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大学生自我认知现状调查及教育引导对策分析
大学生自我认知(self-recognition)是大学生对主观的我及客观的我的认知和评价,是对自我身心特征的认识,是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的三种心理成分之一。包括自身、样貌等外在特点,也包括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能力志向等内在特质,还包括自己在周围人际交往中的形象,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等。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自我认知状况对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了解大学生的社会认知状况(比如对现在自我、理想自我和他观自我)对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自我认知现状调查问卷,以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内容和自我评价教育为主要调查目标,对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展开了全面调查。
一、研究方法
1.研究被试:本次研究选取了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高职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方便抽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实际回收192份,回收率96%,在剔除无效问卷后,统计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6%。在选取被试时区分性别、年级、系(部)等人口学差异以保证被试代表性。
2.研究工具:采用自编大学生自我认知调查问卷,共五个方面十六个题目。包括自我观察三题、自我认识三题、自我监督三题、自我控制三题、自我教育四题。
3.数据处理:使用EXCEL及SPSS进行数据分析及图表制作。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自我观察现状:数据显示,只有23%人很有自信;35%的同学对于有挑战性、竞争力较大的活动是不排斥的,有足够的信心可以将其完成;53%的同学对于这些活动没有过多的感觉,抱着随遇而安的态度;另有一部分部分同学没什么感觉,甚至尽量避免参与这样的活动;12%的同学表示很自卑。
2.大学生自我认知现状:数据显示22%的同学认为自己很全面的了解“自我认知”的内容;42%的同学了解一些有关的信息;33%同学知道但没有尝试全面了解;另3%的同学完全不知道什么是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对自我的一种深层的了解,只有深刻了解到自身存在的特点,才能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在被调查到“你会为了未来生活做出什么改变”时,结果(见表1)如下。说明绝大多数的同学愿意在生活、精神、学习方面有积极改变。同时也发现高职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在社会实践方面的学习中得到成长。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这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
研究还发现,被试认为自我认知最重要的方面是对精神层面、道德素质的自我认知,大家也很愿意进行深层次的自我认知;绝少部分人不能舍弃物质的欲望,并抗拒不了物质的诱惑;然而其中一部分人认为社会的自我认知是最重要的,希望在社会群体中发现自我,寻找自我。
3.大学生自我监督现状:数据显示,在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调查中,同学们的选择偏向于社会经验的积累和个人兴趣的实现,分别占到59%和26%,其次是有创业基础和在校内有影响力。而对于大学期间考取证书,88%的同学还是相对比较理性,会有选择性并且选取对未来工作有益的证书,但是也存在人云亦云的现象。
53%的同学的发展动力是追逐理想或自我价值的体现,可见现在很多同学注重精神层面的富足,大家对自我觉察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而在剩下的47%里,仅有1%的同学是因为从众心理去自我发展,说明“90后”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拥有主见和想法。家人的期望和较高的物质生活也是发展的主要动力,更有部分学生选择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4.大学生自我控制现状:由表4可知,有23%的同学愿意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地扩展自己,丰富自己的学识;33%的同学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其中男生占多数;29%的同学愿意勤工俭学,既可以贴补生活费,还可以积累社会经验,在社会中实践,学以致用;但还有11%的同学不能很好的自我控制,沉迷于游戏。半数以上的人表示只要老师不催促,作业总是不急于完成;23%的同学表示不能合理地支配自己的花费,经常性地出现透支现象,自我控制有待提高。
5.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由表2可知,目前大学生普遍对自我认知的意义有较好的理解,认为提高自我认知在完善自我、合理定位,使自己更适应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但大学生对“自我认知”的方法和途径了解不够。同时,52%和35%的人表示愿意通过心理专题讲座和班级主题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自我认识水平。
三、讨论
1.大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学生和其他高校大学生一样,其大学时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与过渡时期,面临着建立自我认同的核心发展任务。在这一时期其特点是个体自我意识和社会自我意识开始明显发生冲突,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出现一些矛盾;面临即将步入社会的焦虑、期盼等心理倾向明显增加,理想自我逐步向具体计划发展,自我意识由“高昂”向“现实”转化。
2.大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积极面:(1)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变得更加全面,更加整合。通过对外部世界的主动探索和对自身内心的深化思考,自我认知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多数学生在调查中表示拥有信心,部分学生愿意去参加有竞争性的活动,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外表、性格、兴趣等有较清晰的认识。(2)他们能够整合不同的自我,学会反省和理解自我认知的各个方面,有时还能积极的去调整自我认知,适应外部世界,形成有个体特性的自我认知框架。学生们希望参与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自己,并认为精神及物质上的自我认知远比物质上更重要。(3)自我反思能力增强,自我的形象更加完整、深刻,自我体验丰富,自我实现目标明确。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学生偏向于通过社会经验的积累和兴趣实现来展现自我价值,而一半以上的同学发展的动力是追求自我实现。(4)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并努力从行动上约束自己。更多的同学在课余时间会选择参加体育锻炼、勤工俭学、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自己。(5)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自我认知教育在完善自我、更好的自我定位、更好的择业等方面对自己有重要意义,并期望通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班级团体活动等方式来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3.