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西部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2015-07-28 18: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西部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面临着新的契机与挑战。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升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改善校园育人氛围、提高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勤工助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西部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社会资源投入不够等,有效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探索更加适宜西部高校实际情况的具体途径,从而有效地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在勤工助学工作中的育人功效。
  一、在西部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勤工助学从传统的劳务型、服务型拓展到管理型、研究型、创新型、创业型,其育人功能也在不断延展,从改善学生经济状况发展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勤工助学的实践能力锻炼与创新意识培养,更加贴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增强了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心理调控、抗挫抗压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相统一的价值观。
  (二)有利于改善校园育人氛围,提升学生主体意识
  勤工助学的基本目标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支持与能力锻炼的机会,更高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独立人格、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勤工助学应面对全体大学生,优先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以往勤工助学中学生的被动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与潜力,实现因材施教、差异培养,在实践中改进了教育观念,营造了适应学生发展的良好育人氛围。
  (三)有利于改善学生经济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勤工助学鼓励学生参加劳动获取报酬,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尝试创新增加收益,二者既改善了特困生的经济状况,缓解了其经济压力,又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历练的平台。如果说参与勤工助学岗位是“授人以鱼”,那么创造勤工助学岗位就是“授人以渔”。学生在勤工助学中积极尝试创新创业,逐渐学习、体验创新驱动力的经济意义与社会价值,养成乐于思考、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促进个人全面成长与发展,适应社会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
  (四)有利于推进高校全人教育,改进学生学习模式
  全人教育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除了传统的教学过程,还设置学生劳动锻炼环节,而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勤工助学、创新创业以学生全面成长为目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有益实践。在勤工助学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得以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将被动学习转变为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当前西部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传统教育采取教师大量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没有落实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地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弥补了课堂教学的部分不足,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主动学习实践。但是在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西部高校勤工助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的主体意识依然没有充分展现,热情很高,但缺乏准备,仍然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很难摆脱已有模式,鲜有具体的、可行的创新想法与实践。
  (二)高校落实程度不一
  高校对于创新创业、勤工助学都比较重视,不同的是具体的落实情况与支持力度。许多西部公办本科高校更为注重对学生的基础化的学习训练,虽然大力建设创新创业基地,但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扶持、服务不够,创新创业与勤工助学的有机结合较少。如学生接受创新创业培训较少,内容较为空泛,多为观念传授,缺乏操作实训,学生创新创业的鼓励政策不够完善,在学籍管理、修业年限、学分获得等方面少有优惠政策,这些情况在某些方面限制了部分学生的积极尝试。
  (三)师资力量较为匮乏
  高校勤工助学多由学生工作部和一线辅导员具体负责,辅导员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企业、市场缺乏切实了解,接触创新创业教育不多,较少接受创新创业培训;有些西部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公选课,教师多是来自企业管理等相关专业,教学模式较为传统,以理论讲授为主,由于课时、人数等限制,很少进行操作性训练,对学生的创业计划、创新方案缺少针对性的指导;企业导师、创业校友大多只是做不定期的讲座,受众少,针对性不强,没有建立起长期联系机制。
  (四)社会资源引进不够
  西部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多为建立专业实习、就业见习基地等,企业到高校进行宣讲、讲座,也多是围绕招聘、就业,对于利用企业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落实不够;与各地市创业园联系较少,高校之间就创业方面的联系也不紧密,没有充分了解、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办法;对于创业校友联系不够,没能发挥创业校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引领、指导、帮扶作用;勤工助学工作与社会、企业联系不够,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自觉性与针对性不强。
 三、西部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引导机制与实践平台紧密对接
  在勤工助学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要建立适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培训课程体系,在课程中注重知识结构、实践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培养,使理论传授、课程引导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结合,从基础理论、创业计划、创新实践、模拟创业几个方面科学地构建教学与实践内容。首先,注重通过体验式教育加强学生体悟创新创业感受,通过课堂实训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在团队合作和模拟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品质与能力;其次,设立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一定的资助,举办创新创业竞赛,设立奖励性学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培训与实践,为学生搭建尝试创新、展示能力的平台;再次,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场所、服务与扶持,使创新创业中心和成果孵化基地确实发挥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
  (二)创业模式与资助模式互相支持
  一些西部高校积极探索勤工助学新模式,在改革中 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开创资助育人的新局面,推动创业模式与资助模式有机结合,共同发展。首先,学校成立勤工助学公司,建立公司化运作模式,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通过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现场面试、签订协议、持证上岗等环节吸收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公司下设的超市、水站、咖啡店、文印店等实体的运营与管理,既为大量学生提供了有助缓解经济困难的勤工助学岗位,又为有意尝试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的机会。其次,鼓励有较为成熟的商业计划、具备一定创业实践能力的学生创办公司,入驻学校创新创业基地,提供免费办公场地、给予启动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在公司招聘在校学生兼职时优先推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创业惠及资助的有效模式,既扶持了学生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又为经济困难学生赢得了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三)教师指导与师资培训相得益彰
  创新创业教育普及与推广有赖于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西部高校普遍缺乏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从师资队伍建设上入手,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聘请企业家、创业人士担任高校创业教育导师,鼓励相关专业或有志于此的在校教师加入教研团队,通过教研团队的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相互督导等方式,形成专业水平高、授课经验足、乐于创新实践的教师队伍。其次,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计划和实践,在指导过程中既服务了学生,又提升了教学水平,解决创新创业实际问题促进了师生共同探讨合理方案,实现了教学相长。再次,注重师资培训,请教学团队内部的企业家、创业人士与高校教师结合各自优势互相培训,组织高校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挂职,增加实践经历,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建立轮训机制和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专业培训与交流,如KAB、SYB培训,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社会资源与校内资源有机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强,与社会、企业、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资源的大胆引进与有效运用有利于提升西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品质,同时积极挖掘校内资源也有助于西部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特色产业。首先,高校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和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其次,高校要加强与高新区、创业园等校外创新创业园区的联系,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园、创业园等,设立大学生在校创业、科技创新实习基地。再次,还要积极开拓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力量支持,以校企合作共赢模式多渠道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此外,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在多校区办学情况下,统筹安排,抓好落实,促成学工、后勤、产业、社区积极协商,联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校内的有效实施,形成全员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
  [2]胡庭胜,秦聪立,黄建平.创业导向下高校勤工助学市场化的模型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3]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4]王丽娟,高志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