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河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关系分

2015-07-28 18: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21世纪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如何使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呈现均衡态势已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在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呈现出了非均衡发展的状态,一般表现为以下两种行为: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超前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超前于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发展[1]。相关研究显示,全国大多数省份的研究人员都对其进行了研究,而河北省的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文以河北省区域内的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为出发点,量化分析相关的统计数据以及统计数据之间的两两相关性,探讨影响河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河北省区域内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新模式。
  1 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及量化分析
  自1985年来,河北省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到2012年,省内各市经济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值达17.43%,已基本形成钢铁、石油、煤炭、冶金、陶瓷、建材、化工等优势第二产业。其中钢铁、石油、煤炭等行业和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河北可以说是一个重工业大省。
  对于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的选择,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更明显的反映国民生活水平与地方经济水平。除此之外,经济结构的调整又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体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和特征,决定着人均国民收入与劳动力的变化和发展。因此,考察某个国家各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各产业的利润在所有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各产业内的就业人数所占的比例[2]。
  经过对人均GDP、各产业比重及各产业就业人数的数值分析,可以对河北省的经济状况有较为准确的衡量。首先选取1985年以来河北省历年的人均GDP数据以分析河北省1985年以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并且与全国平均值进行比较,以便衡量河北省经济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态势,如图1(本文各图数据来源于河北统计局、《河北省经济年鉴2013》、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
  从图1可以看出,自1985年以来,河北省经济发展很快,上升趋势明显,和全国人均 GDP值相比较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保持了同样的增长趋势。说明河北省在全国省份来讲,自身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属于正常发展水平。
  为了进一步展现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各个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进行分析。图2表明,各产业类型所占比重波动不大,总体呈现第一产业所占GDP值比重降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比例达到50%左右,说明河北省经济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在1993年后增长缓慢,在研究的年限内增幅不大,这就说明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仍需调整。
  另外本文对在各个产业从业的人口所占比例进行了分析(如图3)。产业从业人数的构成体现了河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重明显下降,说明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下降,可以推测河北省近年来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倾向选择其他产业的工作领域;第二产业大体呈现稳定中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明显上升,显示出省内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中,趋于合理[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经济水平在全国各省份中居于中等水平,发展趋势良好,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趋于合理。
  2 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及其量化分析
  一般来讲,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基本评价指标分别为数量与质量。考虑到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量化分析时难以采用准确的数据直接反映发展状况,因此本文借用其他的相关数据间接对其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例如省内高校的入学率、教育经费投入等反映高校规模与教学条件的数据可以间接反映出整个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因此数量上的评价指标包括高校的入学率、毕业生数、在校生数等;而对质量的评价一般采用在某种假设条件下,大学生平均的教育经费投入、每万人中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高校中生师人数比等间接反映高校教育质量的优劣[1]。
  下面将分别对1985年以来河北省每一万人中大学生所占的人数、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高校每年毕业生的人数、高校每一万人中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高校生师数量比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便客观评价河北省高校教育的质量与教育发展状况。从图4对比中可看出,河北省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和全国在校大学生的平均数量都在增加,1985~2000年间高校在校的学生人数增长缓慢;而在2000年以后在校学生人数呈直线上升,增加幅度越来越大,全国每万人大学生数也明显的大于河北省每万人大学生数。另外,虽然都在增长,但河北省每万人中大学生数低于全国平均值,说明河北省人口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相对偏低,人口受教育水平仍有待提高。
  从图5可以看出河北省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尤其在2000~2007年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2007年后增长幅度降低,招生人数缓慢增加。和招生人数相同,毕业人数也大量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大。图中数值呈现的变化与国家不同年份实行的教育招生政策是相关的,即国家的教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
  作为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师资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评价师资力量经常采用生师数量的比值(生师比),即生师比越小,师资力量越雄厚[1]。本文将河北省高校的生师比均值与全国高校的生师比均值进行比较。如图6所示(《河北经济年鉴2013》中没有2012年的数据,因此没有比较2012年全国和河北省生师比平均值),自1985年以来,河北省高校生师比和全国高校生师比均呈上升趋势;而河北省生师比除2006年低于全国平均值,其他年份均高于或与全国平均值持平,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来说,河北省师资力量水平较为薄弱。
