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新时期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改革对策探析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制度建设
学生军训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系统工程,单凭领导重视远远不够,搞好军训,制度是保证,必须建立健全和逐步完善学生军训工作的“领导、工作、奖惩机制”,加强学生军训领导机制建设。尽管各省市县和高校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建立了诸如领导小组样的领导机制,但多数单位机构属于临时应付性质,而且机构的功能不全,有些地方人员配置也存在某些不合理现象,实质上不发挥作用便是形同虚设。对此,军地各级主管理部门和领导,一定要站在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军地两用人才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高度重新审视如何抓好学生军训工作问题,要认识到学生军训是国家法律赋予的使命,不能把学生军训当作一项“软指标”随意应付。要督促高校落实军训工作人员,解决军事教师编制,使学生军训工作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
加强学生军训工作机制建设。要强化学生军训工作的指导思想,重点放在组织机构、训练内容和时间、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军训思想政治工作等工作统筹和任务落实上,并依学校和部门的能力大小,确定学生军训工作的幅度、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分工、学生军训工作的重点和学校的物资器材经费保障水平,实行“人、财、物和权、责、利”相匹配的工作原则,要尽量避免“部门林立常扯皮、有利之事争着干、无利可图先撒手、安全或责任事故出现后先行找理由搪塞”等不良现象发生。
二、加强军事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军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相当长时间内,所“呼吁、呐喊和建设”的重点,仍然是落实专职军事教师队伍、重视派遣军官队伍建设等两个方面的内容。
落实专职军事教师队伍。高校军事教师是学生集中军训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提高学生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高校要把专职军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公共必修课教师配备标准,配齐配强专职军事教师。于高校学生国防教育课实际上是要求很高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际情况,学校要重视专职军事教师队伍的教育、管理和培养,为专职军事教师提髙思想政治、业务素质的进修和提高创造条件,必要时,应该对学校弱势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有所扶持、有所倾斜。
重视派遣军官队伍建设。基于派遣军官的特殊地位作用和角色定位,根据新时期新任务,各大军区、省军区继续做好派遣军官的选配工作,坚持任职培训和在职轮训制度,继续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和注重质量、择优选配的原则,把军政素质好、任教能力强、作风纪律硬、学历较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优秀军官,充实到派遺军官队伍之中。
三、重视大学生的军训思想政治教育
重視学生参训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国家乃至高等学校和学生家长,都十分看好学生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功能。它教给学生的,既是一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行为规范和践行方略。学生通过参加军训,了解过去、现在、未来国际战略环境和优秀的谋略策略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关联度,更能坚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正确性和紧迫性,坚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强国防重教育的信心与决心。许多地方高校,以学生军训为契机,坚持学生军训的“大德育”定位,着眼于学生“中学生到合格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转变,努力提高学生“国防意识、纪律意识、团队意识、成才意识”,突出军训期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值得充分肯定,这也是全国高校学生军训必须继续坚持并发扬光大的工作亮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
四、结语
新时期,高校坚持开展学生国防教育并努力提高其育人质量,是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的需要,尤其当国家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之后、我国周边环境一定程度上反而有恶化趋势的情况下,加强学校学生的国防教育,理当成为各级政府、军队和地方各级部门、各类学校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各种问题和工作难以推广的被动局面,“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是推动工作健康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在制度建设、军事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大学生思政教育建设方面的改革,加强新事情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创新,促进大学生军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升华,锤炼大学生自觉、自信、自强的品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吃苦耐劳、爱军尚武、为国献身的有志之士。
作者:张一鼎等
第2篇:苏区精神下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途径研究
赣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中央苏区的核心位置。80多年前,红军和人民群众在赣南、闽西大地创建了中央苏区,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并将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斗争,形成了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奋斗以及创新精神进行发展和延续。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人们共同建设富裕的小康生活,并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也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积极发扬中央苏区精神。
一、苏区精神内涵
2011年11月,習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立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对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苏区精神进行了高度的肯定与赞扬[1]。
大革命失败之后,我国进入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武装起义也逐渐兴起,建立了诸多革命根据地——苏区。到20世纪30年代,有13个苏区的影响极大,在最鼎盛时期达到40多万平方公里,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2]。苏区精神是伟大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展现出来苏区红军以及人民群众参与革命斗争的精神,也是民主革命中十分重要的精神内容。可以说苏区精神继承发展了井冈山精神,为长征精神提供了原动力。
二、苏区精神下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