大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消极面:这一时期学生在自我认知消极方面存在着概念模糊、评价偏高或偏低等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容易发生自我认知失调,进而产生自我认知偏差。同时,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与普通的本科院校相比,在学习能力上,难免存在着学习主动性差、知识掌握能力薄弱等弱点,而当前社会上存在对追求高学历的不恰当引导,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呈现出新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基于自卑心理的过低自我认知。在这种自我认知水平下,学生容易丧失自信心、进取心,从而引发孤独心理、逆反心理、焦虑心理等,使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心理负担,增强紧张感,从而限制自己智慧和能力的正常发挥。(2)基于自我为是心理的过高自我认知。有些学生把荣誉或引起人们的羡慕、赞赏作为一种生活目标追求,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但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认或在潜意识中不接受这种认知,始终在主观上建立起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这种过高的自我认知使得他们自身总是处于较强的自我约束和情感波动间的矛盾中,一旦目标、愿望不能达到,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造成精神过度紧张,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四、学生自我认知教育引导对策
在加强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引导中,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善和优化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指导大学生认清自己的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情绪以及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为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心理基础和动力,从而增强自我认知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自我,就是要全面了解自我,把握自己与群体的关系以及自己在社会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对自我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比如可以让他们在与他人比较中认识和评价自我。给他们介绍一些优秀的人物作为榜样,帮他们找出自己努力的方向,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等。这样可以使他们的理想我与现实我逐渐协调起来,避免产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同时要以客观现实为依据,学会用发展的眼光估价自己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2.帮助学生制定职业前景规划:职业前景规划是学生在自我评估、正确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职业目标、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自我管理、自我定位的有效机制。大学生择业目标的确定,必须要了解自己喜欢干什么。要通过自我认知的过程,弄清自己的态度、兴趣以及就业的理想和个人成功的标准思想和行为的动机和理由。同时,还必须了解自己能干什么。通过自我认知的过程,弄清自己的知识、能力、个性和特长等思想和行为的环境因素和自然基础。知识确定自己的专业背景,能力决定自己的职业素质,个性则关系到自己的发展前景,特长影响自己的成功大小。学校做好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但它不是一种短期性行为,应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中,并把它作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培养个人意志: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是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善于促使自己去执行已经做出的决定,并能战胜一切障碍与困难;二是善于在意志行动时,抑制消极情绪和冲动行为。对于学生而言,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如早起、生活有序、学习一丝不苟、做事脚踏实地等;其次,要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纪律,做事要善始善终,不给自己找借口,该做的事勇于承担;最后,还要接受一定的挫折教育,增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从而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要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照顾自己、独立处理问题、提高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学校要通过军训教育、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老师教育、老生帮带等方法,创造一种生活氛围,让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在集体中,在实践中逐步培养个人意志。
4.加强个体自我认知深度,建立自我认知自评体系:自我认知是个人的事情,需要每一位同学自主了解。学生要定期对自己的表现包括生活和学习分别自评。总结自己表现好的方面与欠妥之处,还可让他人对自己提出建议,并汲取其中精华,制定好自己的近期目标和长期、远目标。尽自己所能去达成,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大胆尝试新鲜事物,树立信心,全面发展自己。经过实践后,再对目标中仍欠妥的地方进行改正,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积累经验。
本文希冀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树立并贯彻以大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系统地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和能力,激发大学生自我认知教育的动力,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帮助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作者:王晶等
第2篇:微信的使用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架构
1大学生自我认同现状与微信使用的情况综述
微信的推出正值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兴起,其时机恰到好处;加之微信本身所具备的优势与推广力度,大学生本身对微信的接受程度与认可程度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产品本身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同时,过多的微信使用,对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无疑是产生了惰性影响,虽然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的使用获得一定的知识,但是由于微信其本身构架的商业性与模糊性的存在,使得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形成难以摆脱微信的消极影响。
