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浅谈知识社会的建构主义教育——中国会计教育

2015-07-10 08: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会计教育改革;,因此,客观性和中立性成为会计的一个重要问题;承认会计数据与主观隆和相对性有关,将根本性地改变会计的社会职能;通过挑战经典经济理论基础的基本原则,以及质疑科学管理名义下应用的方法,会计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其被认可的职能将遭受怀疑眼。会计.被建立在良好结构性和数学逻辑基础之上卿;会计教育通过采用基于经典经济理论和经典科学方法的理论概念,接受了静态的均衡模型,使用结构化的、定量的方法,以明确定义的、简单的、结构良好的方式来讲授会计学科。
然而,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表明会计数据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会计准则制定是一个政治化过程。在一个政治环境中,有关会计程序是中立性的传统观点,将不再成立;会计人员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下行使会计职能,他们被自利驱动,被各种反映不同政治程序的社会经济利益诉求所捕获。由于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政策选择,涉及复杂的利益冲突,从哲学上看,这些决策属于“道德实践活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会计哲学和政治观点发生重要变化;会计实践发展变化更加复杂,明确界定的、有因果关系链的、结构良好的问题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大量新的复杂问题出现。在复杂的动态环境中,会计不再被视为一种独立于政治力量与社会利益的中立的、客观的职能,会计也不可能只关注经典框架下狭窄的职能,而不注意会计准则的社会和经济结果。尽管会计信息所处的相关新理论,例如,信息经济学、系统理论、控制理论、混沌理论数学等领域,及其哲学框架,在20世纪末期已经被考虑,但是会计教育却抵制了这些威胁,仍然将会计视为结构良好的技术规范,忽视了会计行为的政治化及其哲学立场。WWW.133229.COm
为适应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国会计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阎。通过中国会计学术界“外向求索”,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会计经验,建立中国会计体系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会计改革30年,不断修订和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发展的因应性,决定了各国会计因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不同,而存在国家差别。会计研究都是以解决会计实务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基本出发点的哗。对中国会计发展而言,一方面,会计研究需要立足于中国经济和社会政治环境;另一方面,会计实务要求会计人员在充分理解、吸收西方会计经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将它们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以解决中国的现实社会经济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及资本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历经30年改革开放,正值中国社会双重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环境快速变化,不断涌现新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中国特殊的社会与经济转型问题。针对新兴经济中的会计教育与会计研究及会计实务三者的关系,美国会计学会前任会长迈克尔。戴尔蒙德(michaela.diamond)特别提道,经济增长和繁荣的要求可能会使这些群体之间产生更多冲突,解决这一问题会变得更加困难和紧迫阴。中国会计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会计实务和会计研究人才,以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重要使命。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会计教育迫切需要更深层次的变革。
  二、知识社会的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
(一)知识革命对现代教育的挑战和冲击
20世纪70年代,由于新科学与高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的运行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信息革命和知识革命,推动了知识经济崛起和知识社会变迁。由于知识的穿透性和吸引力,这场革命迅速传播到全球,使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化不断加快,其间依赖程度增加,相互影响越来越复杂。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认为,这种变革的经济和社会越来越建立于知识之上,知识社会的基本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或劳动力,而且将来也会是知识,社会价值是由“生产力”和“创新”创造出来的,这两者都是知识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因而,知识成为首要生产力,甚至伴随产生知识霸权,使知识成为民族国家在世界权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赌注。schlechty认为,知识经济开发的不是机器的力量,而是大脑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学习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学习型经济”,是信息发展模式所特有的,它驱动知识爆炸式激增,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新学科知识门类涌现,并且分化和综合化趋势并存。夸美纽斯(johanna.comenius)要求“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教育宏愿变得渺茫,现代教育与学习方式因此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是最大的知识产业,对各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引发各国相继掀起教育改革和学习方式变革的热潮。实际上,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学习社会”、“终生学习”概念以来,教育如何培养学习社会的公民的终生学习能力,以适应变化莫测的知识经济社会,便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关注的中心问题。
