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质量政策 多样化质量观
论文摘要:对于我国中长期高等教育质量来讲,要重点处理好三个方面问题:第一,明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第二。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第三,建立以高校自主建构为基础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
在今天,我国正面临着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型的重要时期,这场变革深度大、宽广度,既涉及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改革,又要求高校进行创造性调整和变革。可以说,对于我国今天的高等教育来讲,关键不是要不要改革,而是如何改革的问题。在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制定并即将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就将改革的思想重点突出来,并把提高质量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揭示了我国政府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意志和决心。在笔者看来,就我国中长期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来讲,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明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我国政府在《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指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主要有五项主要任务:第一,制定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在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提出符合国家战略和群众需求、反映教育规律和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指导方针。第二,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和政策措施。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WwW.133229.Com第三,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思路和重大措施。综合考虑人口变化、学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主动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新要求,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专题性规划。第四,确定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点领域。以改革为动力,促进制度创新。研究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等总体思路和重大措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各级各类学校富有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体制和机制。促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研究全面提高教育开放水平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措施。第五,完善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公民等各方面对发展教育事业承担的责任;在教育投入上要强调政府的责任;要重视教育投入的绩效,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等。
就当前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来讲,这些目标任务十分重要,对于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也需要明确。但其中首先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这些目标任务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是什么?哪些是统领全局的工作?哪些是重点突破的工作?当这些工作都很重要而面面俱到时,就会分不出轻重缓急,也就分不出哪些是基础性的,哪些是核心和关键。借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1960—1975)》(简称《总体规划》)经验,就加利福尼亚州来讲,制定《总体规划》中的基本问题是今后初级学院、州立学院和加州大学在加州三级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对这三类高等学校进行管理和协调从而避免无所谓的重复。针对初级学院、州立学院、加州大学和本州其他高校中的高等教育设施、课程与标准之发展。起草一个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以满足本州在今后十年内及未来之需要。总体规划调研小组认为,结构、功能和协调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必须把它们当做一个问题来处理。他们认为,三类公共高等教育各自的主要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其有序发展是基础性的,因此,这些角色和关系应纳入本州宪法。他们提议在加州宪法第九条新增一节修正案,规定:公立高等教育应由初级学院、州立学院系统和加州大学组成。各自应根据本节之规定,在其自身范围内力求卓越。该规划较好地解决了高等教育系统在大众化时期所面临的规模与结构、竞争与合作、效率与公平、管制与自治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于今天已进人大众化时期并已出现许多类似问题的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就高等教育未来改革的思路和重点来讲,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中,重点突出了三个方面:如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如何推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分类办出特色;如何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健全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制度。就落实高校自主权来讲,作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这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作为一个老问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从1985年明确提出至今,没有根本性的突破,高校自主权始终得不到真正落实,政府管得过多、过死,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改革深入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一个新问题,主要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处理好国家、市场和高校的协调关系,如何建立适应需要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体制,如何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校类型结构,推动各级各类高校科学定位、协调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新问题。如果说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最终还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意志和教育观念,那么,就需要明确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这就将问题集中到下面的焦点上: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来讲,我们应该坚持一种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应确立一种什么样高等教育质量观。
在笔者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构建基于多样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质量政策,强调质量观的自主建构。从多样化质量观来看,多样化作为一个关键词,第一,在质量的定义上,它强调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追求不同的质量标准,而不应去追求某些标准或者其他类型大学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来执行;第二,在质量政策上,政府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制定不同的政策要求或政策支持措施,促进高等教育发育的多样性;第三,在质量实施上,为了实现不同的标准,就需要走不同的质量实现路径。笔者所讲的多样化的质量观既包括对质量的定义,又包括质量政策,还包括质量实现路径等的多样性。多样化质量观就是要反对在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政策、评价和实现路径上的划一性或同一性。
从多样化质量观的建构来讲,特别强调的是自主建构,强调高校自主性,这是针对现有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最弱的部分来讲的。在过去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中,往往过于重视和强调外部驱动力,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缺乏内部驱动力的支撑。就大学自身来讲,大学改革的实质是为了能够系统地实现其目标,对我们的大学目标只做一些调整、修饰或变更,最终只会空欢喜一场,除非大学自身已开始明确无误地、坚决果断地、名副其实地重新认识其使命。因此,重要的是,大学应该重新认识其使命,强调其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大学活动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力量。
就目前来看,实施分类指导和分类办学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在张彦通看来,由于高等教育的不同主体和利益相关方的教育价值观的不同,作为多元价值主体相互博弈和妥协的结果,高等教育的分类及其高等学校差异化发展有着内在本质动因。
三、建立以高校自主建构为基础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的困难通常并不是因为一些最终目标的分歧,如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而是关于究竟何种选择会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何种选择最有效的问题。建立以多样化质量观为指导和以高校自主建构为基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推行建构性评价,是我国高等教育中质量政策的重要方案策略和路径选择。具体来讲,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要处理好由谁来保障评价,如何保障评价,保障评价什么等三个基本问题。
从谁来保障评价来讲,要强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的多元化,处理好国家、市场与高校的三角协调关系。对于高校来讲,其是高等教育的承办者和办学者,要突出高校自我保障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针对过去高校在质量保障体系中存在的缺乏内部驱动力等问题,要特别强调自主性,强调自主建构,处理好高校自主性与质量责任之间的关系与协调;对于国家来讲,其是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和管理者,要突出其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价值引导与政策引导的作用,针对过去政府在质量保证体系中存在的政策针对性不足等问题,要特别强调政策设计的科学性,强调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从控制向监督模式的转变,处理好政策针对性与质量问责的关系与协调;对于市场来讲,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需求者,要重视并加强其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针对过去市场在质量保证体系中存在的缺乏有效参与机制等问题,要高度重视社会的需求与满足,特别强调质量的适切性,处理好适切性与绩效的关系与协调。
从如何保障评价来讲,强调推行建构性评价,要处理好评估主体、目的、对象与方法的关系,积极引导社会化评估机构的参与,规范评估过程,建立多样化的、科学的评价标准,积极开展分类评估。在评价方法,强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以内部保障与评价为主,将内部保障与外部保障相结合、绩效评估与绩效资助相结合、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分类评估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等。
从保障评价什么来讲,强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评价对象的针对性和评价内容的多层面性,注重评价对象的多样性和个性发展,评估要处理好高等教育结构、功能、质量、效益的关系与协调。要将条件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将输入、过程和输出等环节相结合,将办学条件检查性评估和办学质量评估相结合,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进行全面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