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试论地方高校教师激励管理

2015-07-10 09: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师队伍激励管理
  论文摘要:教师是地方高校提升软实力的核心资源,激励管理对于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但现阶段地方高校教师激励管理实施中普遍存在不少认识误区与薄弱环节,亟待加强和改进。
一、地方高校教师激励管理的意义
认清教师激励管理对于地方高校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意义,必须从辨析激励与激励管理的一般规律人手,分析地方高校所处发展环境,从而明确其需求定位。
(一)激励与激励管理
激励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就是指管理者采取有计划、有目的的措施,激发和鼓励内部成员的动机,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的过程。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在《组织行为学》一书中将“激励”定义为“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基于从20世纪初开始的深人研究,西方管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激励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公平理论(人需要保持一种分配上的公平感)、双因素理论(使员工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因素和使员工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更高级的需要才能成为激励因素)”川。WWW.133229.Com基于文献研究和实践体会,作者主张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激励与激励管理的一般规律:(1)激励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干预手段,也是一项重要的组织管理行为;(2)有效激励能增强组织成员的自我满足感和对组织目标的认同维护,从而提升组织的软实力;(3)激励需要得到全过程有效管理,激励正向效应的实现离不开对激励原理的深刻认知、对激励对象的深人了解、对激励措施的科学设计以及对激励体系的创新发展。
(二)地方高校发展环境
首先,发展基础—“先天不足”。1999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地方高校构成了我国大众高等教育的主体。这些高校一般具备以地方管理为主、以地方投人为主、以服务地方为主的“三为主”特征,多为非重点、教学型大学。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数近4000所,其中地方高校超过90%}2},处于大学群“金字塔”的塔基和塔身位置。从现实状况看,地方高校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投人不够、学科不强、品牌不响、机制不活成为其普遍性“短腿”,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其竞争实力的提升。一些刚完成本科升级的地方高校不但在与重点高校的对话中缺少话语权,而且在民办高校、职业高专快速扩张的冲击下陷于被动。当然,随着形势的发展,地方高校也开始展露一定的“后发优势”,如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扩大办学自主权的落实、高层次人才供给的增加、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强化,为地方高校进一步改善软硬环境、应对内外挑战创造了机遇条件。
其次,发展路径—重外轻内。地方高校要摆脱困境,必须准确定位,内外结合,创新发展,包括争取政府和社会加大投人,引进战略投资者合作办学,吸收高水平专家人才和优质生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品牌学科,优化人文环境,等等。在实践中,一些地方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综合运用上述措施,通过努力实现了“二次创业”,发展格局得到有效改善。作者同时注意到,不少学校急功近利,比较注重从外部得到资源补充,期望扩大“增量”以迅速强化实力,而没有在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盘活“存量”方面下足够多的功夫,以致负债过重,但发展成效并不明显。
再次,发展依托—师资i}乏。高校是知识高度密集的组织,拥有高学历、高学识的教师是高校人力资源的主体,也是提升高校软实力的核心资源。高校教师的劳动作为一种复杂劳动,具有前期投人大、工作超强度、创新性、复杂性以及成果体现难以衡量和专业壁垒等特点,是脑力、体力和心理的综合付出[[3]。相较而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提升竞争实力至为关键也最为“经济”的环节。近年来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整体水平与加强服务地方、加快自身发展的能力需求尚难匹配。不少地方高校师资力量存在“量”与“质”的双重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总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而且单向外流和内部隐性流失严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尤其匾乏,结构不合理间题突出,构成了地方高校在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地方高校对教师激励管理需求定位
地方高校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适应资源品牌竞争日趋激烈和地方大学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总体格局,加强战略管理,使自身后发优势得到充分运用;必须围绕组织整体目标和教师特定需求,实施有效激励,使核心资源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必须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及时创新策略,对激励政策和行为加以有效控制,使正向激励效应得到充分体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师激励管理,以最大程度调动现有教师积极性利创造性(盘活存量)、最低成本吸引和留驻符合本校需求的优质师资(扩大增量)为着眼点,实现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总量、提升质量的目标,从而奠定总体软实力基础。
二、地方高校教师激励管理的误区
当前,教师激励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普遍性实践,但地方高校对于激励的管理,无论认识还是操作层面,仍然存在不少误区与薄弱环节,容易产生激励不当现象。