以韩晓宁、王军和张晗在《内容依赖:作为媒体的微信使用与满足研究》为例,论文中提出:“微信的使用者对于微信的内容有一定的依赖性,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寻找,甚至是自己选择订阅号和公众号定阅;通过微信的使用来提升自己微信使用的满足。”
诚然,这些研究在研究成果里或多或少的提到了微信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微信的使用对于大学生的满足,但是,其研究未能提到微信的使用对于大学生自我认知架构的影响。研究成果多停留在表面的现象研究与理论性的总结,但是对于微信如何在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深层次上产生影响,以及大学生在接受微信时其内心的心理活动未能提出有效的见解,而这正是本论文的研究方向与着力点。
2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研究设计与路线
本论文采用的是内容分析法,即通过样本容量分析,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最基础的数据信息收集。问卷的大规模大范围发放旨在避免集中的发放带来的地域性特征而使得数据体现失真,进而使得论文的研究结果不具备普遍性与共同性。
3大学生微信功能使用的偏好的自我认同与使用习惯
3.1微信功能使用的时间分布特点
在微信以语音对讲和公众号为主的众多特色功能中,样本群体每天平均利用其聊天的平均时长为62.9分钟,并且时间跨度比较大,而且不同样本个体之间在使用功能时间方面存在较大不同。另外,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教室、自习室等学习环境下使用时间位居前列,分别为32.4与26.7分钟,这与大学生的活动作息安排是相一致的。
另外,抛开寝室与教室这两个时间与地点相对比较固定的场所,调研的样本群体在其他地点累计的时间为43.8分钟,占日平均使用时长的51.6%需要说明的是,样本群体在某些场所,比如说食堂、公交等场所的使用时长均在5分钟以上。显然的,微信的大学生用户群体中,对微信的使用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依赖,这与移动设备的便携性是息息相关的。
3.2大学生群体对微信具体功能的使用习惯与认同
依据所调研的数据反映,58.9%的大学生关注了3个以上公众号;24.3%的关注了10个以上。
4大学生微信的使用动机及使用满足中的自我认同
在使用动机方面,大学生使用微信公账号的最大原因就是文章阅读,日均为5.7分钟,紧随其后的便是对社交聊天以及红包发放的行为习惯。对应到其使用与满足方面,信息获取是日均使用时间中占比例最大的项目之一为4.2;各项功能的平均值为2.2。
5总结与展望:移动互联时代下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构架方法
当代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社会下信息泛滥对个人心理成长环境的影响,努力的厘清社交与依赖成瘾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社交,亦或是从众的心理而盲目地改变自我认同的固有构架。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需要说明的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认同一定是来源于充分的人文环境滋养的。
毫无疑问,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知形成的关键时刻,在与微信这类社交平台的使用与互动过程中,一定要增强道德认知与伦理认知对自我感觉与认同的作用与反作用。
作者:辛积磊等
第3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我认知困境及对策探究
早在互联网产生之前自我认知的研究就有了一定的学术积累,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现实社会中自我认知的过程、自我认知的方式以及自我认知与情绪的关系探讨等方面。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虚拟生存方式[1],而且引发了各种伦理道德问题。在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探讨了网络交往、网络传播、网络成瘾等内容,有关网络中自我认知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网络“自我”特点为切入点,拟探讨大学生网络环境下自我认知的困境,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自我认知的概念
最早提出自我认知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先驱詹姆斯(James)。他认为自我可以分为“主我”和“宾我”两部分。主我是指人们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一切心理过程,如知觉、记忆、思维等,在自我认知中主要用于积极知觉和思考。宾我是指人们如何感觉和思考他们自己的过程,如“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这些思考和认知形成了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同样也形成了自我概念或自我意识[2]。
1902年,库利提出了镜像自我的概念。他认为镜像自我是指当我们与他人交谈时反射给我们的自我的视像[3],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都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在现实生活中,人要了解自己的容貌需要一面镜子,同样,人要了解自己、形成对自己的看法也需要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就是他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映。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人格中最隐秘、最原始的部分,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自我是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它是人格的结构管理和执行部分,主宰“我”的行为。此外,自我在本我、超我以及环境之间起着调节和桥梁作用。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人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后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它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也开始对自我认知进行研究。张春兴教授认为:“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各个方面的认知,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欲望等方面[4];黄希庭教授认为:“自我认知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有结构的、有评价性并且可以将他人的评价区分开来。”[5]
综上,根据国内外学者对自我认知的研究,本文认为自我认知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在社会生活中个体通过对自己的观察形成的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
二、网络环境下“自我”的特点
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知是个体进行多种认知行动的综合结果,通过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价值评价形成的自我意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虚拟”生活由此产生[6]。在这种虚拟环境下,也就产生了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的某些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不真实性
