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中国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认知态度发展效果

2015-07-20 09: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同性恋是指在正常生活条件下对同性持续表现出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情感及性爱行为。在中国,自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承认同性恋并非心理异常后,作为非社会主流群体,同性恋的社会被接纳程度虽有好转,但仍受到社会主流的误解与歧视。据相关统计数字,中国同性恋人数大约占总人数的3%到4%,是一个非常大的群体。而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接纳宽容程度与评价直接影响了同性恋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所以了解社会对同性恋的认知及态度,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同性恋的认知归因及态度的调查情况,也会改善中国同性恋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基于23篇相关文献,从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归因、认知和态度三方面概括了其特点。
  1 大学生对同性恋形成的归因
  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同性恋成因的分析分为七方面,分别是主观动机、负面经历、现代环境影响、性别环境影响、与异性交往的人为限制、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但在同性恋成因的认识上存在显著性别与学科差异。相较于女大学生,男生更倾向于认为现代环境与性别环境是影响同性恋形成的主要原因;工科大学生比文理科更倾向于心理特征和对异性交往限制是促使同性恋的成因。在内部和外部归因水平上,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环境与性别环境是导致同性恋的主要原因,而很少存在内归因。
  2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
  从总体上看,中国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还是比较理性和积极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包容度呈上升趋势。但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存在着显著的态度差异:
  2.1 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待男女同性恋者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对待同性恋更加温和与包容,而男生对待同性恋更为严苛。
  2.2 专业与年级差异
  研究认为文史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相比,对待同性恋包容度更高。相较于其他专业大学生,医学生和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更积极。也有研究证明不同专业对同性恋的态度差异并不显著。不同年级方面,大学三四年级的大学生比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包容度更高。
  2.3成长环境、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生长在农村、父母受教育水平低的大学生与生长在城市、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对同性恋的态度上有显著的差异。前者具有更低的包容度,更排斥同性恋群体。但是男生受这一因素影响较小,原因是男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本就比较严苛。女生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较明显。
  2.4性教育经历、对同性恋的接触状况
  如果大学生在之前有过学校组织的性教育经历,那么他们接受并包容同性恋的水平就比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要高。且实际接触同性恋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积极态度高于通过其他途径或者没接触过同性恋相关信息的大学生。态度可分为内隐与外显两方面。研究证明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发生了分离。表现为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内隐的接受包容态度显著低于外显态度。这说明在潜意识里,大部分大学生对同性恋仍存在偏见,并未真正接受并正视同性恋群体。
  3 研究不足
  3.1研究对象范围过窄
  笔者发现,对同性恋认知态度的研究对象仅局限于大学生群体,而忽略了社会工作人士与初高中学生群体。对社会人士,尤其是对同性恋群体父母年龄层的态度调查,了解他们对同性恋的包容度及不接受的原因,能很好地反映当今主流社会对同性恋的认知态度。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本科论文和中学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
  3.2研究方法单一
  大部分对同性恋心理健康与对同性恋的认知态度的研究文献均采用了问卷法,且其中绝大部分都为自编问卷,信效度没有保证,有些问卷甚至没有对信效度的说明,这直接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采用访谈法、实验室研究等方法,从不同角度获取有效的关于同性恋群体的研究结果。
  3.3没有大范围的调查
  对同性恋心理健康与对同性恋的认知态度的研究范围均在大学校园内,而且仅在大连、成都、长沙、北京、上海这几个城市,没有全国范围内的不同单位、不同阶层对同性恋的认知态度的调查研究。而保守估计我国同性恋人口占全国人口数的3%-4%,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国应该做一个全国范围内的调查,重视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被包容度。
  参考文献
  [1] 吕娜.大学生对双性恋态度量表的构建及态度调查[J].中国性科学,2013,22(7).
  [2] 张笑笑.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归因及态度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10,26(2).
  [3] 傅小龙.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及实质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2,2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