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2015-07-13 08: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冲击,出现了种种困境,如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受到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受到轻视等。要走出困境,必须优化家庭、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市场经济;实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兴起,我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巨大变化,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和冲击,甚至陷入了困境之中。
  1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困境
  1.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和动摇
  1.1.1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受到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一些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随之涌入,不仅给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难度,也为大学生辩证客观地认识社会、明辨是非出了难题,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1.2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认识,削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  当今世界,时代主题己由革命和斗争转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变化,使得对马克思主义不甚了解的人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偏见和错误认识。一是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偏见。一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离现在己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己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过时了。WwW.lw881.com二是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的偏见。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而更加关注发展的问题。一些人以静止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以革命和斗争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社会主义如何战胜资本主义的问题,无法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问题。这些偏见和错误认识,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意义的正确认识,削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
  1.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受到轻视和影响
  1.2.1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理论教育工作者思想浮躁、不安于教学工作  受市场经济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中出现功利行为和浮躁之风,不少教师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开展学术研究工作,而是追名逐利,甚至搞学术腐败,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开展。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不安心于清苦的乏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纷纷下海经商。因此,教育者功利主义的思想和行为,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买效性。

  1.2.2就业压力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受学生冷遇  市场经济社会给人提供了更多的是挑战,但也给人带来了压力。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形势日趋严峻。严酷的现实迫使大学生不得不根据市场的导向,按照市场的需求来选择专业、选择所学的内容。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学什么。那些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和课程自然而然成了热门专业和学生所热衷学习的课程。为了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大学生视计算机等级、外语等级之类的证书为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于是高校中掀起了一股股“考证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偏重专业课程、热门课程的学习,而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学习的状况。

  2突破困境的对策
  2.1创造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良好环境
  2.1.1优化家庭、校园微观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熏陶,不仅影响子女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对子女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环境的建设,为子女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2.1.2优化社会大环境  要提高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借助整个社会的力量,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基础,在提高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重视度的基础上,增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加强对不道德行为的惩处,引导人们过上一种有秩序、有道德、有法律的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人人讲道德的文明的风气。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只有把每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教育大环境,才能有利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2.2与时俱进,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2.1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对象,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目的。所以以人为本、以实效为落脚点的目标理念,应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理念。首先,必须在新的层面上重新界定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目标和功能。马克思主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更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教育要求的提出应该不仅仅以社会需要为依据,还必须依据教育对象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发展水平。其次,必须注重促进教育对象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主发展。
  2.2_2转变教育方式,适应时代要求  从客体心理上看,马克思主义教育要实现从注重显性教育向显性、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想实现人的思想转化,就不能一味地将注意力放在显性教育上。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紧密配合,才能够营造出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开放式的大教育环境。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