“自我”的不真实性主要表现在网络身份的匿名性方面。网络环境中的交流不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而是一种纯文本的间接交流方式。在这种交流中,人们无法识别对方的表情、性别、年龄以及性格,交流双方可以随意创造出自我认可的完美形象。虽然这些能够很好地促进交流,但同样会影响真实自我的展现,因为人们很容易或有意或无意将部分真实身份隐瞒。由于人们不清楚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交流者,戒备之心也油然而生。因此,在这种网络环境中很难展现真实的“自我”。
(二)角色的多样性
网络环境具备的虚拟性、自由性以及去抑制性等特点,使得个体在其中可以摆脱现实的束缚,自由扮演各种角色。这些角色可以是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网络环境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差别,其中之一就是网络环境的不确定性。现实生活中,我们在某一场景中拥有固定角色,而在网络环境中,交往的客体、讨论的话题、交往的环境以及交流的主体随时都会发生变化,个体扮演的角色也就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角色的多样性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双重的,一方面,对于个体而言可以自由地扮演想要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发现自我、丰富自我;另一方面,这种多样性的角色也会使个体脱离现实,导致虚拟角色与现实角色相分离。
(三)隐蔽性
在网络环境下,个体之间的交往都是在匿名状态下进行的。双方除了在网络上交流外,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没有任何的交集。网络环境中的个体可以随时随地中断交往,也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和观点,而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正是这种“自我”的隐蔽性,使得大家身份弱化,可以不顾忌传统道德伦理的束缚,其结果必然引发一些社会道德问题[7]。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客观评价自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自我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形成的。因此,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正确认知自我的重要标准[8]。信息网络突破了组织、国家的界限使得交流更加便捷,可接收的信息也空前增多。正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信息的良莠不齐以及思想文化的错乱交织,大学生群体容易出现极端的自我评价。他们很难在网络中找到客观自我评价的平衡点。因此,大学生自身必须能够正确地认知自己,才可以保证在网络环境中客观评价自己。
二是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正确地认知自己是在健康的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网络交往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网络交往超越了时空界限,扩展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范围,使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向着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这种非现实性与匿名性的网络交往,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内涵。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可以“匿名进入”,网民之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就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相貌、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身份、背景等传统因素的制约。部分网民在网上交往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网民往往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这样的交往过程极易出现心理危机,甚至产生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因此,大学生必须正确地认知自我,才能培养健全人格。
三是有利于自我意志的提升。自我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及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正确的自我认知同样包括了认识个人角色、确立个人目标以及合理规划人生发展目标等方面。因此,只有对自我正确认知,才能提高自我意志,从根本上堵住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网络成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一些大学生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理想、确立自己的目标,从而沉溺于网络来寻找慰籍。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中,要想准确甄别信息的真假和抵制各种诱惑,就必须确立独立自信的自我,根本解决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展示自我和封闭自我的冲突,摆脱自我形成过程中的外部依赖。
四是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全面理解。人的自我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体现、支持与认可。人的自我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出来,但在虚拟的网络社会却常常被缩小或放大,致使人们很难在现实和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找到自我评价的平衡点。因此,当大学生对网络的需求无限扩展时,他们必须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认知,才能够全面理解自我价值。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困境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困境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关注。
(一)自我一致性的弱化
伯恩斯在《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他认为自我概念有保持自我内在一致性的功能。在现实世界中的自我是一个完整和统一的自我。我们能在具体的场景中迅速而准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并展现出真正的自己。由于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可塑性、多中心性,大学生在虚拟的信息网络中可以同时在不同的页面和窗口间进行转换,根据爱好和兴趣来定义自己的角色,在同一时间的不同世界扮演多重角色,并且随意地定义自己、肢解自己,从而形成网络中的多个“虚拟自我”。因为不断地在现实和虚拟之间穿梭,徘徊在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所以很难在现实自我与虚拟自我之间进行良好转化,导致“真实自我”与多个“虚拟自我”产生冲突[9],自我内在一致性被打破,致使现实社会中的个体不能认识真正的自我,不知道或不清楚我是谁,不知道哪个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这种自我一致性的消解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体行为。
(二)公共性自我意识的减弱
