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民族地区教师生存状态评价的系统构建

2015-08-14 08: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我国土地辽阔,人口基数大,民族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教育在世界上规模最大,情况也最复杂,尤其在民族地区城乡教育的情况更是极其复杂。我国民族地区城乡教育实际上也存在着:民族地区学校的环境需要不断改善;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需要各方帮扶;民族地区教师的生存需要持续关注。本文拟对民族地区教师生存状态评价指标的结构进行探讨。
  一、关注民族地区教师生存状态的背景
  教师生存问题关乎我国教育的未来,近些年来受到政府与学术界的重视。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不断发展,整个社会也在不断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民族地区教师生存状态同样面临新的环境。对民族地区而言,绩效工资的实施,其目的是改善教师的经济收入,同时合理拉开教师收入差距。简言之,实施绩效工资的目的就是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此项惠及教师的政策带来了预期的改变吗?如果有改变,是什么样的改变?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教师当下的生存状态。
  二、生存状态的内涵
  为了明晰生存状态的内涵,实有必要比较两对概念:存在与生存、生活与生存。在把握这两对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存状态的内涵。
  (一)存在与生存
  存在往往是作为一种思想派别出现的,我们可称之为“存在主义”。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在欧洲大陆,哲学侧重于现象学运动与存在主义。1存在主义在现象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的经验的实践性问题,如进行选择和个人承担的问题。后来又出现了雅斯贝尔斯和马塞尔为代表的类似“宗教存在主义者”的作家。而在萨特与庞蒂那里,存在主义得到了确定的表达。
  (二)生活与生存
  现代许多研究指向了人的生活世界,特别是哲学不再醉心于形而上学的思辨而置人的存在本身和生活世界于不顾,转而眷注于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结构,力图回归生活世界,寻求理想化的人类生存方式。生存论就在关心人的生存的变化过程,也在不断探索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结构。而在这些生活理论中又渗透着或者是诠释着生存观念,有些理论中甚至相互交叉,没做明晰的区分。
  三、民族地区城乡教师生存状态评价维度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于教师生存状态结构已有较多的研究,我们通过整合其研究成果来构建评价民族地区城乡教师教师生存状态指标的维度。
  四、构建民族地区城乡教师生存状态的三维评价指标
  我们认为,生存状态指的是人作为社会的生命体的,有生命取向的表现形式,包含生命存在状态、职业生活状态和精神存活状态。在此内涵之下,我们去构建民族地区城乡教师生存状态的三维评价指标体系。
  (一)文献法构建生存状态评价维度
  文献研究主要在四个领域:生存哲学(也有叫“存在哲学”)、价值哲学、社会分层、教育评价以及农村研究。
  在社会分层研究中,根据不同的理论体系和不同的分层目的而使用的分层标准有很多,如生产资料的占有、财富和收入、组织权力、社会声望、知识技能、受教育程度、消费偏好、象征性权力、信息资源占有、职业等等。由于教师职业专业性程度低, 教师在知识技能、社会地位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处于窘迫的状态。民族地区小学教师面对的问题:工作待遇低;工作负荷重;健康状况堪忧;继续教育匮乏。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完整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自然本质、社会本质和精神本质,人的本质是这三个方面的统一。
  (二)人成为一种实践存在物,实践构成了人的整体性本质
  这个 “整体性本质” 包括三个方面: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人 “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 “是社会存在物”:在人与己的关系上,人 “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三)所有这些关系都是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 ,实践是人的所有关系的发源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人与物的自然关系、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人与己的思维关系构成了这个 “总和”
  这些关系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表现形式,离开这个 “总和”,人的本质就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
  因此,我们从自然环境生存状态、社会经济地位、精神生存状态三维视域显现民族地区城乡教师生存状态。自然环境包括民族地区城乡环境、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地位包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专业地位;精神生存状态包括职业倦怠、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
  总之,只有较为准确地评价农村教师生存状态,才能更好地为农村教师生存状态的改善提出有益的建议。本指标体系在测评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美]Stumpf, S. E. & Fieser, J. 著,匡宏,邓晓芒,等,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