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中的学习中,学生接触的知识未必适用于社会实际工作,究其根本即现代大学机制与社会发展相脱节。高校就业指导不但可以改变现阶段大学专业设置“一窝蜂”和盲目就业等现象,也可以发展学校特色专业、进行教学多样化系统培训,缓和千校一面、就业市场畸形的现象。
一、高校就业指导转变观念是关键
创新型人才作为转型后社会改革发展的主力军,对其的重视程度已经提上议程。大力强调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如果我们把教育体制改革的入手点及其核心定位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那么我们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大学教育培养体制才能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呢?
第一,理顺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的前提是符合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教育设置标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规划了教育体制改革新思路新方向。提出“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这个原则应该成为处理新型创新性大学和政府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学校作为政府和企业的科研基地,同时为学生提供更早、更好的就业实习的机会——从而确保大学办学自主权,真正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加强大学内部改革。首先是要制定大学章程,大学内部治理要按照章程来实行治理,从这个意思来讲也可以说是依法治校。在内部治理方面,大学的领导体制实行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又强调了教授治学,营造学术自由的氛围。学术领域充分尊重教授在治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
第三,调整好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要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目标,除了要进行自身改革的同时也要良性地处理好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社会的参与和监督。《规划纲要》提出“可以探索建立董事会或者理事会制度”,这种制度是一种社会参与的形式,同时还强调了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办学,也提出了大学要向社会公开信息,实行年报制度,让社会对大学有知情权。
二、高校就业指导准确定位是重点
让学生了解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忽视容易导致大学生对就业环境理解不透,就业实践操作不灵,产生许多难以应对的问题,如果不正确地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引导,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就业挫折会激发学生悲观情绪的产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心态处理就业中遇到的困难。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就业择业方向进行指导。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广义上的就业指导,针对学生个人的特色,帮助学生正确的自我定位,量体裁衣的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就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增强毕业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选择自己热爱的职业,将很大程度上激发自我的工作欲望和工作热情;如果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不感兴趣,不仅仅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
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材。大学生就业指导还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材,因为求职的过程是学生直接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大学生可以直接了解到自身的优势资源和不足。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
目前为止中国大学已经大力展开了大学生创业教育选修课的规模,将创业经济学、创业管理学、创业环境学、创业法学、创业人才学列入学生创业指导课程中,通过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倡导参与式教学、改革考试方法,引进实践企业合作计划,并且开设“创业管理培训学院”等方式来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国现在大学创业教育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模式: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通过组建职能化、实体化的创业教育教学机构,推进创业教育;以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式创业教育。
在进行创业知识教育和创业管理的同时,必须相辅相成地推进高等教育阶段中的创业实践教育,可以通过高校自己或公司在大学中设立创业基金、高校自己或与公司合作创建创业基地、以创业项目招标为依托,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组建创业团队、开办创业企业,以创业企业运营的实践效果为尺度,评选优秀创业者或优秀创业团队等一系列活动,来促进学生创业理念、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应该在每个环节对学生进行配合性的指导,如创业项目的选择、计划的制订、创业资金筹措、创业团队组建方式,创业企业开办、运营以及创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评价等。
创业教育的提出、探索和实践是大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它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由学术型学校向创业型学校转型的关键。创业教育是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也是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丽平.教育规划纲要:对高校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将减少[N].法制日报,2010-03.
[责任编辑陈丽敏]
收稿日期:2013-09-04
作者简介:吕妍(198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2013年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