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诚信 思想道德建设 价值 体系
论文摘要:诚信是支持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法则。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脱节、诚信评价存在双重标准、诚信实施时利益至上等诚信危机现象。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诚信失约的影响因素,并且提出要在整个社会诚信建设的大框架下,积极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诚信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道德规范,不仅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成功之道,而且是社会正常运转、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思想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人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分析
为了深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增加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于近期对温州地区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51份,有效率为94.5%。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样本,调查对象覆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本次调查基本能反映出广大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诚信期望较高,但是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wWW.133229.CoM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大家都愿意将诚信与为人、品质等联系起来,上升到道德的层面。在我们问及“诚信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时,49.6%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93.9%的学生认为应该在现代社会继续提倡诚信道德。数据表明,广大学生对诚信的期望值是相当高的。但是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未能贯彻落实到生活细节之中,诚信行为受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明显。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仅有26.1%的学生会“在繁华的大街上,交警不在时闯红灯”,但是“在小街口,四周无人时闯红灯”的学生比例则上升到了48.3%。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反映出大学生诚信与否因时因地而转移,诚信认识还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律意识。
2诚信评价存在双重标准。对人与对己的评价标准不同,关系的亲疏远近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据调查,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94.4%的学生十分看重或比较看重对方的诚信意识,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自己却不能做到时时事事讲诚信;在对周围同学和自己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价时,对自己诚信状况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周围同学的满意度;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对他人的失信行为十分反感,但是在自己身边的同学或朋友发生不诚信行为时,有近三成的学生会“考虑到友情或亲情予以原谅”。对人与对己的两套评价体系,反映出大学生缺乏一种统一的诚信道德标准,对诚信也缺乏实质性的认同。
3.利益关系成为决定诚信与否的一种尺度。“如果你要申请减免学费或困难补助,你会如实汇报你的家境吗?”58.2%的学生选择了“如实说”,38.1%的学生选择了“基本照实说,稍微渲染困难程度”,还有3.7%的学生选择的是“大肆渲染困难程度”。在我们所列的日常生活中最不诚信行为的选项中,回答结果显示依次是,“学校里检到钱包把钱花掉,把证件秘密的归还失主”、“论文大量摘抄他人成果,不注明出处”、“收到100元假币时,尽力把它用出去”以及“若无其事收下店主多找的钱”等。大学生对诚信行为的认识还较多的停留在生活习惯方面,并且在非正当利益垂手可得的时候,大家的诚信意识十分薄弱。
4.诚信危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客观存在,并且由于道德自律的柔性机制和社会习惯的影响,失信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制裁。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83.2%的学生认为诚信危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客观存在,仅有16.8%的学生认为不存在。在选择存在诚信危机的学生中,大家认为出现诚信危机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升学、考试、就业的压力和影响”、“个人不注重诚信道德的提高”、教书者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普遍缺失对大学生的冲击”以及“家庭教育中诚信教育的缺乏和落后”。67.4%的学生认为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诚信行为“部分得到了应有的惩罚”4.5%的学生认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还有28.1%的学生认为“没有得到惩罚”。在问及没有得到惩罚的原因时,45.0%的学生认为“因为它是一种道德自觉,难以约束”,29.8%的学生认为原因在于“人们的惩罚意识薄弱,社会习惯如此”,14.9%的学生则认为是“友情、亲情等人际关系间的包庇”,另有8.8%的学生选择的是“因为缺乏法律制度的制约”。
从上述对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中,社会环境和个人自身原因两方面都对当前大学生诚信状况有很大影响。一方面,社会价值取向功利化及教育形式表面化,使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效率优先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评价一切的尺度,因而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比较明显,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与此同时,由于长期缺乏一个完整的德育体系和框架,德育的系统性较差,缺乏有效衔接,德育方法单一,内容枯燥,其收效甚微。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上存在局限性,而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由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局限性,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弱,在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诱导下,容易浮躁不定。
二、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反思
从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现状以及影响大学生诚信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出要树立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意识,改善目前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现状,从根本上讲必须在社会诚信建设这个大框架下,积极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1.加强诚信教育实效性。在现阶段,学校仍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提升道德水平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受到转型时期来自社会各个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及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形成的固有缺陷的制约,学校的教育引导功能不是十分明显,因此要改变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首要的一点便是引导学生端正观念,形成正确的诚信道德观。既要看到当前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是过渡时期和转型阶段的正常现象,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诚信与社会责任感以及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其次要将实践贯穿到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去。让学生通过诚信教育实践,在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关注诚信、了解诚信、思考诚信和实践诚信,将诚信道德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价值追求。再次,教育者在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使大学生从道德伦理、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角度,对诚信问题进行深人的研究和探讨,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增强诚信意识,提高自身的道德自觉和自律。最后,教育者自身要德高为范,坚决杜绝诚信失范。
2.大力传播诚信文化,弘扬诚信价值。社会失信行为的大量涌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诚信文化的失落,而各种反诚信文化却大行其道。
就诚信价值而言,对诚信标准的认同和对诚信文化的传播归根到底是受诚信价值的终极指导。在中国古代先哲那里,诚信的价值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从本体论意义上讲,诚是天所固有之道,也是人所固有之道,具有至高无上的终极价值;从治国之道的意义上讲,诚信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也是政府、官员执政的基础;从处世之道的层面上讲,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建功立业的根本保障。因此,要通过各种文化渠道、媒介,传播诚信文化、弘扬诚信价值,尤其是高校应成为传播诚信文化的主阵地。
3.健全制度和加强法律制约。首先要做到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善。学校应该制定一套完备的规范制度来促成师生诚信意识的养成。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约束处罚机制,让诚信者受奖励,让不诚信者受处罚,付出代价。其次是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家长应该树立言行一致的诚信观,以身作则,发挥楷模作用。再次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评价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完善的信用体系,健全各级中介组织和机构,使信用的双方更多的依靠制度性的信息收集和披露,接受公众的随时监督。坚决避免因为经济上的急功近利,道德上的唯利是图,造成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心淡化和行为方式的失范,使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被物质化、庸俗化和功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