先生在一起的时候,她觉得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这是小豆豆第一次见到校长小林宗作先生的感受,而且,幸运的是,当时校长先生也和小豆豆一样怀着相同的感觉。[2]
(一)教育学理念:爱、尊重、平等
对教育学的理解催生了教育学理念。爱、尊重与平等是教育学理念的核心构成,假使一个人不是怀着爱、尊重与平等的理念,那他的行为就不可能像一个真正的教师所应该表现的那样。
1.爱
教育学源自于爱和关心,教育者对孩子们的爱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3] 校长用温暖的大手摸了一下小豆豆的头,并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从那刻起,他和小豆豆已经建立起了一种教育的关系。温暖的大手摸了一下小豆豆的头源自于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和关心,传递了一种情感,像父母对孩子般的情感。今后在学校中,校长将扮演起“替代父母”[4] 的角色。小豆豆在这所学校里和校长先生在一起感觉到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就是因为校长先生认识到必须给儿童提供一个值得信赖、受到保护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孩子才能真正地热爱学校,热爱学习。
2.尊重与平等
首先,校长把椅子拉近到小豆豆的跟前,这显示了他想主动与小豆豆进行交谈,尊重小豆豆的主体性。物理空间距离的拉近,同时拉近了小豆豆和校长之间心灵的距离。其次,面对面地坐下,显示了他希望与小豆豆处于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行谈话,在他与小豆豆之间没有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有的只是两个初次认识的人之间的平等对话。
(二)教育学智慧:耐心、同情心、开放
爱、尊重和平等是教育学的本源,是教育学理念的根基。教育学的智慧来源于对教育学理念的升华,它应内化于教师个体之中。
1.耐心
耐心一直被描述为每一个教师和父母应该具有的美德。校长与小豆豆的4个小时谈话过程,校长没有打过一次哈欠,没有流露出一次不耐烦的样子,始终向前探着身子专注地听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行为,没有足够的耐心几乎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更何况是一个才和学生建立起教育关系的教育者呢!小豆豆自己体会到即使连她的父母也从来没有那么多时间听她说话。可以看出,校长这么做是为了达到他预设的谈话目标——使小豆豆尽量回忆起一切重要经历。当目标还没有达到预期时,他不着急、不浮躁、不放弃。最终,在他的引导下,达到了预设目标。
2.同情心
通过谈话后,校长和小豆豆都怀有了“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的感觉。小豆豆和校长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同情心是教育者所应该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品
质。“一位被学生评价为富有同情心的老师往往被他们描述为温暖的、开放的和善解人意的。一位对孩子富有同情心的教师往往被孩子们看作是公平的、乐于助人的和开朗的。同情心在教育学上指的是成人从关心的意义上‘理解’儿童或年轻人的情境。”[5] 在整个的谈话过程中,校长的动作、言语、表情都使小豆豆感受到了他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他们这次的谈话,并伴随着小豆豆的内心世界一起畅游。在充满同情的关系中,两者的心灵是彼此互通的。
3.开放
校长请小豆豆的妈妈离开,为他和小豆豆创设了一个只有“你”和“我”的二人世界,在校长室的空间中,不会有他者(小豆豆的妈妈)。他者的存在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顾忌,使他们不敢敞开心扉地谈自己想谈的事情。接着,校长让小豆豆自由发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创设了一种开放的氛围,这能瞬间使小豆豆感觉到一种“真诚”“亲近”和“友爱”的感觉,有效缓解由于初次见面而带来的陌生感。
(三)教育学机智:沉默、动作、言语
教育学机智是教育学智慧以外显的方式付诸实践。
1.沉默与动作
孩子的世界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既遥远又熟悉的世界。小豆豆作为一个儿童,她所述说的东西是她所经历的、留有深刻印象的事物。她说话可能毫无逻辑,可能语法错误不断,可能造成教育者理解困难,可能使教育者昏昏欲睡。但对于她来说,这是她的真实体验,这是她的一切。她愿意与人分享她的经验,把对方视为值得信赖的人。
在交谈的过程中,校长大多保持着沉默,而有时会以点头的动作来肯定小豆豆述说的内容,有时会以微笑来表达他也体验到了小豆豆的快乐。沉默的方式不同,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否定的沉默和肯定的沉默。校长在交谈中表现的是肯定的沉默。这是一种聆听的沉默,是对小豆豆的经历给予全身心的关注。因为,校长在当时可能认为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可以在这种交谈方式中牵引出更多的小豆豆的经历。点头和微笑的动作似乎传递着一种赞许和肯定的态度。校长的无声,在这样的情境中,应验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此时无声胜有声。”交谈的顺利进行需要教育学的实践,需要教育学的智慧和机智,需要教育者敏感的聆听和全心的投入。
2.言语
不时地追问“后来呢”以及最后问的一句“已经没有了吗?”把小豆豆所有能回忆起的全部的经历与校长分享了。简单的两句话却表现出校长的机智,可见,适时的言语提醒可以起到微妙的效果。通过言语本身传达出一种期待的信息。交谈的发展过程也确实验证了校长所要达到的目的——充分、全面地了解小豆豆的经历。
三、结语
正如前文所述,教育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它不应充斥着理论的堆砌,而应更多地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场域。教育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教育真谛的路径,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以教育学实践的视角去审视各种情境。教育学中经常出现的理论术语爱、尊重、平等,耐心、同情心、开放,沉默、动作、言语,然而,它们却会由于种种原因,很难付诸实践。因此,小豆豆和小林校长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使得教育者将“理论知识‘实践化’”。[6]
教育学就是这样,它来源于生活。由于每个人对教育和生活的理解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教育学智慧和机智。对教育学的理解形成了教育者个人的内在智慧。教育学机智又将教育者的智慧以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教育学的实践。教育学的智慧和机智具有不可复制性,任何人都不可能机械地复制这种智慧和机智。只有建立在自己对教育学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与自己的本性相契合的教育学智慧和机智。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参考文献:
[1][3][5][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日]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赵玉皎,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1.
[4]范梅南认为在当时北美的时代背景下,美国50%的儿童在单亲家庭里成长。加拿大13%的家庭是单亲家庭,不到15%的家庭属于传统的家庭(父母中有一方在家看孩子)。因此提出了教师在学校中扮演“替代父母”的角色。笔者认为,“替代父母”不是说完全取代父母的含义,而是补充与关联家庭教育。
[6]徐碧美.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M].陈静,李忠如,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