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高职校企联动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策略

2015-07-31 10: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0 引言
  教育部于2011年、2012年先后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1-2]。文件指出在“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支持建设五千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促进教育和教学的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而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服务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日化产品质量控制分析检测》课程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化妆品、日化产品企业QC岗位及迁移岗位就业所必须的职业能力。该课程2010年立项为杭州市精品课程,2011年立项为浙江省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期间,根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意见,结合同行建设经验,对课程资源、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改革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
  1 课程整体设计
  《日化产品质量控制分析检测》作为高职院校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对化妆品及洗涤类日化产品生产的主要质量控制点的质控能力。
  本课程是依据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中的“产品生产质量检验”主要任务领域而设置。通过区域主流行业企业合作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项目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学习项目均从化妆品及洗涤日化产品生产质量检验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的,但并不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复制,而是将其按国标的规范、组织教学与学习要求对具有技术含量的任务进行修正的结果。课程既强调了产品生产质量检验工作的整体性设计,同时也构建了企业质控岗位系统的“应用性知识体系”。
  2 教学内容的选取
  本课程以化妆品洗涤日化产品生产质量的主要控制点为基本线索,结合化学检验工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来组织课程内容,即以原辅材料检验、中控分析、成品检验及环境检测等生产环节为重点组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备对抽样能力、样品预处理能力,以及样品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的分析和产品质量判断能力,相关分析仪器的操作和维护能力。课程总课时51学时,主要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课程力图体现学生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到知”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过程,而是从完成简单分析检验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质量控制检验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因此,每个具体项目的工作任务设置分3个学习层次:
  第一层次是“入门项目”。即学生的工作任务的完成按老师给出的实施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第一阶段。
  第二层次是“自主项目”。老师给出任务,学生自己自主完成工作任务,自主组合团队、检索标准、探究知识、制定实施方案,选择工具、工艺和方法并完成任务。
  第三层次是“拓展项目”。该层次是知识指导下的开拓学习,可以是在前期基础上举一反三的应用(可自拟项目),层次上可以有一定跳跃性,有时可在知识或技能方面带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学会“如何完成QC相关工作任务”,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第一、二层次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目标,第三层次应是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达成的学习目标。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确定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成长,让学习成为一个可自我控制的过程。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创设学习情景
  为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景,依据企业项目开发团队的构成,将全班学生4~6人划分为一个项目组,确定项目组长。要求学生根据不同项目的任务书上的情境,正确理解自己的角色(作为企业质检部或车间分析组分析员,或检测机构检测人员),教师一般为企业质检部主任(或检测机构部门负责人)。通过情景创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
  3.2 采用引导式教学
  在项目组确定后,首先由教师给出工作任务,学生在课前可以利用教材和课程学习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并形成初步解决方案。然后,各组选派代表1~2人,对本组方案进行陈述,教师采用探究讨论式、设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结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的教学录像,特别是企业操作视频,对项目操作尚不明确的地方提出解决建议。最后学生对解决方案进行修订,形成终稿。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彰显,教师起到主导和组织的作用,增强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改进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从原来对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价,转变为对过程和学习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改变单纯教师评价,为由教师、企业师傅、团队成员、学生本人组成的多元评价方式。评价包括学生自评(20%)、团队互评(20%)、教师(企业师傅)对学生评价(30%)和教师(师傅)对团队总评(30%),考核内容不再只是知识分,还包括技能分、态度分、创新分等,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4 课程建设成果
  4.1 教材建设
  课程组在精品课程建设期间编写了《日化产品质量控制分析检测》教材。教材注重QC岗位上的职业能力和专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项目,将理论内容与实训内容相结合,同时符合学生逐步学习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和能力范围内完成项目。该教材被立项为省“十一五”重点建设教材,已于2011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4.2 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建设
  《日化产品质量控制分析检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主要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实际,设计开发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一个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让师生和社会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资源下载、浏览、网上测验、答疑以及辅导等等。为此课程学习网站提供了学习指南、企业录像、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虚拟动画、行业标准、教学文件、习题和自我测试等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同时学习网站还提供了聊天室、在线问答、 展示学生报告等功能,提高了课程网站的交互性和实用性。
  资源库中的企业视频栏目,是课程组结合区域主流企业采集的企业真实项目操作视频集。通过校企共建课程,可以了解一线企业真实操作,指导教学过程,同时让学生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将来的企业就业也有良好的认识。
  4.3 课程团队建设
  日化课程团队9位教师中有3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企业兼职教师。其中6名教师具有技师职业资格证书,2名教师具有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1名教师具有高级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教师团队“老中青”三结合,团结协作,形成梯队,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新进教师采用“助讲”制度,由副教授带领下教授课程。同时为教师提供外出锻炼机会,安排缺乏企业经验的教师到对口主流日化企业、化妆品研究等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架设课程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在企业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企业资源。
  5 结语
  《日化产品质量控制分析检测》课程在深入企业、校企联动的基础上,共建了以企业QC岗位需求为核心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近两年的毕业生调查,用人单位均反映学生能很快适应化妆品、日化等相关分析检验岗位,并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实践证明,联动企业进行的课程建设与实践,满足了企业QC岗位的人才需求,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2011-1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2012]6号,2012-11-1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