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高职创新教育的必要性与对策

2015-07-10 09: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本文从教育自身的属性、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阐述了高职创新教育的必要性,根据高职创新教育的现状,在分析高职创新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创新竞赛和项目训练为载体,教学与竞赛训练相结合的高职特色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创新教育;必要性;培养模式
在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程度已成为制约我国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一个主要瓶颈。其中一线的技术创新型和技能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制造业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因素。以培养一线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将承担这一重大使命。自本世纪初以来,国内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对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必要性的重视度明显不足,并缺乏有效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教育本身的属性,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乃至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开展高职创新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建立一种教学与竞赛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培养高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高职创新教育必要性分析
(一)高职创新教育是教育自身的属性要求
一直以来,关于高职教育要不要创新教育是一个争论的焦点。WwW.133229.cOM撇开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从高职教育是教育这一公共属性来讲,创新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要义,是教育的终极存在价值所在。教育的最根本方面是激发、培育有创造力的文化生命的社会性主体的事物。任何教育形态都负有这样一种最重大的责任。当然教育形态的不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有所不同,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主要是学术研究型和工程型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就是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和技能技艺型的创新人才。
(二)高职创新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的优化调整使自主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我国大力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推进现代服务业的背景下,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新的内容,社会在渴求学术研究型和工程型创新技术人才的同时,大量的在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技艺技能型创新人才已成为各类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和服务升级的关键因素。许多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实施,工艺装备的改进设计,产品外观和结构的改进设计、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更新无不需要大量的一线的专门领域内和日常生活中有创新品质的人才。
(三)高职创新教育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要
作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加强对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和技艺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更好体现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也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需要,更是高等职业教育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服务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的加剧,高职院校要提高自身的活力,结合本地区经济特点,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就需要高职院校针对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总体方针,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素质基础。
(四)高职创新教育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高职学生的首岗能力是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校门对厂门、企业零距离、订单式培养、双证制等一系列培养模式均是高职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的需要,培养更多的能马上上岗的一线人才而产生的各种模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大量急需的一线高技能人才需求。同时,不少高职院校也加大了对高职毕业生在同类专业上的不同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即便如此,无论高职生本人还是用人单位,都对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示怀疑,并不断地被事实所验证。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缺乏极大的的制约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创新素质成为决定这些应用型人才和技艺技能型人才长期职业发展的核心素质,并使高职学生具备了强大的首次就业竞争力及良好的岗位迁移能力,更重要的是为高职学生的长期职业发展提供了决定性的支撑。
二、高职创新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其在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己独立创业的创新能力。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更多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生产服务一线的解决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应用各种知识技能和技术提出产品开发、生产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设想,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实践中发展新观点,进行多角度思维等能力。目前,高职创新教育主要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对高职创新人才的能力定位缺乏必要的分析、基础知识和实训教学的系统性不足、缺乏适应高职特色的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从高职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出发,针对高职创新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机械类高职创新教育实践,提出以创新竞赛和项目训练为载体,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创新人才教学模式,形成教学与竞赛训练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加强对高职创新教育的重视度
在教育思想、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物质环境上予以充分的保障。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建立各专业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结构体系及其在企业相关岗位上的应用域,明确高职创新教育的立足点,为建立有效的高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二)竞赛训练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将创新竞赛训练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如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题目都融入竞赛命题和创新项目,从而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标准的制订。
设计并实施培养创新能力的递进式课程体系,将创新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形成“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课程体系,设计夯实机械基础、注重技能训练、启迪创新思维、强化创新实践的教学方案,解决创新教学内容落实和教改动力问题
课外创新教育平台要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有益补充。开展学生创新基金、双休日工程、技能节及各类课外创新训练计划、协会、选修课,讲座等潜课程活动,使课外培养对课程体系形成有益补充,互相促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竞赛训练与专业技能实训相结合,实行“做中学”“做中教”
采用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完成的项目式创新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大量采用企业情境式、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及时吸取创新成果和竞赛内容,促进实训教学。积极开发各类配套系列创新实训教材和讲义。建立实训室开放制度,由学生自行管理创新实验室的日常运作。
(四)竞赛训练与课程考核相结合,促进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
创新训练和竞赛作为课程进入学分制管理,以作品及完成过程评价成绩。采取课内教学和课外制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竞赛训练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创新实践从学校拓展至企业。创新训练内容纳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技能考核要求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企业,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五)竞赛训练与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推进实训设施开放
工程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对于技能型创新人才尤为重要。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牢牢把握实践这一根本,对能够同时满足教学和竞赛需要的实训项目实行优先立项。在硬件上采用与企业同步的“真设备”,在软件上对真设备负载以“竞赛训练项目”,将企业制造“真要求”融入实训教学,建成了能够启发创新思维、拓展创新空间和开展创新实践的一流实训平台。形成国家级、省级、院机械技能与创新训练实践基地。以校外合作企业为支撑,建设创意培训、作品制作、竞赛训练系列实训室和工作室。实践基地的运作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和校内开放理念,学生以个人或团队方式,在开放式实训基地有计划的开展来自于学校、企业、竞赛等技能和创新项目的训练。

(六)竞赛训练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提升教师创新实践能力
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1:1结对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能工巧匠和专业教师组成团队,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竞赛指导。将学生竞赛成绩与教师教学能力考核相结合,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各级竞赛,以创新教学团队培养创新人才。
(七)竞赛训练与政策落实相结合,以“百千万”工程来调动师生积极性
以多层次竞赛为载体,实行专人负责,设立专项基金,采取教师团队分工指导的方法,实施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百千万”工程,从而使近万名学生受益于创新课程教育,增强其创新意识;千余名学生受到系统训练,提高其创新能力;数百名优秀学生通过接受竞赛强化训练,完成创新作品,并成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三、实施成效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2003年以来将高职创新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工作。以省机械创新设计比赛为载体,探索并实践具有高职特色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优秀创新人才教学模式,形成教学与竞赛训练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对机械类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教育活动,收到了很大成效。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挑战杯、发明杯等一系列创新设计竞赛,共获奖项80多项,其中在08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获得全国高职唯一的一等奖,2010年又获二项一等奖,08年获全国高职发明杯发明制作类第一、二名。连续7年获浙江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高职组第一,培养了2名全国青少年科技发明创新奖获得者。学生主持或参与的专利达40多项。获奖学生体现出强大的就业竞争力和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多名学生在毕业后就成为企业的重要技术骨干,不少学生开始了自主创业,创新素质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开启了成功之门。
四、结束语
培养一线的技术创新型和技能创新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高职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自身的属性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开展高职创新教育,要在教育思想、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物质环境上予以充分的保障,以创新竞赛和项目训练为载体,教学与竞赛训练相结合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效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明强等.工科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3,4.
[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3]何培芬等.论高职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j].成人教育,2004,6.
[4]翟向阳.论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j].太原大学学报,2002,12.
[5]吉鸿.高职创新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与保障[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6]张志祥.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8.
[7]张俊等.论国家创新体系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8]马崇明.论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