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色彩教学的几个方法

2015-07-28 18: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院秉承“教书、育人”这一不变之理,面对教育新时期的发展,学院的方向和步调也一直在自我调整。一方面,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信息时代加速了艺术生态的新陈代谢,各种新的意识形态、新媒体手段不断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刺激着“当代艺术”向新的形式“蜕变”,观念艺术亦在学院的教学中迅速生长,这一现状迫使学院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要善于把握知识在迅速更新的过程中的规律性,更重要的是对现行教学成果“可持续性”的评估。另一方面,艺术学院高等教育的大部分生源来自于不同类型的考前机构,而这些考前机构鲜有系统的教学体系与模式,即便是有较为成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大都是“机械化”的重复和“记忆性”的强化,这种“快餐”式的速成方法虽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短期功效,但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含量和知识结构都极不完善,其“功利性”和“狭隘性”必将成为学生在高等教育学习中的绊脚石,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近两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艺术素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深究培养专业性创新人才到底需要怎样的艺术基础,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中逐渐找到了新的切入点,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些许经验。
  “分解系统、并置单元”,是指把原有的系统教学通过“分解”形成知识单元,而后再将单元顺序进行更有实效的“拆分与合并”,形成新的结构形态。分解后的知识以“点”状结构重新呈现在教学中,对于该“结构”的秩序与安排让知识点的分布更为合理、易懂,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与掌握,更重要的是使教学“对于规律由简入深的认识”的操作性得到提升。色彩教研室所设置的色彩基础课程教学都属于“分解性教学”,其中包括“色彩同类色训练”和“色彩冷暖互补色训练”。本次我们主要介绍第二门课程《色彩冷暖互补色训练》。
  该课程是对色彩的冷暖对比、补色的基本规律的训练学习,其主要目的是掌握科学的色彩规律。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客观自然色彩更为准确、清晰的观察,以及分析能力,既做到更为理性、主动地表现对象,又能够同时注重冷暖色、补色的物理特性和情感特征,全方位提升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力,为日后的专业学习提供必备信息及参考。
  在教学实践中,不仅是以知识的传授量来衡量课程质量的优劣,还要有合适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将知识点融汇至课程中,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消化知识点,从而提高课程质量,所以对于课程优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秉承这样的思路,对于课程的优化与改革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在教学中具体的实践运用,“板块化”与“单元化”逐渐成为色彩基础教学的主要特点。以“冷暖互补色”训练为例,该课程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相关的色彩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将冷暖色训练和互补色训练分置为两个大板块,这样在教学中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学生都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分解系统”。既然把原有的系统知识以点状进行分解就还要把相应的点进行秩序化的排列,其先后顺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管道”的疏通。也就是说将复杂的课程内容经过梳理和筛选找出有密切联系、承前启后的“点”进行分层研究,以不断积累知识点来扩容课程的知识量,亦是“并置单元”的初衷。
  古有“千举万变,其道一也”,现代教学亦是如此。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其目的都是用较为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来掌握本质规律,不同的教学法只是在操作手段上有所差异,其根本目的基本相同。秉承这个理念,我们的基础教学大部分都围绕“掌握规律”这一教学目的来设计课程内容与形式,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由简入深地掌握色彩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自身对色彩认识的科学性和审美高度,为学生真正奠定“常识性”的色彩基础。
  虽然说教学形式随时代发展一直在改变,教学目的却是相对固定的,但教学方式的优劣的确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由新的教学理念而衍生出的新型教学虽然继承了传统教学中必要的知识点,但在结构上和形式上的改变的确使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大大改善了。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有相应的理性规律作指导,包括以实践为主的绘画学科也不例外。“冷暖色、互补色练习”课程在教学形式上分为两个阶段,我们称之为“二段式”教学。“前段”教学主要以理论形式将该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导入,使学生在课程之初对该课程所要了解学习的知识有较为宏观的认识。“后段”教学主要以实践为主,通过写生训练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色彩规律,掌握“冷暖”、“补色”在视觉中显现的状态,并在写生过程中学习、领会这些规律在画面中如何得到更合理、更全面的表现。
  在设计该教学的过程中,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仍然为“二段式”。首先,我们尽可能地考虑教学目的与教学形式的叠合,不仅要突出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课程的目的和每个训练环节的关系,使其能够主动地面对教学、解决问题;其次,要照顾到该教学法的操作性与可持续性,因为实际操作的成功率是正确评估该教学法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教学改善的根本所在。
  经过两个教学循环充分证明了该课程的可行性。从教学的安排来看,“单纯的看问题”相对于“全因素”的教学方式具有“由简入深”的特点,在学生能够从明确的“点”切入后,更为复杂、深层的链接会变得有理有据、易于破解。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该教学不仅解决了学生对“冷暖色”、“补色”概念上的 认知,对理论起到了“支撑”作用,实践过程还变得“规范”、“合理”。另外,该课程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调性”的认识,解决了极大多数学生画面的“花”、“乱”、“脏”等问题,使学生对于色彩的表现有一个健康的开始。
  任何事物想要达到理想中的“完美”是有难度的,一门课程的设计想要较为充分地解决有针对性的问题还需要经过反复地实践与改善才能实现。当然,由于本课程的实践周期较短,也必然存在着许多有待改善的问题,这需要更长时间的调整才有可能真正解决,我们会抱着积极的态度,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尽可能在下个教学循环之前拿出已知问题的解决方案,让该课程逐渐趋于完善、成熟。
  进步必须通过改革来实现,该课程身处西安美院造型艺术部的教学改革过程之中,是我部教学系统改革中的重要环节,而该“系统”的改善也是我院总体改革的重要步骤,还有许多类似该课程的改革点支撑着整个改革过程,使教学健康、良性发展。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梳理、规范后的教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明确地吸收知识、掌握实践技巧,教学效果较之前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朝向更规范、更系统的教学体系,是教学的发展。相信此改革成果必定对西安美院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更大更远的范围或可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