同时,信息技术革命也给现代教育带来巨大冲击:一方面,它摧毁了学校教育对知识的垄断地位,网络提供全球性的、个人的、交互的、廉价的、永远在发展中的知识资源,给每个人能够获得所有信息的工具;并且打破了有关学习的神话,例如,学校是学习最好的地方,只有教学导致学习,以及同一种方式学习等。这不得不引起对学校教育定位的重新思考,最终使教师的作用发生非常必要的变化。另一方面,知识爆炸使信息充斥,产生“数据烟雾”问题,大量信息以极快的速度传递,需要依靠大脑和思维才能处理这些来自各个渠道的数据、观点以及信息交流。但是,正如尼尔·波斯特曼(neilpostman)所说,“对于应该如何选择信息或者如何评价信息,信息技术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智慧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指导”。另外,知识经济的“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fundamentalism),决定了它既可以带来经济利益,但是市场固有的超道德性局限,会引起与其他社会价值观的冲突。这表明,社会生活的信息化,更需要知识社会的教育重在培养批判性思维,以人文精神、人类智慧来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实现超越知识经济。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正如willarddaggett所说,“我们注意的是大学需要什么,而不是现实世界不断变化的需要”。也许正因为如此,拉塞克等认为,教育的内容对于这一使命的成功具有特殊重要性:一方面,它应当提供生活在一个带有科学的深刻印记的世界上所必需的知识和本领,另一方面,它还应当鼓励一些与这种科学相符的态度,以便在科学和道义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恢复平衡。
(二)建构主义认识论与知识社会的学习革命及教育改革
自1980年代末以来,西方教育学界试图从新的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对仍然误导教育的客观主义的认识论作深刻的反思。尽管建构主义的各范式之间本身存在分歧,但是所有的建构主义范式都采用超越主客二元论的方式来看待知识,主张知识是在动态互动中形成的,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建构,它开创了参照人脑的机制构建学习模型,是真正意义上对人的学习研究的开端;由此,学习理论和教育研究领域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一场彻底改变人类学习的理念与方式的革命已经兴起(总序)。这场学习革命与信息革命并行,是将现代有关人脑研究的令人惊异的发现与信息技术的力量相结合,其影响将甚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革命,将触及和引发教育、文化、人性的一系列革命,改变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乃至整个人生(导论)。这场深刻的学习革命,使有关学校教育与教育过程的看法发生重大的转变—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鲜明的服务性质,即新教育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教育过程应该是认知和学习技能发展的源泉,这些认知功能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建构起来。人脑是学习的自然引擎,“基于脑的学习”被认为能够提供有关学习过程的最好决策的基础,因而,围绕脑的自然学习方式重新创设教育实践,可能是最简单和最为关键的教育变革。迄今为止,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尚未被发掘的领域,被冀盼着破解知识获得过程以实现真正的学习革命。国际教育改革专家麦克尔·富兰(michaelfullan)的研究认为,关于学习理念的知识创造,一包括最前沿的脑研究、认知科学等,必须成为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中心。

斯特弗等说,“对于一个建构论的教育者来说,主要的挑战是使学生加人一系列的对话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角色从被加工的客体转化为对话关系的主体。教育主要通过相互间的互换,即通过协调对话参与者的行动而产生”。建构主义在教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在教育思想上强调认知主体的主动性,教育应该把主体性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教育为了改变学生,使学生在主体性学习活动中实现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活动目标,不是直接指向学生,而是要指向学生的活动。建构主义的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维果斯基的观点。根据维果斯基理论的主要继承者之一阿莱克斯·柯祖林(alexkozulin)论述,维果斯基洞察到教育过程对学生认知发展作出根本性的贡献,他认为,在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专门化了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包括了符号工具和合作学习程序,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和工具要有成人中介在其中传递,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动力学习来源;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包括学生、成人以及社会给予的符号工具在内的互动的整体。斯特弗等论述了文本的“对话功能”(dialogicfunction),在教学互动中的重要作用,拓展了维果斯基的观点,他们认为,文本作为有意义的符号集,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明确单义功能,关注如何“充分地传达意义”‘第二种是“对话功能”,则考虑如何“产生新的意义”,第二种功能在于产生内部的多样化,对内化认知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当文本的对话功能在课堂话语中占据统治地位时,学生会把自己的话语和他人的话语作为思维的工具,并非简单地把它们当作可以接收、编码和储藏的信息;当单义的功能占支配地位时,出现相反的情形。对于建构论者来说,教育对话与实际应用环境尽可能地紧密结合;对教育过程的挑战不是在个体的头脑中存储事实、理论以及合理的探索程序,而是产生各种语境,使其中所形成的对话的价值和意义能被最充分地认识;或去创造各种条件,并使该条件下的对话能跟个人、共同体或国家当前的实际追求联系在一起。
  三、知识社会的中国会计教育与学习和会计发展