早期理论学家杜瓦尔指出,自我的社会方面包括公共性自我意识和个体性自我意识。有相关数据表明,采用计算机交流时公共性自我意识会减弱。与此同时,针对计算机中介的网络交流,萨拉·基斯勒也提出了线索过滤取向。他认为:“所有的交流媒介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面对面时可利用的社会背景线索。如电话通过消除有关交流者的视觉信息减少了动态和静态的线索。那么计算机中介交流中由于通过文本的快速交流,社会反馈的缺乏以及社会互动的规范的缺乏,人们的注意力从其他方面转向文本本身,因此社会准则将不再那么重要。”[10]网络互动同样有这种效果。由于网络环境下不再受到现实规范的制约,公共性自我意识——对自我社会方面的关注——减弱。个体可以对某一个不满事件进行各种言语的攻击,随意终止自己的承诺也无需承担责任。虚拟网络中道德他律性的减弱,将导致网络犯罪等恶劣后果的出现,网络中公共自我意识的减弱还会影响到现实社会中的自我。长此以往,个体会对现实社会中的某些规则、承诺视而不见或者心存侥幸,认为现实可以和网络世界一样无须承担任何责任。
(三)自我价值判定的非理性化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从自我意识出现的那一天起,个体就开始用一定的价值观来进行自我评判。当自我价值得到确立时,人的主观上就会出现一种更加自信、更加稳定的感受。同样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也会产生一种基于网络的自我价值的判定。网络中的自我是按照理想的自我进行塑造的,每个进入网络的大学生都可以虚拟自己的姓名、性别、家庭、职业状况等。在信息的接收方面可以排除掉自己认为不利的方面,直接接收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网络中自我价值的评定相对较高,可以得到理想的自我,一旦回到实际生活中,现实自我和网络自我的巨大落差会使大学生对现实不满,很容易出现情绪失落、沮丧等现象;还有一些大学生在面对现实的残酷时常常找不到自己的目标,易产生恐惧、焦虑和绝望心理,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这些都是自我价值判定的非理性化的表现方式。
(四)个人功利主义行为膨胀
在网络中个人的功利主义意识被极大地激化和刺激着。首先,商业化运作的网站通过网络传播激起每一个大学生对物化社会的欲望。他们利用低俗化、花边化、流行化的内容和信息使人们陷入一种非自主的欲望和消费之中。正如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所描述的那样:“物质体系对人的包围已经形成,商品符号的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11]其次,在后现代的网络文化中,各种商家和商业运作的模式不断激发人们的发财梦、明星梦,并把现实社会中的物质和财富扩大化。例如网络掀起的“高富帅”、“白富美”以及“芙蓉姐姐”等事件无疑不在刺激着大学生。网络中这些低俗、平庸的炒作信息和内容过度宣扬一种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使得大学生对自我追求的定位出现明显偏差。
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解决自我认知困境的对策
(一)实现健康的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统一
首先,应将网络虚拟自我纳入到大学生网络教育的体系中来。以往的网络教育主要集中在网络犯罪、网络违法和网络行为规范等方面,而对网络中虚拟自我的认识不够重视。思想工作者应深入研究大学生的上网情况,帮助他们在思想上区分现实与虚拟,使他们认识到现实并不可怕,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只是生活中的另一种体验,只有走出网络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其次,扶植健康的虚拟自我。在网络中大学生会表现出利他行为而且不要求回报。如在网络中共资源、技术指导以及发动社会救助等行为,这样的行为应得到肯定和鼓励。最后,还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只有对虚拟自我有正确的认识并且树立了良好的道德观念,人格才不会扭曲,才能健康地发展自我。
(二)促进公共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首先,公共性自我意识的沉睡是由于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在网络中是处于隐匿状态的,且不受任何规范的制约。因此,要普及网络行为规范,让大学生知道哪些行为、语言、话题会在网络上受到制约并且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对于一些极其恶劣的行为,如网络黑客、网络犯罪等要完善相应的行为规范和法律制度。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大学生的上网情况,及时捕捉到苗头性的、倾向性严重的问题和矛盾,使其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于情节严重的要坚持用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三)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评价体系
首先,学校应积极组织与社会联系紧密,并且能够激发大学生兴趣和适应其生理心理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其次,学校老师不要随意贬低学生的自我观念,因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是学生认识自己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些老师在处理问题时总是过分贬低学生的自我观念,殊不知这样很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长期积累之后,学生易形成消极的自我观念,当受到网络的巨大诱惑时,则不能形成健康的虚拟自我。
(四)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具有的能力,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使得其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能力。当个体具备这样的能力时,无需他人的监督就可以理智抵制各种诱惑。为此,首先大学应开设媒介素质课程,培养大学生对各类媒体信息的接受和鉴别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要主动树立理性判断力,学会甄别各种信息,用批判思维去审视各种网页和观点,从而形成必要的怀疑和批判意识。其次,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注重集体的利益,深刻认识并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树立责任意识和理想意识”[12],让大学生逐渐学会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行为控制能力。
(五)学会调节自我情绪
情绪与认知过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情绪是影响大学生认知过程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拥有积极情绪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调节网络中的自我,而拥有消极情绪的大学生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自我认知。对于情绪的调节更多的是运用格鲁斯的情绪调节模式和情绪调节策略[13]。因此,大学生应学会在网络中对刺激性的图片、场景、故事等采用积极的情绪,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在网络中对于那些不符合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事物和事件,都能够更好的进行自我调节,清楚认识到虚拟和现实的差距。