首先,能够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更好的理解革命传统。当前的世界是和平的、发展的,但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时常出现局部的冲突,因此需要具有忧患意识,强化国防建设。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提高国防意识。苏区精神是我国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对于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将革命旧址作为讲堂,在重大的节日、纪念日等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老区等,能够很好的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对革命传统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使用苏区精神、红色资源进行国防教育,能够坚定学生国防建设的信念与决心,强化对国家的责任感。
其次能够很好的内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地爱国。强大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每一个人都能够为国家发展建设作出贡献。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快速推进,国家建设也取得了显著地成就,同时国内外环境也逐渐复杂起来,出现了很多争端与冲突,如“钓鱼岛”事件、南海争端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强大的国防作为保障[3],并有较强的国防意识。当前时代下,爱国问题逐渐复杂,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成熟,对于问题的看法和处理还不够全面,分析问题时还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虽有满腔的热血却不能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结果导致出现很多不理性的爱国行为。在爱国游行中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态度不够冷静,行为表达方式不正确,甚至存在极端倾向。苏区精神中的精神、信息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爱国人士形成的爱国情感与情怀,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苏区中的纪念馆、革命教育基地等也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领大学生参观体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上升理性阶段,能够自觉、理性地爱国。
最后还能够对高校国防教育的效果进行巩固提升,使得国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有了扎实的基础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通过大量的实践对理论进行补充、完善。目前很多高校的国防教育还是以理论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实践性、开放性不强,尽管在课堂上应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但是由于缺少实物实景,还是不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理论灌输的方法得不到有效的改变。这种传统的国防教育形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这与国防教育的目的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效果就需要强化实践,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实践等进行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苏区精神能够为国防教育提供重要的资源,具有真实性、开放性,能够为国防教育的开展提供平台[4]。苏区精神能够很好的与体验教学、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等相结合,使高校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国防知识。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与学生的真实体验相结合,让学生亲自感受、体会、思考,从多个角度、多层次感受、体会,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模式,使得国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实现良好的国防教育效果。
三、苏区精神下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国防教育队伍建设
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国防教育队伍的作用,强化学校军事教师、学生的军训教官等力量,建设高水平的国防教育队伍,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通过传统课堂、新媒体网络技术等方式,开展讲座、报告,设置选修课,增加教师学生间的互动式宣讲,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引导教师干部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引导和影响学生积极学习、践行苏区精神[5]。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定期组织学生到苏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考察,接受传统的革命教育,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追求更高的目标。
(二)加强老红军、烈士家属、专家学者的教育
高校可以定期邀请老红军、烈士家属等讲述中央苏区时期的革命历史,或邀请相关国防教育的专业学者等进入到校园中,与大学生共同学习、接受苏区精神教育,播撒红色的种子,更好的继承发扬苏区精神以及光荣的传统,通过红色教育资源使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得到提升,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三)充分发挥课堂的阵地作用
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课堂是最为主要的阵地,在国防教育中应充分发挥课堂这一阵地的作用,这种以理论研究作为指导,借助于苏区研究机构的作用,积极加强红色资源特别是苏区精神的研究,可以编写多样化的思想政治以及军事教材,在上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课的同时,也能够向学生宣传红色精神,将红色资源纳入到教学计划、课程中[6],增加红色资源的教学内容,对苏区精神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更好地提高国防教育的感染力,能够使更多大学生投入到苏区精神的学习中,保证大学生国防教育实现良好的效果。
(四)充分发挥苏区红色资源优势
苏区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有着宝贵的教育资源。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苏区的红色资源优势,建设国防教育基地,进行开放式的国防教育,定期组织国防教育活动。在寒暑假可以组织大学生到苏区感受革命传统,到基层体验老区生活。当前瑞金、于都、兴国等县市已经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可以以系、班级为单位利用假期时间到基地参观学习,接受红色革命传统的教育。组织学生进行“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并在“长征”沿路寻访老红军、老战士,参观革命旧址,听老红军讲述苏区的革命历史[7]。通过大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让红色文化能够深入到学生心中,使得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得到提升,实现高效的大学生国防教育。
(五)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国防教育活动能够很好的培养大学生形成民主精神,以苏区精神为依托,全面我国的国防建设,实现民族精神教育。
