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3-12-12 00: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何为感恩教育 
  “感恩”二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恩,惠也。从心因声。”《现代汉语词典》里则解释为“对他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1]。新时期下感恩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二、为何要开展感恩教育 
  1.有利于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2]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感恩思想,如《诗经·卫风》中表达知恩图报情怀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即他人赠我以木瓜、木桃,我要以美好的佩玉相赠。儒家文化的核心即为“恩”,“孝”为报亲人的养育恩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忠”为报君恩,诸葛亮为报刘备的赏识之恩,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来辅佐刘备父子,为刘备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荆轲为报太子的知遇之恩,不惜赌上性命,易水河畔,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义”为报友恩,对朋友要讲究信誉,不背叛、不出卖朋友,不见利忘义,这是对朋友信任之恩的回报。关羽念昔日之恩,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人们不仅不责备他公私不分,以致后患无穷,还认为他义重如山,原因在于他知恩报恩[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开展感恩教育,使在校大学生明确对家庭肩负重任,对学校怀有敬意,对社会给予回报,对他人心怀暖意,让大学生感恩之心常怀、感恩之情常存、感恩之树常青。 
  2.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4]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延续几千年。然而,近年来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 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的现象令人担忧, 暴露出当代大学生道德感缺失、责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错位、价值观扭曲等深层次的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成分的感恩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古代典籍中,不乏感恩的文化元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挖之下其仍有现代教育意义部分,如古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告诉大学生离乡求学被寄予家人的重托与厚望,要懂得感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表明大学生的成才饱含教师的心血与智慧,大学生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告诉大学生无论是大自然还是社会对自己都是有恩的,要懂得报恩。大学校园里形成人人学会知恩、识恩,并用行动报恩、施恩的良性循环,构建大学生美好的精神家园,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3.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公民,是社会的一分子,是家庭的成员。大学生作为一名在校学生,如何扮演好这些角色,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离不开感恩。感恩是一条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纽带,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是人性的高贵灵魂,同时,也是社会公德的良性循环,是社会前进的助推剂,是创新学习的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感恩缺失是一种社会顽疾,它腐蚀良心、伤害爱心、赶走善心,任其蔓延,校园将成为感情的荒漠,学生学习将会失去动力之源,教育将会失去根基。高校开展感恩教育,使大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做事,这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同时也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三、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1.运用“两微一端”宣传感恩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大学生有没有养成良好的感恩意识和行为习惯与接受的感恩知识深浅不无关系,这需要引起高校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有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还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良好的品格。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得知,无论是生理需求还是心理需求要得到满足都不可能离开他人,而恰恰是对给予我们无私关怀、照顾的人,我們却忘了感恩和报恩。友善是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然而现代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形的藩篱,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许寒冬中陌生人的一丝暖意或一双援助之手,都会让空气中充满浓郁的幸福味道。曾经忽视的一个微笑,或许给别人带来的是一线希望。感恩的意义毋庸置疑,然而感恩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教育的引导的。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提高现代教育的效率就不得不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涵盖德育方面的创新教育,这就离不开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网络。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大学生是占很大比重的使用群体,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深受网络影响。近年来,高校“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建设不断完善,为新时期开展对感恩教育的宣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2.开展校园感恩实践活动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倡导教育要“从做中学”,即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真正获取知识,探究其隐藏的规律。大学校园具备相应的条件也很有必要开展多彩的校园活动,提供大学生实践的平台,使其在与人打交道中懂得感恩的重要性,从心底里认同感恩。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在获得帮助后需要道谢,更为关键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恩情,这才是感恩的实质所在。父母的养育之恩不仅需要言谢,作为一名大学生,还需撸起袖子努力学习,掌握过硬本领,这对父母、对家庭而言才是真正的感恩,而不是停留于口头的感谢。教师似蜡烛般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深切教育之情,做学生的不能忘,要懂得感恩。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判断标准不仅是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道德水准。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度来看,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愿意积极主动投入校园活动中的,但仍有部分学生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不必要行为。如大学校园里志愿服务类型的社团并不是很多,在校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这就使感恩、报恩的渠道受限。大学生是精力充沛的群体,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倘若连身边的事情都不愿花时间去做,那未来的理想恐怕只会是空中楼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校园里的志愿活动是践行感恩之心的极佳途径,大学生要在不求任何回报的心态下参与各类志愿活动,化身为爱的播种者与传递者,这才是真正懂得感恩。感恩的行为和表达方式因人而异,但无论如何,勿忘初心,终归是为了表达感谢,这样,大学校园才能形成知恩、识恩、报恩、施恩的良性生态系统。 
  3.完善制度,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2015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学生资助资金首次突破1500亿元,增长近10%。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141.58万人次,资助金额847.97亿元,比上年增加131.11亿元,增幅18.29%。这些年,国家、社会、学校给予在校学生各种形式的资金补助不断增加,目的是满足大学生的基本日常生活所需,让大学生没有沉重的经济负担,顺利完成学业。令人惋惜的是部分学生并未了解获得资助的真正意义,认为资助款是自己应得的,甚至用于挥霍浪费。还有些并未真正贫困的学生想方设法地通过贫困生认证,获取相关资助,这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不诚实行为。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资助的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报恩行动更无从谈起,这与高校尚未健全的制度分不开。单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证这方面来看,就存在不够公开和民主的现象,让并非真正家庭贫困的学生有了可乘之机。因而,要不断完善资助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同时要加强感恩与诚信教育,精准帮扶真正需要援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使其安心投入学习当中。 
  概言之,感恩不是简单的言语表达和短暂行为表现,而是一种植入内心并外化为行为的深层次情感。感恩教育亟待建立起长效机制,若不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将会错失培養德才兼备人才的良好时机。感恩是在获得爱的给予下内心油然而生的喜悦情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施恩报恩即为爱的传递。营造浓郁的大学生感恩氛围,让知恩、识恩、报恩、施恩成为每个人的良好品行。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共同唱响感恩主旋律,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参考文献: 
  [1]门兆红.浅谈高校的感恩教育[J]. 
  教育探索,2011(9):130-131. 
  [2]中共中央 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25/c_1120383155.htm,2017-01-25. 
  [3]项福库,祝国超.感恩教育理论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96-97.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2/27/c_1120538762.htm,2017-02-27.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