六、结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他们成长于网络,网络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另一个空间。在网络中,人们虽然可以自由创造自己的身份、角色,毫无保留发表言论,这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为人类的自我认知和自主性的发挥提供了另一个空间,但我们不要忽视其中的一些问题。在现实和虚拟空间中穿梭的当代大学生同样也会遇到自我认知的困境,它会影响到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想树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就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做到游刃有余,最终养成健康人格。
作者:曲艺等
第4篇:浅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教育不言而喻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都是有思想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充分的了解自己,明白内心自己深处的想法,关键到是否培育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兵家《孙子·谋攻篇》中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是在军事纠纷中,既了解别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占一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战都很危险。足以说明我们不光需要了解他人更要充分的了解自己,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成长最大化。
1什么是“自我认知”
所谓自我认知,就是通过“反省”来了解自我心理感情变化的手段,从中得出自己心理变化的规律,打开心理的黑箱。人的大脑系统对我们所经历的食物有一个记录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反省”来筛选,抓住我们转眼即逝的心理现象,当我们把短时间的记忆有意识的扩大化,那就是自我认知的成果。探索自己就是真正的去掉社会的躯壳,发现内心深处的自己;认识自己是指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能动特征的判断与评估。每个人都是个体的我,只有实现自我认知才知道我们内心深处到底需要什么。所以自我认知是尤为重要的。
2大学生应该学会并注重自我认知及原因
随着大学生教育课程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嫌弃古板的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西方文化的浪漫主义和自由主义中,逐渐的玩物丧志、迷失自我,随着对自我认识的虚幻高度提高,也就没有了自我认知。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在这时候如果有人只是一味的去抱怨环境而不通过自己改变现状,那么他注定只是一个小写的我。如果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放在平凡的环境中,不过分追逐得与失,以自我认知改变为关键,不断的反省自己、改变自己,那么成功注定等着他。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应该具有青年人有思维、满怀激情、思维锐利的特点,并且有一定的环境优势。能够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完善自我、符合社会需求并且谋求更好的发展自我。
3自我认知的发展过程
自我认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大脑的记忆力开始起,直到记忆力的消失,一个不断发展的漫长过程。就像是一个小孩,把他由熟悉的环境投入到陌生的环境,那样他就会不断的探索、观察去适应新的环境,因为一个人意识的形成来是源于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经由记忆和思想的反应。因此,在形成记忆之前的个体是不会有自我意识的。自我认知是人类思想的基础,从小时候的天真浪漫到成年后的成熟知性,无一不是思想自我认知的改变,慢慢的适应社会,改变自我认知,由此可见,自我认知也深受社会的影响。社会是个百变的环境,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情况,面对诱发事件,大学生自我的认知会对自身状态和周围人群以及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进行判断和评价,而这个判断大多取决于惯性分析,得出的这个结论会导致自身的情绪反应,因此应当先自我认知分析,取得最好的解决方案。
4自我认知的利与弊
大学相当于一个微型社会,大学生在微型社会不定环境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有时由于外界不可避免因数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甚至出现自我认知偏差,以至于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4.1自负
自负是过高估计自己的一种自我认知。虽然在学生的发展中我们一直给予是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但是并不是希望把他人认可提高为高度的自我认知,导致自自负的情形。自负者往往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极度炫耀自己,对自身的微小的长处无限夸大,对他人的过失容易指责和怪罪,眼里面只有自己,可以把自己的缺点优点化,可是就是容不得别人的错误,就是“爱自己”。例如:2013年某同学在重庆市某实验中学跳楼自杀,其因在于该生初中的时候是班级的佼佼者,只有同学提不出的问题没有他答不出来的,同学都围着他转,高中以后,班级都是成绩分班,班级里的都是优秀人才,心理落差很大,再也不是老师眼里最优等生,导致整天抑郁寡欢,最终选择自杀的方式。
4.2自信
自信是自我认知能力达到饱和状态而表现出来最好的反应。只有具有自我认知的人才具有自信,而自信对我们的发展及其重要,特别是对于高考,有时候甚至决定成与败。个体的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完全相同的特征和长处,而能突破自我扬长补短的人是自信的表现,具有自我认知的人能够面对自己的不足能不卑不亢的改变,不责备、不放弃,做好自己的事,对于他人的意见“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不断提高自己水平,达到更高的高度。只有完全了解自己的人才足以有自信的接受外界环境带来的一切不定因素变化。
4.3虚荣
虚荣是指心里强烈追求某种虚假荣誉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心。这种人把荣誉或引起人们的羡慕、赞赏,作为一种生活目标追求,因而常常不择手段地去猎取荣誉。这种人很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样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当他人给出反对意见的时候,心里就会觉得对方肯定是嫉妒自己,其实表现为自己强烈的虚荣心。不光嫉妒任何比自己强的人,还把别人取的荣誉视为对自己的竞争“目标”。其实具有虚荣心的人就是没有目标的表现,不知道追求什么,让自己的理想空洞化。因此这种人总是使自身处于较强的自束和更强的情感波动之间的矛盾之中,一旦目标、愿望不能达到,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造成精神过度紧张。其实虚荣心是在小时候就形成的,期末邻居家的小孩考试得分比我高,那么大多数小孩采取的措施都是改分数骗家长,甚至撕掉卷子,不敢坦言。没有自我认知能力,不知道从客观的角度改变分数,这就是被虚荣蒙蔽了双眼。
4.4自卑
自卑是多数由于自己的主观思想曲解他人意思,把自己的缺点无限放大,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体验。自卑的具体来源大致为自尊心强,过分敏感,表面逆来顺受,其实具有爆破能力,这些都是没有自我认知造成的。大学的同学均来源于五湖四海,从小有不同的家庭环境,接受不同的教育,有不同的特长处。但是自卑的人就是只看见自己于他们相比之下不足的地方,自卑自己的出生,自卑自己的缺点,形成这种软弱无力的心理,对社会产生恐惧感,不敢靠近陌生人。当然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不光是自我原因也离不开外界的眼光,所以,自卑还与自负和虚伪有至关重要的联系。
4.5从众