在革命佳节期间,比如建党节、建军节等,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苏区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等,开展唱红歌比赛、红色主题演讲、红色流动影片、革命图片展等活动,更好地吸引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还可以将真实感人的历史、实物等进行回放,使大学生对国防军队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强化其民族精神,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基地的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还可以分批次的组织学生到军营体验生活,进入到英雄部队中,接触英雄人物,通过军营文化、军人的高尚品格影响大学生。如果有条件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进入军事基地中开展“一日体验”活动,从早起到就寝感受军队中铁的纪律以及军人的意志品质。多为大学生提供接触军人的机会,通过现身说法强化大学生支持国防建设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强化国防意识,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
高校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板报、警示牌等做好国防教育的宣传,开展多样化的国防教育讲座,在学习中交流心得与体会,请老红军作革命传统报告,进行国防知识竞赛、军事题材影片播放等,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国防军事知识,逐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
四、结束语
国防教育是为了保证国家主权、领土安全完整,有效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维护世界和平,有计划地对公民德智体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活动。高校是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重任,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建设者,必须要注重高校中的国防教育工作,依托苏区精神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强化學生的素质水平,使其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崔晓锋
第3篇:大学生国防教育在民族精神塑造中的重要性探究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对于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有着神圣的使命和义务。“以爱国主义精神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的国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国防观念,增强爱国意识,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自己的社会责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1]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国防教育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和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强国防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现实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国防教育,把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充分调动起来,凝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目标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大学生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人才,必须具有正确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努力为国防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其次,加强国防教育,可以增进大学生的体质,促进全面发展。国防中军事技能训练是一项强度很大的体育运动,特别是集中军训期间,每天长时间的户外“摸、爬、滚、打、练”,对大学生增强体质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高校的军事教育是以严格的训练、严格的要求、严格的管理,以铁的纪律规范行为,开展一系列军事项目活动。其目的是磨练意志,增强体质,战胜困难,锻造出一批批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建设强者。”[3]军事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传授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形体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最后,国防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军事技能训练,使他们掌握未来战争中保卫祖国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军训中普遍开展军队的优良传统教育,集中体现在服从命令,对党忠诚,时刻准备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的联系的奉献精神。
二、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在民族精神塑造中的主要途径
国防教育除了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外,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的国防教育为新生教育的首要课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其本身就具有民族精神塑造的功能。在爱国主义的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铸“魂”功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在民族塑造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是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最基础的一部分。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应该贯穿于国防教育的始终。国防教育应当把保卫国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重点。
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公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国防观念以爱国主义为精髓,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国防赖以巩固的精神根基。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最能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激发爱国热情。比如说,学校可以将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呈现在学生触目可及的学校主要场所。可以利用学校食堂、宿舍等的宣传栏介绍国防知识;在学校的校园广播及校园报纸上开辟有关国防教育的专栏,定期播放并出版有关国防教育的内容。
