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忠群张洪岩张黎晓
论文关键词:职业决策;线性决策;堆状决策;应对策
论文摘要:基于大学生职业决策所持续的时间对决策中相关因素的影响效应的不同,提出线性决策和堆状决策的职业决策情境概念。并在详细总结和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职业决策情境,提出我国大学生进行职业决策的有效应对策略。
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以来,职业选择与发展作为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领域,在学术界和实践界引起了长期的关注。从管理学的角度讲,这是因为该课题在促进人类健康发展、人与组织协调发展以及组织的各种输出中呈现出重要的相关,而这种相关在“人一组织一社会一环境”这样一个相互交互的系统下,更具有理论和实践研究价值。
在总结和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学术界在职业决策理论领域中存在的争议和疑问,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职业决策所持续的时间对职业选择中的相关因素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基于这种研究假设,本研究又提出了线性决策和堆状决策的职业决策情境概念。
线性决策是指在很短的时间期限内,由于职业信息的缺失和决策对象的不可重复性,最终形成在某一时间段内针对单一目标职业进行决策的情境。wwW.133229.cOm
堆状决策是指在职业决策之前相对较长的时间期限内,形成的同时对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目标职业进行选择的决策情境。
线性决策和堆状决策案例:
a同学系某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家庭所在地是西部某省会城市,父母均是大学教授,家境很好。毕业前,该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得到家庭所在城市一家大型国有上市企业的认可,从事企业技术部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维护和开发,正式工作后待遇很好。而该同学最想去的工作单位是一家专门从事计算机软件研究和开发的it企业,到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机会,经过家人的建议和再三权衡,该同学在签约的最后期限内与该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但是签约后不久,该同学又经过努力通过一家it企业的层层面试和选拔,但是最后该企业明确表示不接受毁约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该同学很无奈地错过了这一宝贵的机会。
b同学系某工科院校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家庭所在地是东部某省的一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比较贫困,所以在寻找工作时,该同学比较看重工资福利、工作稳定性以及将来的深造机会三个职业因素,而且家人的意愿倾向于地理位置离家近的工作单位。毕业前,该同学在就业市场上,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层层竞争筛选,先后有甲、乙、丙三家用人单位(如表1)愿意接收他,临近毕业时,a同学需要尽快做出决定,与其中一家单位进行签约。
2职业决策时间的影响效应
2.1职业决策所持续的时间对职业信息的影响效应
调查表明,由于职业决策所持续的时间的不同,在现实中碰到线性决策和堆状决策的机率有很大差异。如果案例中a同学针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的职业决策不受时间的限制,则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a同学将拥有更多的时间去获取大型国有企业这一目标职业的具体信息,从而为是否与这家用人单位进行签约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二是a同学将通过更多的信息渠道,把这种针对单一目标职业的线性决策转变成针对若干个目标职业的堆状决策过程,从而形成同时对大型国有企业和后来的it企业进行选择的堆状决策情境;也就类似于b同学的职业决策情境。最终,根据个人偏好、择业目标、采用科学的决策策略完成职业决策,也就不可能错过后来这一宝贵的机会。
此外,信息的表征方式会对个人偏好、评价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当信息以相对简单的方式表征时,择业者会比较容易的对其做出评价,并且容易赋予较高的权重;反之,若信息表征的方式比较复杂,则有可能被赋予较低的权重甚至可能被忽略。以肯定的形式表征信息容易获得正面的甚至较高的评价,而以否定的形式表征信息则容易导致负面评价。
2.2职业决策所持续的时间对决策策略的影响效应
不管哪种情境,都需要决策者针对不同的职业决策情境,去制定相对应的,科学的决策策略。但是不同职业决策情境的出现和变换,与职业决策所持续的时间因素有很大的关联,这就决定了职业决策策略的选择也与时间这一因素存在重要的相关性。较短时间内的职业决策会造成择业者职业信息的缺失、从而使择业者倾向于选择认知努力低、相对简单的策略。若决策时间的期限很长或不受时间限制,则择业者可能利用各种方式获取充足的信息、从而发挥高认知努力,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案例中的a同学相对于b同学来说,面临的决策情境所占有的信息资源比较稀缺、单一,这就从很多方面限制了决策策略的选择,而职业信息的多寡又受到决策时间、信息渠道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但是,b同学则由于拥有较长的决策时间,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职业信息,以利于采取比较科学的决策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决策结果的有效性和满意度。
2.3职业决策所持续的时间对个人偏好的影响效应