 通过以上对河北省高等教育相关数据的分析以及与全国相应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从1985年至今河北省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相应情况相比相对偏低。
  3 河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 性分析
  相关研究显示教育与经济是辨证关系,也是因果关系。即教育的良性发展能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制约着对教育的投入(这种投入不单指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从而影响教育可持续性发展[1]。选取几个影响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河北区域经济与高 等教育水平的发展关系,并建立回归方程确定各因素的贡献大小。表1显示河北人均GDP值与第一产业占产业结构的比重及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呈负相关,与第二、三产业占产业结构的比重及产业的就业人数、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高校招生人数、高校毕业生人数、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呈正相关。除第三产业比重外,人均GDP与其他因素均呈极其显著性相关。
  3.1 河北省区域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除了社会因素外,经济因素也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分析河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每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作为因子,其他相关因子做为变量来进行回归分析。
  表1显示,与每万人中的大学生个数呈正相关的是人均GDP、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及从业人数、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毕业生的人数和招生数,其中相关系数值较高的是人均GDP、在校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每万人中大学生数与第一产业比重及从业人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的值表明了教育水平与农业从业人数及农业比重均呈负相关,与二、三产业的发展及教育规模等因素呈正相关。
  为了更准确地确定河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使用统计软件SPSS以每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作为因变量,人均GDP、第二产业人数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如表2)。
  依表2得到回归方程式:每万人中大学生数=7.879+0.074€椎诙等耸?0.495€椎谌等耸?1.909E-5€妆弦瞪?9.911E-8€渍猩? (1)
  为了检验回归分析结论的准确性,使用了R检验,计算结果显示R=1.000,这说明计算结果的置信水平比较高。从回归系数表和回归方程中,可得知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和人均GDP呈零相关,同时与第二、三产业人数呈正相关,但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较小。说明河北省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为弱相关,也就是说,河北地方经济对区域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表2 河北省大学生人数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模 B 标准误差 t Sig.
  型 (非标准化系数) (非标准化系数)
  (常量) 7.879 14.491 0.544 0.597
  人均GDP 0.000 0.000 3.438 0.005
  第二产业人数 0.074 0.842 0.088 0.931
  第三产业人数 0.495 0.630 0.786 0.447
  毕业生数 1.909E-5 0.000 0.579 0.574
  招生数 9.911E-8 0.000 0.002 0.999
  在校生数 0.000 0.000 6.408 0.000
  3.2 河北省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增长,高等教育只是其中之一,为了进一步量化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本文以人均GDP作为因变量,每万人中大学生数、第一产业人数等因素做自变量,再加上已计算出来的相关系数,进行回归分析。
  研究发现,与人均GDP呈正相关的有第二、三产业比重及就业人数、每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并且,与其存在显著性相关的是毕业生数、在校生数、平均每万人中大学生数、招生人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数、第二产业比重。相关系数说明高等教育对人均GDP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
  为有效分析河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等因素间的关系,用统计软件SPSS定量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见表3;以河北省人均GDP为因变量,以每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招生的人数、毕业生的人数等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了回归方程,如式(2)。
  表3 河北省人均GDP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模 B 标准误差 t Sig.
  型 (非标准化系数)(非标准化系数)
  (常量) 12629.756 11038.483 1.144 0.275
  第二产业人数 61.312 667.045 0.092 0.928
  第三产业人数 740.492 465.450 1.591 0.138
  每万人中大学生数 558.239 162.386 3.438 0.005
  毕业生数 0.021 0.026 0.827 0.425
  招生数 0.078 0.046 1.697 0.116
  在校生数 0.112 0.021 5.280 0.000
  根据表3得到回归方程式为:人均GDP=12629.756+61.312€椎诙等耸?740.492€椎谌等耸?58.239€酌客蛉酥写笱?0.021€妆弦瞪?.078€渍猩?0.112€自谛I? (2)
  为检测回归系数表的准确性,对结果进行R检验,经检测R=0.991,证明可信度较高。从表1和表3得知,人均GDP与每万人中大学生数负相关,而与第二产业人数、第三产业人数、毕业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呈正相关,与上文结论一致。其次发现对经济(主要为人均GDP)起到抑制作用的因素为每万人中大学生数。说明从总体上讲河北省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没有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通过上述对河北省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发现高等教育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这说明,影响河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不仅是区域经济因素。通过对河北省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河北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呈现出不协调。河北省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没有起到推动作用;而河北省经济也未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4 河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 展因素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发现河北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呈现了一种非均衡发展的态势。为了探究其原因,对河北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河北高等教育水平制约自身对经济促进作用的原因。
  4.1 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因分析