(二)改革和创新国防教育方式方法的教学,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工作量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仅仅依靠军事训练和简单的理论课很难达到要求,需要在国防教育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拓宽国防知识输出的渠道,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国防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还应该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是以让学生接受为主,长期的接受学习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必须肯定的是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因此,高校国防教育不应该完全否定传统的教育方法,而应该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式,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国防德育文化,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德育文化建设必须以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以时代精神为支撑的国防德育文化体系。为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吸取中华传统国防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内核,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现代国防相适应。
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对于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具有独到的作用,进而对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帮助。由于国防教育是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既有理论知识,更有实际操作。因此,它能使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中发展,提高技能,对于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弥补学校教育中的某些不足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简介:杨莹
第4篇:大学生国防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当今时代,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大国之间的博弈日趋复杂多变,“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世界新军事革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军事改革的进程。我们要想在这样一个发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掌握军事战略主动权,必须加快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建设强大的国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高校是科学文化教育的中心,是青年人国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高校发挥直接的领导作用
自2001年《国防教育法》颁布实施,2002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制定并颁布《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以来,大多数普通高校都非常注重通过国防知识教育,理论授课,军事训练等日常性的国防教育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国防知识行为能力。对于普通高校来讲,加强国防教育重点是要强化国防教育是高校“首要职责”的理念,建立国防教育相应的规章制度,把国防教育纳入学校发展的法制轨道,并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和相应的监督机制。高校各部门应对国防教育给予积极的配合,一方面在新生的军训过程中积极配合,以完成军训计划,另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给予教学和实训方面的配合和帮助,这样军训和教学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学校重视,领导重视,学生才会重视。
二、高校教师发挥育人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的凝聚价值,主要依靠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先进理念和心理势场,对高校大学生产生强大的心理吸引力和凝聚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需要有与之相配合的师资队伍。国防教育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的年轻人,特殊的时代特点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这决定了高校国防教育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及结合军事课程的性质、目标和要求,建设一支思想坚定、结构合理、业务娴熟的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国防教育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员编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军事教学的有序进行。
三、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邓小平在给景山学校题词时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那么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也要有这“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是核心,它要求我们要围绕着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来搞好军事教学和军事科学研究;面向世界,揭示了新时期院校教育的必然趋势,它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军事教育与世界的交往、合作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他要求我们的教育模式必须改变自我封闭的特点,把目光投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导向性,前瞻性功能,它指明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新人。”
“兵者,国之大事”,决定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军事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面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我们的教学理念要着眼未来,放眼世界,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创新,找到既符合大学生时代年龄的特点,又符合社会发展的特点,既让他们容易接受,又要让他们容易理解,能达到较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四、网络教育平台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更加充实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信息化战争作为一项重大的战争形态变革,走入战争舞台的前排,并作为机械化战争的否定形态,植根于21世纪的战场。”在高校如何搭建网上国防教育平台是值得深思的课题,搭建网上国防教育平台在内容上,要选取一些知识性、理论性强、对大学生具有深刻启迪价值的东西。同时,网络平台要实时更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内国际的军事信息,搭建一个专业的军事平台,让那些对军事感兴趣的同学能够更好地交流,以及将来更好地为国防建设服务。
“仗可以百年不打,国不可一日无防。”国防历来都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国防的地位和作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轻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居安思危的思想,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国防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娜
