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关于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体系建设的问题和策略

2015-07-28 18: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通识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的“博雅教育”,以便保证大学生在校钻研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形成全面完整的知识构架,拥有合理的文化素养,形成端正的人格观念。现代高等教育源于工业革命的兴起,故而专注于专业教育,但由于社会生产发展和市场对于人才素养需求的变化,开始了对专业主义的批判,现代通识教育首先在专业化最强的美国产生。20世纪初,清华大学梅贻琦先生大力提倡通识教育,实行新生入学不分专业的制度,采用通识课程打破了专业的界限,旨在培养通才。但由于一定社会历史原因,20世纪50年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代,我国高等教育由解放前的通才教育向专才教育转变,并且成为我国30余年高等教育的主要理念。至20世纪80年代,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审视,我国高校开始重视对于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加强了“拓宽专业”“学科渗透”等举措。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全面的文化素质改革。而后,经过数十年教育改革实践,已全面在高校推行通识教育,并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通识教育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讨论。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即使在发达国家,如德国,其高等教育也分为学术型、应用型、专科大学、职业学院等不同层次,并且超过半数以上在校大学生均在应用型大学学习。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往往定位在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更多地体现在学科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和对市场需求的迎合,在课程设置上会特别的重视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所以,应用型大学想在有限的培养计划之中合理地把握甚至加强通识教育具有一定难度,这种问题在地方高校表现得尤为明显。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普遍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学科领域分布不尽合理的问题,也往往由于缺乏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及明确定位,盲目偏重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类通识教育建设相对贫乏。如何处理好应用型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依托各院系专业乃至大学各部门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根据社会需求,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完善必要的知识结构出发,在实现大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兼顾素质教育,设置必要合理的相关通识教育课程,完善大学通识教育体系,值得深入进行研究。
  1 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定位及实施
  在通识教育全面推行的数十年间,我国大学均对建立完备的通识教育体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例如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等均为我国通识教育建设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但此类研究型大学,由于其教育资源充沛,无论教学科技研究、教学制度的改革完善均已达到相当水平,并且在具备成熟的校园文化和高素质生源的前提下,开展并实行博雅式的通识教育改革相对难度不大。但我国各级各地高校由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育资源等诸多条件的不同,大学通识课程建设盲目模仿显然不可取。要想做到文理并重、专业通识并用,并不容易,需要根据各院校实际情况实行具体建设,定位不可盲目追求高大全,应针对各大学具体情况,务求稳扎稳打,从统筹规划和学科精华入手。
  为了确立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体系,大学首先需要进行详尽的社会和校内调查,并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组建相应的通识教育体系课题组。该课题组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量全校的学科门类种类及人才培养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体系偏重,把握全校各学科学生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需求比例及各院系教学资源及教学能力,站在大学层面上,对于该校的各学科通识课程,尤其是自由选修式通识课程的建设数量、质量、比例等做出一定的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该校通识教育系统的相对合理性和完整性。
 2 完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课程,按照学科可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下设的通识课程各自承担着特有的教育目标。如人文科学课程在于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自然科学课程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理论;社会科学课程促进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的了解和展望。以上三大类学科从各个方面强化了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当前,应用型大学通识课程设置多存在通识博雅以人文为主线的狭隘观念,缺乏针对大学具体情况,协调各学科通识课程均衡发展的举措。并且,由于应用型大学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教学目标,要在有限的学分中,注重学生和社会需求,完善通识课程体系,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互通和渗透,就要善于利用自我资源,关注社会焦点,抓住核心课程。无论哪个学科领域,其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1)从学科基础概论出发设置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在于全方位的教育,但这种教育在于对基本学科体系、基本概念和方法论的了解。这些可以通过如导论、概论等课程完成。此类课程的设置于教学需要注重学科的基础性和此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2)从学科领域中的社会焦点问题出发设置通识课程。社会焦点从一个角度来说,是社会矛盾突出的问题,从学科专业的角度解读和分析社会焦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并从容应对。此类课程的设置,需要将学科专业和社会焦点结合,注重学生的从专业角度冷静分析社会问题,并适当提供必要的学科支持以增强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
  (3)从学科发展研究前沿的介绍出发设置通识教育课程。通过对于学科前沿思想、成果的介绍达到拓展学生的视野,延伸学生的发展眼光的目的。
  通识课程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动向,可通过对于延伸学生的发展眼光,并且,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通识课程的设置应灵活多样的方式,除了常规的通识选修课程之外,专题性质的讲座和必要的实践活动也应纳入通识教育体系中予以开发和重视。
  3 建立适应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
  为健康完整的发展通识教育体系,在大学有必要专门设置相关机构,并有计划地投入人力和财力,从程序和制度上保证此机构的相对独立,全面研究、计划、审核、后评价通识体系。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系统的一部分,日常管理制度较为成熟。学生和其 他专业课程一样,学生主要通过学分的形式来完成。一般而言,各校均规定了学生需要修读的通识教育课程最低学分限度,并针对不同学科学生,也相应对必修的其他学科门类通识课程的最低限度做出了规定。但在很多应用型大学中,也存在此类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通识教育应在学生充分了解通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但部分大学并不允许学生试读和更换通识课程,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度。另外,通识教育的后评价,不仅仅是对于课程效果的测评,也应是建立、执行、测评、不断调整的循环过程。其规范制度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定时不定时地更新。
  4 通识教育教师队伍组成及要求
  通识课程的教师队伍,虽主要来自本校资源。为更好地保证通识课程效果,本校教师、学科资深专家、社会各界人士均可成为这个教师队伍的成员。而对于通识课程教师的素质,不仅在专业技能、学术水平上有所要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求,因通识教育的性质,教师人格品行也是重要要求之一。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系统性通识教育的研究与设定,更是发挥通识教育教师队伍作用的重要方面。
  5 结论
  通识教育的本质在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养,是对完整的社会人的培养。通过适当、系统的通识教育,对于学生日后的健康职业生涯乃至良好的个人生活品质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识教育的建设不仅对于研究型大学是必要的,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更具重要性,需要有更深一步的探索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等.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