正如simon所言,理性决策的缺憾在于不可摆脱的人性因素。偏好在受到个体特征、兴趣、价值观及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影响的同时,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择业者的个人偏好形成对职业特征的评价,决定该职业特征的相对重要性。而人们的偏好往往并不稳定和明确,除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到时间,偶然事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时间的决策可能会增加产生负面情绪的可能,对择业者的个人偏好和决策策略的选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当择业者处于同一情境的不同时期或两种不同的情境时,偏好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偏好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案例中的a同学,如果在较长的决策时间内,面对的情境仍然是针对某国有企业这单一目标职业进行选择的线性决策情境,a同学则有产生负面情绪的可能,从而不愿意花费更多的努力去获取更多的职业信息,这时他的个人偏好也会发生变化;同样,b同学所面对的三个目标职业,每个职业的某些职业特征并没有达到他的期望值,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遗憾,如果很长时间内举棋不定的话,在决策时间限制的压力下,该同学很可能产生新的个人偏好或者原来的个人偏好发生转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对择业者的决策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3不同职业决策的效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所采用的工具都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研究的需要进行了修正和筛选。然后,采用配额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了重庆大学l0个学院的200多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220份问卷,在回收所有问卷之后,进行问卷整理工作,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00份。
在200个调查样本中,已成功签约的样本有117个,占总样本量的58.s%。调查中,在对“择业中,你经历过针对单一用人单位进行职业选择的次数”的回答中,选择“一次没有”的有48人;选择“一次或多次”的有152人,占总样本的76%。对“择业中,你经历过同时在2家或多家用人单位中进行职业选择的次数”的回答中,选择“一次没有”的有51人;选择“一次或多次”的有149人,占总样本的74.5%。对不同职业决策情境中决策的初步效果分析如下表所示,见表2。
调查数据显示,有47.5%的样本量既经历过线性决策也经历过堆状决策,成功签约率达到66.32%。在对这一部分成功签约样本的调查中,对“签约前,可同时供你选择签约的单位数量”这一问题的回答,选择“一个”的有1人,占该样本的1.0s%;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有62人,占总样本的98.95%。也就说,在这95个样本中,最后通过线性决策成功签约的只有1人,而通过堆状决策成功签约的有62人。综合考虑这种情况后,对不同职业决策情境中决策的最终效果分析如下表所示,见表3。
分析结果表明,在线性决策和堆状决策两种不同的决策情境下,决策的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堆状决策的效果要明显好于线状决策的效果,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线性决策的难度要远高于堆状决策。正是由于这一事实的存在,择业者在择业过程中都试图把线性决策转化为堆状决策,而这一转化能否成功涉及到众多的因素,如择业者的个人能力、专业、择业目标,信息渠道、就业观念等等,而最重要的就是职业决策所能持续的时间,但是这一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1不同职业决策的应对策略堆状决策的应对策略
4.1.1构建适合我国大学生现状的职业评价指标体系。许多研究,从大学生择业的不同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不同地区大学生择业的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在对价值观区分的标准方面也不尽相同。这都给构建适合我国大学生现状的职业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对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具有代表性、更权威的职业评价指标体系尚存在一定的难度。
众多的研究表明,当今大学生对职业决策影响因素的认知没有显著性变化,只是在重要性的排序上有一些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不同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关。因此,本研究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大学生择业决策指标体系的五个二级指标(职业、保健、发展、心理、家庭)及相应的20个三级指标。
本研究采用利克特量表法,"1”表示不重要、"2”表示不太重要、"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要求每个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在选择职业时是如何考虑各影响因素之重要性的。
从表5可以看到,无论是全体被试还是男女被试,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前5个因素不仅内容一致,而且重要性的排序也完全一致。由此可知,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择业标准是工资水平(c7),发挥个人才能(c12),工作稳定性(c10),福利(c8),专业关联度(c13),而且这些因素都属于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两个二级维度。同时,无论是全体被试还是男女被试,他们认为最不重要的5个因素,在内容上也都一样,只是在排序上略有差异。由此可知,我国大学生在择业时最不看重的五个因素是单位性质(c2),户籍因素(c6),就业环境(c18),父母所在地(c19),家庭社会资源(c20)。
由上述结果可见,如今的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加注重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个人取向明显高于社会取向;同时,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职业决策影响因素的认识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只是在重要性的排序上略有不同。
4.1.2引人可操作性的定量研究方法。本研究引用了saatytl教授创立的层次分析法(ahp),并邀请高校有关专家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评价体系中各层次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两两比较,经过数学运算和一致性检验(限于篇幅,判断矩阵及其计算过程从略),最终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结果如下:
假定,采用的评语集为r=(好,较好,一般,差),对应的效用值分别为(1.0,0.75,0.5,0.25),b同学可以征求5个人的意见来对三个目标职业(甲、乙、丙)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将基准层c中各指标的模糊评价结果(每个评价尺度下同意人数与总人数之比即为该指标的模糊评价结果),构建判断矩阵r,将基准层c中各评价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值组成权重集a,a"r所得结果为目标层模糊评价结果。再将目标层模糊评价结果按评价尺度效用值综合,得到各方案的优先度。优先度最大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单位甲的评价过程如下:
同理,也可以得到单位乙、单位丙两个目标职业的评价结果(限于篇幅,过程从略),三个目标职业的综合评价结果如下:
4.2线性决策的应对策略
4.2.1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环节,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方向,也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求职之前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先要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先要弄清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干什么。可通过自我分析与可靠的职业量表工具的测量,评估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另外,职业锚理论的创立者e.h.施恩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锚所在,他的职业选择也只有定位在自己适合的职业锚上,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并取得与自己才能相称的业绩,从而获得满足感。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寻觅以至科学认定自己的职业锚。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决策时,不仅要对职业从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进行充分的分析,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职业锚结合起来客观地做出职业决策。职业锚(careeranchor),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一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职业锚”被公认为企业和个人进行职业决策时的核心因素。职业锚是个人经过长期寻找所形成的职业工作定位,作为一个人自身的才干、动机与价值观的模式,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个人通过认识职业锚,找到自己长期稳定的职业贡献区,从而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通道,确定职业目标并发展职业角色形象。由此看来,没有真正职业经历的大学生,在择业之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定位,对提高职业决策的效用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2.2遵循“预期一满意”的决策原则。基于行为决策理论“有限理性”的假设,由于受到决策时间、可利用资源、决策者的个人偏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决策者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是“相对理性”的。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决策者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也无法识别决策的详尽规律。此外,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对未来的状况做出判断时,直觉运用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也对决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这些因素的影响都使决策的过程变得更为模糊和不确定,从而导致了决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的追求理性,只是做到有限理性。
因此,决策者在线性决策情境中应当遵循“预期一满意”原则,与决策者的心理预期进行比较,当一个目标职业的各个方面都达到自己的预期时,择业者应当选择这一职业。这种方法能达到相对满意程度最大,而且可以缩小抉择范围,加快决策速度。这就要求择业者根据个人偏好,以及择业环境的不同,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确定出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指标,择业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些职业指标的期望,综合衡量这些职业指标与自己期望值的吻合程度,最终做出相对满意的职业决策。
4.2.3借鉴堆状决策的定量研究方法。在线性决策中,完全引人定量的研究方法来进行决策的难度比较大,但是,对单一目标职业的定量评价结果也会为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决策者完全可以根据科学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评价体系(表4)和职业决策评价体系各层指标权重(表6),然后采用个人评价法或者综合评价法,最终计算出这一目标职业的评价结果,而这个结果将会为决策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信息,帮助决策者从整体上对这一职业进行把握,降低决策的风险性。
同时,决策者可以引人关键指标评价法。择业者可以结合大学生职业决策评价体系(表3),把在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关键指标选出来,如果该目标职业在所有的关键指标上都达到了自己的期望值,则择业者应该选择该职业;如果某一个或者某些关键指标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则择业者就需要果断的做出放弃的决定。
虽然调查表明,这些比较定量的评价方法在现实职业决策中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但这种研究思路和趋向给职业决策加人了许多科学的研究成分,为职业咨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更多定量研究方法的引人,将会使职业决策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简单有效;使择业者在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决策方法,提高自身的择业能力,果断把握职业机会,保证职业决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