  通过上文的定量分析,可以发现河北省区域经济要素对省内高等教育水平的影响并不突出。说明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并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涉及到政治、经济、人口等因素,不同因素及因素之间的组合对教育的影响程度存在不同。
  1)政治、政策因素影响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高等教育在我国科技、教育、文化在各个领域的改革中获得了新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7年,河北省高等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也逐步发展起来,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超过十万。
  1999年的高校扩招政策使得河北省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河北省的招生数从1999年的76900人增长到2008年的339527人,到2001年,平均涨幅为30%以上,从2002年到2008年,平均涨幅为10%以上。2004年3月,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制定了加强高校建设、提高 高等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投入等措施,确立了我国新的高等教育政策。2010年,统计显示河北省高校在学的人数已达到346478人。
  2)人口因素对区域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影响。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从1985年开始一直在增加,于1987年达到峰值22.5%,并且到1990年为止,河北省的出生率都高达20%以上。在1990年左右出生的婴儿到2010年均处于即将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或即将从高校走入社会的阶段。因此,人口的持续增长必将刺激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且,在以后的一段时间之内,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应扩大河北高等教育的规模。
  另外,高校分布很大程度上是与人口地域分布相关的。据河北省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04年河北省各地区总人口数在2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石家庄市和唐山市。就受教育人口密度而言,河北省的大多数高校都集中在石家庄市。
  根据前述分析,多种因素都能影响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历史时期,非经济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或许能超越经济因素。
  4.2 河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北省高等教育水平制约自身对经济的促进 作用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并未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是不符合教育经济理论的,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可能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
  1)科技创新人才的缺乏。河北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但是相对于其他省份高校的科技水平而言,科技人员平均创新能力不足,也缺少能够在我国科技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高级专家,经过第二次R&D普查数据表明,到2009年,河北省研究与试验人员为56509人,在全国省区排名第14位,低于北京、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山东、广东、四川。另外,在河北省内各企事业单位中,人才流失问题不容忽视。在传统“铁饭碗”思想的熏陶下,人才大多数由经营性系统向有稳定收益的非经营性系统流动,导致许多经营性企业人才匮乏,非常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科技实力与经济发展的反差。2009年进行的全国及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在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的排序中,河北省位居第19位,低于全国平均指数11.51个百分点,排名比2008年降低了4位,这与省内对科技的投入是相关联的。参照2008年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的排名,2009年河北省科技活动投入排名下降1位,降到第24位,投入指数由33.78%降到32.64%。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指数排名中,河北省位居第14位,比2008年上升2位,但指数值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综上可得,河北省的科技实力偏弱,这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呈巨大反差的。近几年来,河北省的GDP排名在全国居第6位,紧随在排名前5位的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广东之后。
  3)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环境。河北省高校众多,理工科高校占据多数,这些高校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包括学科门类、科研设备、科研团队等。但这些高校的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效益却并不高,许多高校的众多科研成果很少能直接服务于各类企业的生产。在省内专利申请及授权量中,绝大部分还是来自工矿企业,高等院校的专利申请及授权量甚至达不到10%。究其原因,科研产品用于生产生活中,存在较大的困难,需要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的现代企业、大量的资本积累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只有实现上述条件,技术进步才能真正成为区域成长的动力。同时,企业相对于高校来讲,具有更充足的资金与需求材料,研发成果更适用于实际。种种因素造成了河北省高校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成果实用性不高。
  4.3 高等教育自身缺陷制约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高等教育自身的缺陷制约了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得高等教育对所在区域经济的贡献较低,同时也使得高校本身难以取得质的发展。
  1)高校不同专业的设置。在普通本科院校相关统计中,教育学、法学、理学、经济学、农学、历史学和哲学发展较慢,相关专业招生人数方面仍以工业学科专业人数为主,即由于河北经济仍以第二产业为主要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模式,使得高校专业设置仍以工科专业为主,尤其是以钢铁、建筑相关专业居多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这或许有利于河北省这样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大省短期经济的增长,但却有可能不利于其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因为以工科为主的专业设置可能导致高校专业结构过于单一,限制了高校培养人才的广度,从而制约了高校对省内经济发展的人才输出。
  2)生源质量和教学设施设备。生源质量与师资力量直接决定教育质量。由于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高校录取分数线降低,学生录取人数急剧增多。同一高校内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存在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学校难以制定与实施统一的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高校教学设施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而原有的教学设施本身也存在即将或者已经被淘汰但缺乏资金来更新的困境,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每况愈下,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面临严重考验。

本文选自《教学研究》2014年第2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