一是激励设计的民主性不强。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生存发展需求是教师激励的出发点,提高教师管理的自主性、实施民主管理则是教师激励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保障川。激励政策制定环节,应该成为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步骤,成为动员教师、凝聚人心的过程。而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在研究制定教师激励政策措施时,不积极发动教师参与,不注意与教师沟通信息,不重视发挥教代会等民主管理机构的作用,管理层、行政部门成为单向的设计者、执行者和推动者。由此,激励措施成为“施舍品”、激励手段“庸俗化”、激励过程过于“功利性”就在所难免。归根到底,离开了教师的民主参与,激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受到局限,其执行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二是激励实施的时效性不强。激励时机与工作绩效息息相关,无论采取何种奖励形式,如提升工资或对出色完成某项工作给予精神或物质的认可,时间都是一个有效的激励系统的基本要素,它具有激发受激励者后续工作绩效的潜力。而地方高校一般把奖惩措施的兑现放在学期末或学年末,时间固定,缺乏灵活性,滞后于改善管理的实际需要[’]。而且,不少地方高校管理者对于激励仪式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未能通过发挥仪式的荣誉感塑造功能,来增强和放大教师激励的效应。
三是激励控制的系统性不强。一些地方高校对自身组织使命的界定不明确,对阶段性目标任务阐述不清晰,对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认识不到位,使得激励实施流于表面,缺少个性,与组织文化割裂,稳定性不足。不少地方高校采取“交易型”管理制度,以经济利益为行为驱动实施严格的奖惩,忽视对教师这一高层知识分子群体的自我成就的激励与保护,表现为重外部物质刺激、轻内部精神驱动,重工作结果、轻教育过程,重发展数量、轻提高质量,,[’〕。一些地方高校在某些阶段(如接受本科评估前)注重引进新的人才、轻视挖掘现有队伍潜能等功利化激励取向相当明显。还有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对激励政策缺乏动态管理,没能对激励实施的效果进行跟踪评估。
四是激励创新的主动性不强。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虽几经改革,在人事分配制度方面有了很大改进,但计划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在人事管理中存在一种缺乏竞争活力的惰性[’]。不少地方高校或者强调客观困难,或者满足于现状,对教师激励的管理创新意识薄弱,改革力度不大,特别是在薪酬制度、考核体系等对教师激励具有根本性影响的制度创新方面,缺乏自我完善的动力和激情,存在按习惯办事、简单处理的工作倾向,处在向重点大学盲目攀比和模仿的被动局面t“〕。
三、地方高校教师激励管理的加强与改进
地方高校加强和改进教师激励管理,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将组织目标与教师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战略管理与细节管理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教师激励的设计、执行、控制、优化诸环节管理更加合理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师激励正向效应的最大化。
第一,强化组织使命依托,改善师德环境建设。高校教师要完成岗位任务,实现职业发展,既要依靠个体的独立劳动和个性化创造,又必须融人学校组织整体环境;既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又必须自觉认同和践行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要求。作为一种组织管理行为,教师激励管理需要得到学校组织和教师个体的双重支持。为此,地方高校应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历史与现状,深人分析研究学校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并广泛发动教师参与讨论,通过教代会等程序做出决议,对组织使命加以清晰界定,对本校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加以集中提炼,进行明确宣示,使之成为凝聚人心、激发力量、指导工作的纲领,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第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优化业绩薪酬机制。现阶段,地方高校教师激励管理制度最核心的构件在于教师评价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薪酬机制。要依据法律和政策规定,遵循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客观规律,按照学校发展使命定位,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设计制定能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能力水平、努力程度和实际贡献的评价体系,并建立与业绩密切关联的报酬机制。这中间地方高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长远发展着眼,敢于“吃螃蟹”,善于“弹钢琴”,有所变通,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第三,扩大激励影响范围,创新激励方式方法。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化,教师激励政策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师的物质刺激和评奖、晋升等鼓励措施上,而要适应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体身心健康的内在要求,扩大激励影响范围,创新方式方法。如引导和协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在职或脱产培训和交流机会,提供身体和心理健康服务,关注老乡、校友等非正式组织团体的活动,塑造学校特色传统仪式,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四,加强实效跟踪评估,实施全程动态管理。确定激励方式和具体政策,只是完成了激励管理的一半。必须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重点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对策予以不断完善。在保持激励方式和政策相对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做出新的决策,以实现激励的全过程有效管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