从众是自卑心理的最根本表现。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由于没有自我认知能力,不由之主的跟随大多数人,缺乏主观判断性,失去“是非”观念的一种社会现象,通俗易懂一点就是“随大流”。虽然讲究的事少数服从多数的原理,但是其弊端在于使人缺乏思考分析能力,达成“消极盲目从众”,会让我们迷失自己,忘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味的跟随大众,没有自我主见,具有选择困难症。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不是他人适合的自己就一定适合,只有通过自我认知找到自己最适合的才对。最近腾讯微博上盛传一个笑话:现在的人结婚就像当年考试一样,看着陆陆续续有人做完了,就开始心慌从众,自己也就草草交卷了。
所谓实践出真知,在看到某种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可以先试着分析那种生活方式背后的东西,自己应用一切能够应用且符合法律法规及道德约束的资源是否能够达到,如果不能就放弃,毕竟方向不对,终究是无用之功。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对于一个人、一个时代都是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
作者:何源源
第5篇:论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或叫自我,是个人对自我存在,自我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的认知.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
二、认知的现状
人类有史以来对自我认识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开始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法国笛卡尔首先提出了“自我意识”的概念。但真正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研究自我意识的是詹姆斯,1980年他的伟大著作《心理学原理》中提出的“自我意识”,一直是心理学领域里的热点和重点,其中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科恩说:“青年初期最有价值心理成果就是发现自己的内部世界,这对青年人来说,这种发现与哥白尼当时的革命同样重要。”而当代青年的主力军是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大学时期的心智成长应特别关注,它将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发展,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兴旺。
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成为一名大学生,不但要适应身份的转变,更要适应的是和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学习环境。并且要开始他们的独立生活,自主学习,处理好人际关系,并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理想等问题。面对新的人生主题出现,由于学生原有的社会经验不足,认识不够客观,个性不够稳定等因素,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和他们的自我认知是息息相关的。从我当前学生的情况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一部分学生,可以说是很小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在上大学开始就清晰明了的知道了自己以后要走的方向,要奋斗的目标,要如何实践。这一部分学生呢,通常在大学里会表现的非常积极向上,参加各项活动,成绩相对比较优异,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规划,并坚持不懈的奋斗努力。对于这部分同学他们的自主选择能力强,独立生活能力非常强,并且有很高的思想觉悟,个性开朗积极,待人友好,特具亲和力。对任何事物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正确的决定,这部分同学基本上都是成绩名列前茅,或担任班级干部及学院干部等学生。
2.一部分学生机械式的跟进高中模式,并没有开启一个大学模式,只知道应该学,应该参加活动,应该按时上课,不挂科,并没有明白为什么要做,做的目的是什么?这部分学生呢,多多源于父母的一些安排或是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如此坚持,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机械意识,他们当中也有成绩优异的同学,但肯定不会是全面发展的很好的学生,并且这部分同学的目光都是比较短浅的。
3.一部分学生真心以为上大学就是吃喝玩乐,完全不考虑以后,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学生,有义务认真学习。这类学生呢,通常自律性差,行为习惯不好,成绩不好,面临留级,读不走的风险,对任何事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并发现这类学生比重占据的越来越多。
三、现状形成的原因
从现状我们可以客观的看待自我认知。在哲学原理里,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意识能够正确的反应客观事物,也可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个人认知和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使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个人认知和思想意识则会把人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面对大学生现在的实际状况,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直接体现出在平时学习,生活,为人处事,个性修养,恋爱观等问题上.
四、认知的重要性
所谓意识决定你的行为,行为决定你未来的路。在我认为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形成自我认知的黄金时期,所以大学期间能否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并不断改进自己,发展自己,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作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开始摸索着建立并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大学生的认知重要性我认为:
1.认知自我是为了更好的面对现实,现实社会是一个绚丽多彩,错综复杂的综合体,结合自己的特点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如果我们逃避现实,以为编织在自己美梦中,我们就会陷入到自寻烦恼的心理漩涡中.
2.认知自我标志着人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认识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认知自我是自主,自立,自觉,自由的存在,标着大学生活学习中的正确方向.
3.认知自我是奋发图强,立志成才的动力,青年人应该在不断的为自己的未来之路,做好准备.
在意识到认知的重要性的同时应该知道,由于各种主观以及客观的因素,使得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的障碍,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应该学会正确对待,从各种障碍中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确立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学生有了一个适合自己人生道路上正确的认知判断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我们来说,能让更多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期间重视自身的认知能力提升,将是我们培养大学生体格健全的首要工作的任务。作为高校老师,作为引路人,肩负重任,我们必须要做出努力.
