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wto 高校 德育管理
论文摘要:初步分析了在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高校德育管理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管理对象发生的变化,提出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管理工作要从不同层面予以加强。
中国加入wto后,不仅给整个高等教育带来深刻变革,而且也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管理。认清形势,主动调整和改进高校德育管理已经成为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准来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重要保障。
一、wto使高校德育管理产生深刻变化
高校德育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调节控制、监督检查等诸多手段,把德育与其他教育在活动内容、时间、方法以及物质条件等方面统一协调起来,使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受到德育的影响和熏陶,充分发挥各种教育的综合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入wto,使高校德育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
1、高校德育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
(1)开放环境复杂化。加入wto过程中,我们按照国际规则,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文化产品,极大地扩充了人们的视野,缩短了我国与世界相互交往、沟通与学习的距离。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各种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的渗透和侵扰,在人们特别是高校学生中会产生各种影响,这给高校德育管理的目标与要求带来挑战。
(2)媒介环境多样化。加入wto,教育、文化、电信等方面的服务承诺使西方媒体得以不同方式进入中国,为我们利用手段吸收一切先进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品种繁多、不断更新的书籍报刊,覆盖面广、舆论性强的广播电视,尤其是信息量大、自主性强的计算机网络,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给高校德育管理手段和方式带来挑战。wwW.133229.COm
(3)竞争环境激烈化。加入wto,人力资源的竞争作为各种竞争的焦点日趋激化,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竞争的压力转变成了全球性市场的压力;从个体角度看,每一个从业者都面临事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崇尚“博弈”甚至“零和博弈”可能成为个人生活的基本取向,这极容易诱发道德虚无主义,出现道德失范,同时,还有可能导致狭隘民族主义。激烈竞争可能产生的消极道德后果,同样给高校德育管理的制度和内容带来挑战。
2、高校德育管理的内部环境发生了变化
(1)高校德育目标的新变化。加入wto,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它不仅体现在调整专业和学科结构上,更体现在对人才的国际视野、创新能力、进取精神、法律意识、道德素养和管理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如《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成为我国人世后全体国民所应遵循的总体道德要求,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目标。此外,政治素质培育的爱国主义,思想素质培育的科学精神、辨析能力,道德素质培育的诚信品格、创新意识,法纪素质培育的依法治国观念,心理素质培育的自律自强都成为新时期德育的重点。
(2)高校德育管理机制的新变化。加入wto,促使高校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与之相适应的德育管理机制也正朝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原有的隶属于党委的德育工作体系和隶属于行政的智育工作体系“两张皮”的工作格局正被打破:一是部分高校在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上开始实行了行政首长负责制;二是许多高校在德育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把党委学工部、德育教研室和行政方面的学生处、教务处合并,把德育纳人教学行政轨道;三是一些高校在德育管理职能的确定中加大了行政部门与业务相关的德育工作量,如教务处负责的学生学习指导中心、科研处负责的学生科研活动中心、学生处负责的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医院负责的心理咨询中心等等。这些尝试和探索虽只是起步,但却给高校德育管理机制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3)高校德育管理观念的新变化。一是观念更开放,传统的、封闭的德育管理体系正在改变,局限于校园、课堂、书本、理论的教育界限正在打破,开放的德育管理体系正在建立;二是观念更加拓展,德育管理的功能、领域、方法等各个方面正不断更新,德育管理在竞争中不断改革,在改革中不断发展;三是观念更加多样,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大大增强了人们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性,德育管理也开始呈现出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互结合的丰富多彩的局面;四是观念更加创新,不仅表现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且体现在创建富有特色的精神文化。
3、高校德育管理对象发生了变化
(1)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和确立的大学生面临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评判标准比较的机会大大增多,在个性品格上,他们一方面希望追求理想人格,表现出向上健康的特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追求享乐、虚荣心较强的倾向;在文化判断上,一方面对祖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并渴望了解,另一方面又喜欢用西方文化的长处来衡量本土文化的缺憾;在道德认识上,一方面对他人的自私自利表示不满和愤慨,另一方面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又过分注重自我,容易将个人主义理解为张扬个性,将利已主义看作是维护自尊。文明与落后、高尚与平凡、现代与传统、激进与保守、勇敢与怯儒等完全相反的思想道德水准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学生头脑中,呈现出多元的、不稳定的价值取向。