第5篇: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加强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不仅是加强国防的需要,同时也是履行高校职责的需要。这种重要性以及存在的意义促使传统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及从事国防教育的教职人员,必须认真探究以往国防教育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弊端,采取一定的策略与措施,突破瓶颈、实现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文件不完整
现阶段,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展开的国防教育集中体现在新生入学期间所进行的军训上,但军训结束之后,整个大学阶段再不见有相关的或类似的教育活动,这与《国家教育法》中所规定的国防教育需要秉承“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宗旨和要求有着根本性的出入。同时,还有部分高校虽然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会间歇性地展开一定形式的“国防教育”,但其大多以视频教育和听讲座为主,缺乏规划,也没有明确的教学文件作为辅佐,这就导致所谓的国防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性的内容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应用性
笔者经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在校期间所接受的国防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其大多认为这门学科,学而无用,甚至认为其既不符合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形势,也与自身一直以来所关心的知识实用性和社会应用性无关。究其原因就在于国防教育内容的稀缺、原始和缺乏流动性,很多教师往往采用一套过时的、缺乏发展性思维的教学内容展开教育,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这些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缺乏热情。
(三)组织机构不健全
当前还有一部分高校将国防教育定位为“管理工作”,而不是“学科建设”,这就导致很多高校对国防教育的定位和职责出现偏差。比如,成立专门的武装部门从事国防教育工作,但武装部门却又隶属于管理层或者校保卫处等,没有专门、独立的管理运作体系;再者部分高校由于缺乏对国防教育的正确认识,片面地将体力教育、新生军训、甚至身体素质锻炼和观看阅兵等一系列活动当作国防教育的全部,这就导致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其无法隶属于“教育教学”体系当中,难以获得长久的保障。
(四)师资力量匮乏
目前大部分高校本身并没有专职用于国防教育的老师,很多从事此方面的教师都是以兼职形式来展开工作的。由于其不懂军事,也缺乏一定的大局观和政治思维,导致其在进行国防教育时,只能搬教材、口述内容,如此所展开的国防教育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对高深的内容、或者对军事、政治信息毫无投入的意识。
二、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突围路径
针对上文中所提出的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其突围路径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展开:
(一)完善组织机构
首先,从思想的角度来说,高校领导以及教师要全面加强对高校国防教育重要性以及意义的认知,并加强科普与宣传,让广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国防教育的作用。鉴于国防教育本身在规范大学生行为、磨练大学生意志和品质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防教育也应同期加强对大学生国防意志、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其次,完善国防教育经费征集、使用的相关制度,拓展国防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同时应做到专款专用,尽量做到开源节流。
最后,设立专门的机构维系高校内部的国防教育工作,明晰校内教育和管理各自的职能,避免国防教育工作被划拨到其它门类和机构体系之下,同时设立专门机构、明确其对于国防教育所应承担的指责,做到责任到人、明确分工,真正意义上将国防教育落到实处。
(二)加强师资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国防教育力量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
首先,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必然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力量和军事技能教学力量。为了保障其最终的教学效果能够满足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要求,保障教学质量,高校可以尝试着与当地的部队或军事院校申请合作,派遣一定数量的部分官兵来担任两种教学力量的主导教师,负责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的教育工作。
其次,高校也可以构建国防教育联盟,加强与本地区其它高校之间的合作,通过“人才共享、教师互聘”这样一种教学形式,最大范围内地发挥各位教师的特长,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向。
(三)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当下的社会发展主题对固有的国防教育内容进行创新,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组合的形式丰富国防教育内容,将当下社会流行的时政热点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信息,展开专题教育和重要讲座。
其次,丰富教育形式,将多媒体、武器模型等纳入到传统的国防教育过程中,不断开展注入拓展训练、教育实训等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次,拓展教育渠道,丰富国防教育载体,积极搭建国防教育基地、爱国教育基地,将传统的国防教育与缅怀革命先烈、参观历史博物馆和纪念馆等活动结合起来,加强在校教育和社会的关联性。
三、结语
现阶段,很多大学生离开了大学校园之后最终走进了军队,投入到真正的国防事业当中,这无疑对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和慎重的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多方位引进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国防教育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国防素养。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才,就需要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项完整的教育事业来操作、发展和推动。
作者:杨帅
第6篇:当前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0引言
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为了满足新时期我国国防建设后备力量储备的需要,必须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观念及能力,进而更好的服务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建设。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高校相关部门予以重视,并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水平,为我国储备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1国防教育及其在高校开展的重要作用
1.1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促进公民国防认知、国防情感、国防意识及国防行为能力统一发展的过程,是为了防备与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及领土完整,对全民开展有针对性目的的普及教育活动。广义上的高校国防教育指的是高等院校在国家领导下联合军队等有关单位开展全体职员增强国防意识、学习国防知识、强化国防素质等多方面的教育活动;狭义上的高校国防教育就是针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的国防教育。