作者:谢欢
第6篇:大学生自我认知调研及其研究
1调研方法
1.1调研对象
调研涉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部分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多份,有效回收问卷1094份,回收率高达90%。问卷中设置性别选项,对男女情况进行对比。其中男生645人,占有效人数58.6%,女生455人,占41.4%。
1.2调研方式
主要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调研。初期在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开展调研活动,听取被调研人员对问卷的建议及大学生希望了解到的情况,对初期的问卷进行修改,形成了《大学生对自我认知与就业前景展望》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最希望在理想企业中得到的锻炼、对于大学生所持的各种证书的看法、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素质、你认为当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等问题。调研通过以下途径开展:(1)进入学校的图书馆,对埋头苦读、坚持奋斗在书海中的大学生开展调研;(2)进入学生的宿舍,对安逸舒适、沉静在网络世界的堕落大学生开展调研;(3)路上随机采访,对享受生活,自由自在的大学生开展调研。调研覆盖面积大,调查人员具有随机性,得出的数据更为真实。
2调研结果
2.1大学生自我认知整体状况
经过调研走访,后期统计结果,得出下列结论:
自身素质的完善方面:63.6%的学生认为学习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而36.4%的大学生更加肯定交际能力的价值。对于目前大学生所持证书的看法,在各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所反映上来的观点大同小异,即证书并不能与能力直接挂钩,72.7%的大学生在个人条件上面并没有给自己设定证书方面的硬件要求,27.3%的大学生对自身做了核心证书的要求。
针对目前就业形势:66.7%大学生将导致“就业难”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大学生对于实际技能和经验的缺乏,8.3%的大学生认为当今社会的职场上出现了人才与需求供求不匹配的现象,只有25%的大学生将目前社会的火热话题——大学生就业期望与自身认知当做了就业形势严峻的主因。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将个人发展空间作为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91.7%的大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持乐观态度的,针对“就业难”的社会形势,大学生在个人能力的发展规划方面也普遍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及侧重。从问卷可初步得到,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大学生工作交际能力的比例平分秋色,均占到46.8%,而有6.4%的大学生比较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工作交际能力及专业知识能力都很重要。在求职态度方面,大学生认为专业和工作性质可以有一定的关联性,不一定对口。
大学生对企业的见解与期待方面: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将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待遇期望定在3000-4000元这个范围内,就业期望值比较高;仅16.7%的大学生接受2000-3000元的薪资范围,8.3%的大学生期望在4000元以上。精神文明层面,58.4%的大学生力求在企业中实现自我价值,25%的大学生表态说,希望能够掌握一丁点专业技术,希望获得从业经验和做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各占8.3%。
表1:男女对比
2.2男女大学生之间的对比
调查问卷中特意设置性别的选项,本文对男、女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状况进行对比(表1)。不难看出,男生和女生在自身条件、就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个人素质方面,男大学生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女大学生则侧重于交际能力的锻炼。针对就业问题,男、女大学生也分别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及工作交际能力的提高。所幸大学生们的态度多是乐观向上的,针对缺乏实际技能经验这一点也在着重进行着培养和提高。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说明大学生对于自我认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可能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及生活环境的不同出现分歧。
2.2.1大学生对自我认知不明确
通过数据结果发现,对于部分题目,统计的数据分布比较松散;对于多选题,大部分同学无从下手,有部分大学生甚至选择了全部选项,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我认知和未来就业方向意识模糊,没有明确的打算与详细的规划。建议在校大学生适时地建立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以供向既定方向不断发展。
2.2.2企业对应聘者包括大学生要求明确
通过与企业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发现,许多零件精加工之类的技术活,用人单位会青睐有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而拥有丰富知识却没有经验的员工更容易出现在办公室里,给公司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简而言之,本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只有低于十分之一可以找到理想的职位。对于企业,除了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外,还需要具备特定技能的应职者来帮助企业发展的更好,最终达到双赢。建议大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理论联系实践才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社会价值。鼓励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2.2.3大学生自我认知与企业需求脱节
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要学历高,有足够的证书,就一定会在社会上顺利地找到对口、满意的工作,殊不知大多数企业更看重求职者的工作经验。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够,部分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忽略了累积经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很难抽出充足的时间,深入了解大学生。因此,造成大学生与企业分离,表面上,双方难以找出对方的缺点,因而比较容易把对方看成理想的对象,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就业季来临时,就会出现“人找不到工作,工作找不到人”的恶性现象,如此下去,企业与人才的发展都将受到影响。
2.2.4大学生要注重实际经验的获取,同时加强与企业的交流
综合以上各方面,在校大学生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加强与公司、企业的交流和学习,培养自身的能力。公司于企业的相关负责人适时走进大学校园,走进大学生中间,掌握大学生的最新动态,便于企业通过长期了解,选择合适有用的人才。建议公司与企业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定期组织部分大学生进行专业认知与技术培训、为品学兼优的同学提供奖学金、助学家庭贫困学生完成顺利学业,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中意的大学生,直接与其签订毕业工作合同,让优秀的应届毕业生给公司注入新鲜的血液。
作者:边晓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