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初探

2015-07-10 09: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择业;职业价值观
  论文摘要:从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成因和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分析,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长期的综合性任务。

  职业价值观(vocationalvalues),也称职业意向,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随着近些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成为社会科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研究和分析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对于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正确地择业和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1.1 职业价值主体意识增强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意识到自我作为利益主体的重要性,职业价值主体呈现个性化倾向。在职业选择时,有着更加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费毓芳等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择业时,倾向于听“自己”意见的占57.4%,听“父母”、“好友”、“老师”、“舆论”、“其他”意见的分别占15.7%、10%、7.3%、3.5%和6%。许多学生从入校开始就主动关注就业情况,了解有关政策与整个就业形势,开始结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社会活动。
  1.2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毕业生在择业时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而是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特长的施展,优先考虑个人需要与兴趣的满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WWw.133229.CoM费毓芳等的调查显示“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另外蒋阳飞等在调查大学生的众多择业因素中,作为第一位的选择,大学生选择“发挥个人才干、符合个人兴趣”和“实现个人抱负”分别占到了61.1%和36.9%。当代大学生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主导的人生取向,将构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主流。
  1.3职业价值取向有多元化、复杂化的矛盾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态度和选择性行为,是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定位。由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处于自我主体与外在社会的客观性的矛盾冲突中,因而这种多样化职业选择倾向常常突出表现为就业期望值与实际社会需求的脱节,在求稳和求变中存在着困惑。相当一些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正处于现代与传统、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矛盾交织之中。他们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仍保持传统职业价值观所倡导的“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愿望,但在实践中又常常表现“短视”行为,不进行全局、长远的战略思考和人生定位,重视短期效益,职业价值目标短期化和矛盾性;他们希望物质与精神并重,实惠与理想兼得,但在求职过程中更偏爱经济利益,反映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标准的现实化和功利化;他们既渴望竞争,不惜冒险,但又缺乏竞争的勇气,担心竞争失败,遭受挫折,期待工作稳定,希望政府能保障就业;他们既期待专业对口,发挥专长,又准备随时放弃专业,改行跳槽;他们既追求自我奋斗,自我价值的实现,又希望轻松、自在、安逸刚。
  1.4职业价值标准影响就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职业价值标准由以往抽象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实主义。追求经济收入最大化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经济价值型”、“自我价值型”并存,希望物质与精神并重,实惠与理想兼得。因而大学生在择业时优先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大城市、大单位。费毓芳等的调查也显示了这一特点。对于医科大学生,这一特点更是表现突出。在大城市、大医院就业更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各项医学技术,更有利于走在医疗技术的前沿,对于实现自我价值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并且在大城市、大医院就业经济收入一般也比较丰裕和稳定,成为医科大学生就业的优选目标。但是,大城市加大医院毕竟是少数,而且这些单位多数用人指标已经饱和,中国真正缺医少药的乡镇农村很多学生又不愿意去,这就缩小了就业面,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再者,由于医学的专业性强,一些医科大学生抱着除了与医学有关的行业其他行业均不考虑的思想,也大大缩小了就业面。
  1.5择业心理准备不足
  择业应当是一种有准备的行为,除了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准备外,还要有心理上的准备。而目前很多大学生缺少这种准备,或准备不足,缺少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或者是心理期望过高,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就会产生挫折感,进而不敢面对困难,产生消极情绪,否定和怀疑自己的能力;或者是自信心不足,怯于竞争,存在着就业焦虑、社交恐惧、自卑等心理问题,坐失良机;或者是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他们在职业选择中常常不能独立思考、独立选择,而产生盲从心理。
  2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成因分析
  2.1经济体制的变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竞争、协作等特征已深入到了各个领域,以利益为导向的观念更是深人人心。大学生在确立职业目标时也往往看重经济利益和短期效益,将个人需求的满足放在考虑的第一位,功利性明显增强。其次,在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出现多样化的情况下,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观念、文化不断涌现,必然导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出现多元化。

  2.2社会文化的影响
  社会文化是大学生确立职业价值观的基础。一方面,崇尚个性解放、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风气多渠道地影响着大学生,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大学生个性张扬、务实进取的价值取向的形成;但另一方面,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想也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使得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表现出多元、复杂和矛盾的特点。
  2.3高等教育目标的改变
  高等教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已逐步转变为当今的大众教育,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社会精英岗位与大学毕业生数量相比严重不足,只有少部分大学毕业生通过竞争能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只得在“非精英”岗位就业。这些变化要求大学生适时转变其职业价值观念,但当前仍有部分大学生没有改变传统的职业价值观,择业时期望值过高。
  2.4家庭的影响
  家庭作为学生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家庭成员的素质等都会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的职业价值观将影响或直接决定子女的职业价值观,一些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求稳定、保终身等观念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取向。
  3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1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要回答的是“大学毕业后我要干什么”的问题。它自20世纪初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管理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且随着职业心理学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不能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现在的“就业指导”,应该说它比“就业指导”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实效性。而且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应该在大学低年级的时候便开展,帮助大学生尽早增进自我了解,从而有目的地学习、培训和锻炼,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从而避免大学生在毕业前择业时的迷茫和盲从。
  3.2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holland的职业发展理论提出了人格的6种类型,分别是: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避免盲从。另外要改变大学生是时代的精英、学什么就要干什么的传统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大学教育是大众教育,就业是大众就业的观念,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就业打开广阔的空间。
  3.3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目标与职业价值取向
  合理的就业目标是指选择的职业既符合个人特点、个人能力,也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职的合理匹配,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优势,在为社会服务中最大限度实现个人价值的就业目标。教导大学生择业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愿望,而且也取决于社会的需要,没有社会的需要就没有职业的分工和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并重。
  3.4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优良的职业素质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强烈的敬业精神、认真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专业技能、创造性、诚信品质等,这些职业素质是从事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具备的。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大学生职业品质的提高和培养,要重视专业课程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水平。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和促进社会进步,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项责任和义务。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