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计算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当代大学生们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但同时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也比较严重,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和西方文化的渗透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关注网络,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心理正确发展。
当代大学生是最早接受互联网的群体之一,互联网已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圈。大学生们充分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愉悦:他们在网上冲浪,通过网络与亲朋好友相互文流,加强沟通;在网络世界中畅游,了解国内外的最新新闻、科技动态;在电子论坛、在线栏目里点评天下大事,关注祖国命运。学子们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极大地丰富了业余生活。但也应该看到,网络和计算机犯罪问题也日益凸现。网上金融诈骗、虚假广告、侵犯商业秘密和信息产权(版权)、盗取国家机密、散布电子谣言,宣扬反动、迷信、色情、暴力等网络犯罪时有发生。这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迫切需要我们尽快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和打击。
一、网络德育的必要性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文化意识形成的阶段,辨别能力比较弱,而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在激烈文锋,低俗的信息在网上畅行无阻,使得大学生思想上、道德观上受到强烈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德育的教育和宣传是必要的。
首先,网络道德失范易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错位。wwW.133229.cOm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环境是仅次于个性的第二大因素。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有序的环境对于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恶化了网络环境,不利的网络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网络的匿名和隐蔽性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学生完全展示着个性和本我的一面,浏览暴力、恐怖和色情的信息,畅谈性的自由与开放已是明目张胆。网络中良莠不分、藏污纳垢导致许多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们遵循着快乐的原则,追求着感官的刺激,自由地发表观点,不考虑社会规范和道德。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接受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按照社会人的标准和道德原则生活和行事。网络内外的这种“双重道德标准”极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思想意识模糊,容易导致人格缺陷,甚至人格发展错位。
其次,网络道德失范易导致大学生品德心理畸形发展。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个体道德由他律向自律发展和转化的重要时期。良好品德心理的形成,需要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共同促进,以及内外途径综合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家长逐渐失去对学生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因其方式单一性和内容政治化的局限又慢慢丧失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学生个体在自身社会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但是,很多学生并非积极努力去适应现实生活,而是沉迷于网络。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学生肆意放纵自己。在思想内容上大肆宣扬西方意识形态,传播色情、暴力、迷信等颓废庸俗内容;在行为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恶意攻击、谩骂他人甚至发展畸形的网恋;在经济利益上实施网络诈骗、偷窃他人网络财富等等。这些行为均以反社会的面目出现,折射出了大学生内心的自私占有心理和破坏心理。网络道德的缺失最终将导致大学生的品德心理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畸形发展和扭曲。
再者,网络道德失范严重弱化了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社会化作为一种发展过程,是通过个人和他人间一种连续的、经历着许多阶段和变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现实中的人际沟通对个体社会化进程至关重要。许多心理试验也表明,如果脱离社会群体,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个体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然而,现实中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社会,迷恋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甚至网恋,过度地在网络上寻求刺激,封闭自己,脱离现实社会。调查表明,大多痴迷于网络的学生共同问题都是对环境适应不良,学习兴趣不浓,人际关系受挫,性情孤僻等。面对现实的困难和挫折,他们不是积极认真地去面对,而是消极逃避,试图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精神的慰籍和心理的平衡。过度依赖网络不仅阻断了大学生正常社会化的情感渠道,而且还会导致青年学生在感知、思维、情感、意志、个性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摧残,增强对现实生活的恐惧,严重弱化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最后,网络道德失范导致学生素质下降,校园不稳定因素增加。网络资源的丰富与快捷使得一些学生巧走捷径,放弃了刻苦钻研,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养成浮躁的学风。有的学生为了投机取巧,公然在网络上寻人替考或是替人代考,败坏了学风;有的学生为了沽名钓誉,不惜违背学术道德,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导致学生品德素质和学术水平急剧下降。此外,网络聊天室、bbs中不健康甚至反动的言论屡见不鲜,更有些学生将网络犯罪、黑客行为看作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争相效仿。由于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型时期,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网络传播迅速而快捷,网络群体庞大而复杂,一种不良思想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扩散,极具感染性和危害,网络道德失范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是新时期校园安全的另一大隐患。
二、防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已让网络德育的开展成为必要,而网络信息容量大、开放性强等特点则对网络德育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如今许多著名高校都已经意识到并正在探索将网络的开放性、流通性等特性利用起来,充分利用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德育的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1.建立健全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既是网络思想工作者的教育手段,也是网络德育的战斗武器。所以高校思想工作者一直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和了解。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和网络中心一起对校园网的各个版块的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明确的管理规范,同时对各类不良的信息进行技术过滤和监督,可以借鉴国外著名高校的管理制度。建立校园网,开发有校园特色的网站版块,吸引大学生;努力使“两课”教育进网络,发挥网络开放性、传播性等优点。
2.树立健康的网络心态及正确的思想观念
网络道德的遵守是非强制性的,人们可以选择“遵守”或“不遵守”,而近来的网络犯罪日益增多,网络垃圾无处不在,“西化”思想入侵校园,让许多大学生成为牺牲品。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有正确健康的网络心态,才能抵御这些“网络鸦片”的诱惑。而且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成形稳定的时期,所以可以结合网络上的知识以及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进行“三观”教育以及网络心态教育。
例如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师生交流、学生交流、自我教育、名人讲座,或者邀请事业有成的师友和海外归来的专家谈自己的经历,以实际感召当代的大学生,让他们清楚认识到网络的优缺点,建立健康的网络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开展多样化的网络德育宣传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高度自由的空间,在网上,人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畅所欲言,所以在网络上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思想状况,思想工作者应该利用好网络这个阵地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而要开展这项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比如上面提到的专家讨论、师生讨论、学生交流、名人讲座、成功人士介绍,还可以建立校园bbs对时事和校园文化、校园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讨论等等。
网络是一种全新的媒体介质,它具有“交互性”。德育工作者若能充分利用网络特点,给大学生推荐优秀的网站讨论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有益的活动,在大学生思想德育方面可取得较好的实效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通过网络直接面对学生较实际少了许多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对症下药。所以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应该具有创新精神,以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以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