(2)学生群体的多样化。以系、班为建制的学生群体已被突破,高校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生活方式出现许多新的群体组合,除传统意义上的注册型群体之外,还有学分制(包括校际之间相互承认学分)实行后形成的学习型群体,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大量学生住在校外公寓(包括自行在外租房)而形成的生活型群体,团学组织、学生社团广泛开展活动而形成的活动型群体以及网络高度普及后形成的虚拟型群体,大学生在这些新型群体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加人wto,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学生的就业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大学生在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一切挑战的同时,又害怕在众多的机会中失去自己的发言权,他们之间既有思想道德、业务能力、身心素质等主观差异,又有所在学校、所学专业、获得学历等客观差异,表现在十分迥异的就业方式上。在择业观念上,“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意识,经商办实业的现代理念,学术追求和学术地位的文人心态,出国留学和在国外发展的自我实现方式同时存在;在岗位选择上,注重待遇优厚,满足职业稳定,追求专业发展,关注重新择业的条件等不同要求同时存在。
二、完善高校德育管理的措施
加人wto,对高校德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充分尊重高校德育管理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新的变化,从不同层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管理。
1、在德育目标管理上固根本。随着高等教育开放程度的加大,将有更多的西方教育机构进人我国,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和不同思潮争夺青少年的战略前沿,维护教育主权,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成为高校德育目标关键之所在。必须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在学校中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牢固地确立这个根本。
2、在德育体制管理体制上构成网络。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渐建立,高校德育管理的环境、机制特别是高校学生的组织形态、学习生活和就业方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有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依据新的情况,努力构建适应实际发展需要的多因素、多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型科学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并不完全排斥科层式结构,而是可以相互结合,从而形成全面覆盖、总体安排、协同工作、统一布置、反应灵敏、教育有效、服务到位的格局。
3、在德育队伍管理上强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就必须大力提高德育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一是作为高校教师的基本能力,即提高他们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二是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即提高他们政治思想觉悟、道德文化素养、语言文字表达、活动组织、学习方法、心理学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诸方面素质,特别是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要明显高于教育对象;三是必要的身体和心理条件,即保证合理的年龄结构、健康的身心状态,还要努力培养一技之长;四是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学校应该通过积极选拔、完善政策、加强培训和学科建设等各种形式使德育工作人员在这几个方面得到增强,同时还要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探索德育管理人员职业化的思路。
4、在德育制度管理上重实效。一是从定位上看,必须高度重视制度的重要性,依据国情、校情,在法律原则和道德规范下建立起来的完善的制度是高校德育管理的支柱,也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高校的具体体现:二是从制订上看,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和完善,在当前特别要积极制定学校网络管理制度、校园安全制度和就业指导制度;三是从执行上看,制度本身并不能发挥效能,关键在于有效地运行。应在贯彻执行中加强宣传、启发自觉、严于律己、及时检查、经常督促、反复训练、培养习惯,使完善的制度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5、在德育环境管理上求创新。德育环境与其他要素一起构成的高校育人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更应予以高度的关注。一是要坚持维护稳定的政治环境,从大局出发,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二是要不断改善有形的德育环境,它主要包括空间文化艺术,如校训、格言、雕塑、壁画等的装饰与布置,校园基本设施建设和校园的绿化美化等方面,有形环境的优良能够对学生品格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有形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切忌千人一面和风格怪异,要有品位、有特色,展示学校特有的形象;三是要重视营造无形道德环境,它主要包括校风、教风、学风、师德师风和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应该围绕德育目标,富于创造地开展工作,做到以人为本、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科学的学习方式和键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6、在德育管理理念上有突破。一是应明确全程育人的理念,它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从人学到就业的闭合式教育和引导,而且要为学生建立开放式终身教育的运行机制;二是应明确全员育人的理念,不仅注重全体教师员工共同参与德育教育,而且应充分利用社会(特别是校友)、家庭的教育资源;三是应明确全面育人的观念,不权要求注重教学、管理、服务、活动等各个环节的教育功能,而且应充分发挥校园环境、校园网络等虚实结合的载体的育人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