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2015-07-02 13: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高校方面,改革在不断深化使大学与社会的互动日益加强,形成了相互合作、相互牵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由此带来的文化的碰撞、冲突与融合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学校园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学校园内的诸多矛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已成为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和谐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活动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校园风尚、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核。和谐大学校园文化主要包括良好的学校精神、优良的学校校风、融洽的人际关系、共同的价值取向、文明的生活方式等等。[1]建立体现高校个性、富有团队精神和诚信意识以及良好道德规范的大学文化体系是当今大学争创一流,享誉盛名的基础。
(二)特征
1.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性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高等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不是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它传播的是一种专业文化知识,是主层次文化的传衍。[2]这种知识就是要挖掘一个人的全部潜能,使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使之成为具有良好素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人,这就离不开和谐校园文化的创建。因此,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和谐发展,使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呈现为一个相互和谐、统一完整的过程。www.133229.CoM
2.兼容并包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和而不同”,各种思想、观念在这里交汇、碰撞,智慧和创新的火花由此而生。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的阶段,在大众化趋势下,传统精英文化的精英品质、新精英文化的现代意识、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在大学校园里混生混长。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特质表现出宽容性、平等性、对话性和竞争性的兼容并包的特征。
3.崇尚学术
和谐校园文化的学术性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属性,高校存在的目的就是教书和育人。而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形成自由的学术氛围。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真谛,要形成一种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自由争论的气氛,促进学术的创新和争鸣,师生可以平等交流,年轻人敢于冒尖,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良好的学术环境与和谐校园文化是基本条件。
4.求真务实
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它可以使大学生的性情坦然,志向高远,心态稳重,心灵充实;可以使大学生具有宽容的气度,反思的能力,创新的思维,理性的批判精神,永无止境的求索探寻精神,勇于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可以使大学生生成厚重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明晰的未来感;可以使大学生求真务实,慎思明辨,境界博大。
5.勇于创新
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具有创造性的功能。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变被动地接受、传播知识为主动地运用知识、丰富知识。大学离不开有创造潜力的大学生,而大学生的创造力又推动了大学的发展,生生不息地创造性才能维持大学的发展,才能促进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二、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策略
(一)倡导和谐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内核,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之一。建设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存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其主要内容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3]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2.明确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
办学理念,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它是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4]办学理念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导大学迅速发展,要树立明确正确的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拓展办学思路,提高综合水平和实力。

3.实事求是,科学定位
学校定位是指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客观环境、社会需求等所做出的角色选择,是对学校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在明确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找准学校的定位,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近两年来,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各个高校都在开始思考“办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也就是学校的定位问题。
(二)营造和谐的学术文化
高校应当具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形成优良的学术传统。校园知识环境不仅通过师资队伍以学术水平、学术空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和条件体现出来,还体现在师生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和科技活动中,学校活动无小事、处处皆教育、处处有知识。校园活动以学术和文化活动为载体,将校园精神文化渗透在活动中,寓教于乐。
(三)建构和谐的制度文化
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保证,它对于师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起着催化作用,和谐的制度文化使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1.建立和推行现代大学制度
首先,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使全社会广泛地了解大学的运作过程和运行效益。大学应当主动向社会报告它的招生波动状况、就业分布趋势、经费使用状况、教学计划变动、课程革新内容、科研计划执行、仪器设备更新、学校社会服务、学术国内国际影响、科研的社会效益等项内容,将自己运行中的各种信息收集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向社会提交一个反映其实际运行状况的报告。其次,建立专业化的大学管理制度,防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渗透和干扰。
2.制定规章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
规章制度的制定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到学校中就是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
首先,大学教师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力量。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教师的利益作为制定校园工作的根本方针,关注个体的和谐发展,尊重每一个教师的专一长,合理化人员流动,使他们能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出聪明才智。
其次,学生是高校的主要群体,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本位,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5]具体要做到:其一,在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中,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质,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其二,在学生管理制度中,要特别注意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关怀,健全济困助学保障体系,重点抓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勤工助学工作和困难补助工作,保证贫困生的顺利入学和正常学习。其三,要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针对不同学生有针对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预测就业前景。
(四)创建和谐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要发展,教学质量首当其冲,高校要给教师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给学生一个宜人的发展空间。首先,对于老式学校要推行校区改造,合理布局。具体做到校园整体规划、合理布局;重视建造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其次,跟进校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新、老校区风格的和谐统一。
2.强化图书馆建设
构建和谐的物质文化必须重视图书馆建设。高校图书馆是大学师生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不但是知识的源泉,也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辅助性机构。[6]因此,大学图书馆是校园物质文化重要的一环,它以静态形式的馆藏书籍体现着大学的精神。
三、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
要促进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建立专业化的大学管理制度,防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渗透和干扰。学术事务管理与行政事务管理,是高等学校内部决策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组织机构双重性。行政权力以行政管理体制为基础,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依归,是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所行使的一种法定权力,它与学术权力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相渗透的,不能简单的认为行政权力就是行政管理者行使的管理权力,学术权力就是教师所行使的管理权力。要避免行政权力干预学术中立的倾向,努力保障学术权力,使高校的科研和教学具有充分的自由,以获得发展的广阔空间,从而提高大学整体的科研实力。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否建立和谐的关系,是衡量大学和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失去了大学教书育人的意义。要做到这方面的和谐,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自身教学能力的加强。教育者应转变观念,重视人性,弘扬个性,增强民主平等意识。教师要以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究学问,互相学习,质疑论辩,共同参加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做学生的朋友,减轻学生压力,增强学生自信与自尊,变怕老师为爱老师,逆反心理自然会减轻或消除。
(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高校科学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文化当中处于高点地位而确忽视了人文教育。要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必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整合,以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为主导,把大学的各个教育要素组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要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进行全方位结合,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进行根本改变。[7]
(四)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元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此,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必须要正确处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