1.2高校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作用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开展有效的国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在高校进行国防教育,主要的形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同时增强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对国防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第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成长在和平、安逸、生活条件优越的时代,缺乏必要的吃苦耐劳精神,再有和平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弱化了其国防意识,不利于国家的发展。通过在高校开展军事化技能训练及军事理论教学,营造军队生活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及爱国奉献的高尚品质。
2目前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不够重视国防教育,缺乏完善的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
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在思想认识上普遍存在偏差,没有明确的国防教育目标,导致高校国防教育的计划性、目的性不高,没有紧抓重点的单纯理论知识教学,制约了国防综合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虽然部分高校按照相关要求开设了军事训练及理论课程,但成效并不大,在教学管理上也存在不重视国防教育的问题,没有形成全面、系统性的管理机制,导致国防教育的有效开展缺乏必要的基础。
2.2高校国防教育内容不全面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中军事技能训练还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如武器操作、军事地形学、擒敌术等专业性的教学内容,无法形成较强的实际战斗力;在学习军事理论方面,部分学校未采用系统性的教材,涉及到的部队常识、国际军事前沿知识并不多,设置的国防观念、意识教学课时较少并且教学力度不够。同时高校国防教育还存在军事技能、理论、思想灌输相互脱节的问题。
2.3高校国防教育的法制化、常态化、规范化水平不高
由于我国国防教育工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的时间较短,导致高校国防教育的法制化、常态化、规范化水平不高。一直以来,教育领域内的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都是军训,军训也只是在大学生刚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展,缺乏国防教育的长效机制。这种短期的、单一的国防教育模式并没有达到培养和巩固大学生国防意识与观念,增强国防行为能力的目的。当前,各大高校根据有关要求开设了国防教育课程,但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上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此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大学生国防观念的确立。
3强化国防教育的有效措施
3.1准确定位高校国防教育
为了推动高校国防教育的全方位、深层次、高效能开展,必须准确定位高校国防教育,这就要求各级教学行政主管部门与各大高校对国防教育予以重视。高校国防教育的主体包括高校管理者、国防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要及时转变其国防教育观念,转变高校管理者观念,加大国防教育支持力度和投入;转变国防教育工作这一观念,使其致力于国防教育的科研、教学等工作,以饱满的热情和现代化的思维创新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教育的实效性;转变学生观念,摒弃独生子女存在的自我意识,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其国防意识和危机意识。另外,对于高校国防教育所需的资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大高校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在思想认识上要保持高度统一,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建立各级国防教育领导小组,进而健全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并不断完善监管机制,为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撑。
3.2革新国防教育内容及理念
强化高校国防教育必须突破局限于“军事化”的国防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及教育体系,着眼于更广阔视角和维度的国防教育内容、理念及形式。具体来说,国防教育形式应在现有的学生军训、国防教育理论课教学、日常性国防教育活动的基本模式上探索多元化、多层面的教育方式,例如开展国防教育知识竞赛、借助新兴的媒体介质,如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积极宣传国防教育等,提高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在国防教育内容上,应加大改革和修订国防教育理论课程内容体系的力度,更新教育理念,增设国家安全论、国家发展战略论、大国关系论等内容,在培养大学生军事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综合安全观、战略思维、大国防观。
3.3加强国防教育的检查评估工作
有效的检查评估工作能够对高校的国防教育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这就要求教育部、总参谋部、政治部要加快制定全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促进检查评价机制的进一步完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军事部门应领导组织相关专家制定本地区的评价方案,通过定期组织国防教育检查评价督促各大高校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法规或文件的有关规定,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法制化、常态化及规范化。
3.4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
首先,丰富节庆日的活动。各大高校要充分利用国家各种革命节日和革命战争纪念日等时间及场所,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例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再比如九·一八国耻日、各地战役等,积极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时刻谨记中华民族因国防薄弱所遭受的历史灾难,增强学生壮大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国防意识。其次,丰富文体活动。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较为活动,具有较强的表现意识和参与意识,各大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自身的特色,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文体活动来有效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例如,举办军事专家国防知识讲座、开展国防知识竞赛、组织国防日等,进而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
4结束语
总之,我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现如今国际关系不断变化与调整,国际战略格局日趋复杂,以及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问题凸显的大背景下,应积极加强国防教育,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提高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水平,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及行为能力,为我国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发展夯实基础。
作者:杨加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