(一)知识社会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对知识的不同看法,影响着人们对学习、教学的认识以及学校教育的发展。建构主义不再将知识看作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而认为知识是发展的,知识具有建构性,和其他强调知识的社会性、知识的情境性、知识的复杂性、知识的默会性等全新知识观,使强调知识客观性的本质主义及其支配的中国现代教育模式中知识传授式教学和接受性学习遭受到质疑。具体地,以会计学科为例,会计实践发展变化更加复杂,而会计教育滞后于会计实践发展,仍然脱离现实地以明确定义的、简单化和结构良好的方式讲授会计学,这些预先设定的知识仅仅只能用于同初始学习时相似的情境中,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然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推动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的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能够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环境快速变化,特别是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与社会实践中现实问题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这些复杂的结构不良性问题,需要他们能够在新的问题解决情境中重组已有知识。显然,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下的会计课程体系改革,不能满足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斯特弗等强调结构不良睦是普遍存在的。尽管在初级学习阶段,以及结构良好的问题中,按分科课程体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是有效的,但是存在着“简化倾向”,尤其是“分割化倾向”,使现实中相互高度依赖的概念要素被孤立地对待,而忽略了其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这些课程内容通常只有在被纯化的、被限定的教育系统的氛围里,才能被理解和应用。他们认为,这种简单化妨碍了后来获得更高级的学习,或者导致错误的理解,因为即使在那些整体上结构良好性的知识领域,也有结构不良的方面,而且涉及到将知识应用到不受限制的、自然发生的情境或案例中的所有领域,都有着实质性的结构不良特点。因此,在人类社会从工业化社会经由信息社会向着鼓励知识创新、以培养知识创新人才为己任的知识社会转型之时。‘总序’,为克服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教学,可能导致学习者不能独立地将获得的知识迁移到与初始教学条件不同的新情境之中的障碍,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促进认知弹性的发展,适应理解的需要或问题解决情境的需要。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会计教育和会计发展
在21世纪之交,学习革命风起云涌,教育过程为建构终生学习所需的认知功能的看法,为知识社会的教育变革指明了方向。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其教育计划及其实施都需要“教育想象”(educationalimagination),这成为学校教育重新定位和教师作用转变可赖以的重要资源;在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而不是探究有严格的程式、处方或规则可供遵循的普适性教育规律。因而,本文旨在尝试性地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希望为深人地开展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提供有益的思考。基于建构主义的会计教育,不仅旨在培养会计人员的终生学习能力以适应会计的扩展变化,而且最关键的是通过会计教育功能促进会计不断发展,在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笔者就两个问题提出个人敝见来结束本文:
第一,关于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及其发展。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了不同于客观性知识的有效性与社会约定性,认为知识是发展的,知识具有建构性。对会计学科而言,会计发展的因应性特点,决定了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是特定会计环境建构的产物。在建构主义者的视角下,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只是经验性的知识生成,有关课程知识体系的客观性和真理是相对的。会计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由于受到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会计系统是开放的,因此,会计发展研究需要系统地考察诸多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通过各国会计的比较研究,以及研究中国会计在不同的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发展脉络,有利于理解、掌握和揭示会计学科发展的规律,推动会计学科在经济现代化浪潮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地发展。会计教育对会计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使用教育功能,将会计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成果介绍引人会计教学,在会计教育、会计研究、会计实务三者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会计教育既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又能够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会计研究和会计实务的不断发展。
第二,基于建构主义的会计教学与知识传授式的传统教学的关系。
会计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会计知识是不可能以现成的、孤立的方式掌握的。尽管对于结构良好的会计知识获得,按分科课程体系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是有效的,然而对于复杂的结构不良性的高级会计及相关知识获得,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弹性认知发展的思维技能。知识社会的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创造产生弹性认知发展的学习活动的条件;教师的作用也发生重要的转变,教师作为成人中介,运用文本的工具性对话功能,通过有组织的、能够引起学习迁移的合作式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对现实的建构。教师审慎地设计文本,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意义的教学情境,不受限于各学科系统的课程内容,而是根据不同的现实主题建立课程内、不同课程间、跨越不同学科的概念图和命题及其逻辑组成,进行非线性、多维度的穿越,以支持特定的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最终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而且培养一种适应结构不良领域的弹性认识发展的思维技能,以满足未来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情境的需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