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随着早期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传播宗教,同时掀起了一股将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引入中国的狂潮,史称西学东渐。在西学东渐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江苏籍学士,如王锡阐、徐寿、华衡芳、徐建寅等,他们或译介他作,或出书立著,传播西方先进的人文、科技成果,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西学东渐时期江苏籍学士涌现的原因
明清时期江苏地区涌现出一大批学士,推动西学东渐的进程,其形成是时代背景、地理位置、文化风气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明清时期,西方社会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而当时的中国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状态,科技极不发达,明清时期中国皇帝大多对欧洲传教士态度友好,如汤若望被任命为清朝钦天监首任主管官员,康熙皇帝组织传教士译介西方科技,编成的《数理精蕴》,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为西方先进学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其次,江苏因其地理位置,是最早接触西学的窗口[1]95。江苏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东临黄海、太平洋,地理位置优越,加之通商口岸在江苏开设时间较早,数量也较多,加剧了西方势力进驻中国的势头,但同时也为西方各种新思想傳入中国提供了地理便利条件。最后,江苏籍学士中不乏见识超前者,他们与西方传教士交往密切,如沈毓桂曾担任过艾约瑟、慕维廉、伟烈亚力等传教士的翻译,王韬与麦都思、慕维廉、麦华陀、理雅各等传教士私交甚密,曾随麦都思和慕维廉一起旅行布道[2]79,在交往过程中,他们受到传教士的熏陶影响,逐渐意识到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思想的优势,开始提倡学习西学。在沈毓桂等开明学士的带动影响下,江苏学士中掀起了一股西学热潮,他们通过译介著作,将西方先进科学引入中国,广而传之。
二、江苏籍学士与天文学译介
明清时期,将西方天文学知识译介传入中国的江苏籍学士中当首推王锡阐。王锡阐,字昭冥、寅旭,号晓庵,江苏吴江人。王锡阐对西方天文历法知识进行批判性吸收,撰写了“兼采中西,去其疵綮,参以己意”的《晓庵新法》。该书前两卷介绍作为天文学计算基础的三角函数知识以及基本的天文数据,第三卷讲解节气、日、月、五星位置的计算,第四卷介绍昼夜长短、月盈月亏等现象,以及日、月、五星的视直径,最后两卷探讨日食、月食方位的计算以及预测等,该书所使用的技术依据是西方的三角几何知识和小轮体系。除《晓庵新法》,王锡阐还著有《五星行度解》《历说》《历策》《日月左右旋问答》《测日小记》等历算作品,对西方天文学知识进行批评与传播。
三、江苏籍学士与物理学译介
不少江苏籍学士对西方物理学进行译介,而成就最大者莫过于王季烈。王季烈,字晋余,号君九,江苏长洲人。他与傅兰雅合译了《通物电光》一书,该书详尽介绍了X光发现史、X光产生所需条件、X光机构造原理及操作方法、X射线照相原理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该书的出版仅比X光发现晚4年之短,中国物理学家戴念祖认为《通物电光》是西学东渐史上所有译著中最为及时的一部。此外,王季烈根据日文版物理学教材编译了中国第一本称之为“物理学”且具有大学水平的物理学教科书《物理学》。该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分总论、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气体力学四卷,中册分波动通论、声学、光学、热学四卷,下册分磁学、电学、大气物理三卷。在这部教材中,王季烈翻译的很多物理学名词沿用至今,如声学、留声机、透光镜等。该书出版后流行了将近二十年之久,是20世纪初高等学校普遍采用的物理教材。
除王季烈外,还有一部分江苏籍学士译介了一些与物理、机械制造等有关的西方作品,如华蘅芳与玛高温合译了《金石识别》,将晶体物理学知识系统介绍到中国;徐建寅与傅兰雅合译了《声学》《电学》《器象显真》《汽机新制》《汽机必以》《艺器记珠》等,将声学、电学、机械制造学方面的知识技术引入中国。
四、江苏籍学士与数学译介
明清时期,江苏籍学士西方数学译介传播代表性人物当属华蘅芳。华蘅芳,字若汀,江苏无锡人。华蘅芳与傅兰雅合译过多部数学著作,如《决疑数学》《代数术》《微积溯源》《三角数理》《代数难题解法》《决疑数学》《合数术》《算式解法》等,将代数学、三角学、微积分等西方先进数学知识引入中国。其中,《决疑数学》是我国第一部概率论译著,共十卷,卷首总引详细阐述概率论史,并提到将概率论知识用于“国家治民、或民自治、或兴起风俗、改定章程”,一至五卷主要内容为古典概率,六至八卷主要内容为人寿、定案准确率、大数等,卷九和卷十内容分别为概率曲线计算和最小二乘法,书末附有概率积分表。《代数术》与《微积溯源》是李善兰译《代数学》与《代微积拾级》之后最为重要的两部著作。《代数术》共二十五卷,内容涉及初等代数、方程论、无穷级数、对数、指数、利息、连分数、不定方程等;《微积溯源》共八卷,内容涉及超越函数、复合函数、函数极值、曲线微分性质,初等函数积分、二元函数微积分、一阶常微分方程、二阶常微分方程等。华蘅芳在数学译著中首创了很多数学名词,如根式、实根、实数、未定式、有理、无理、移项、二项微分式等,其中有不少名词流传至今,如大数、排列、母函数、相关等。华蘅芳通过译介活动,对西方数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华蘅芳的译介传播活动,中国数学的发展还要滞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除华蘅芳的数学译介外,徐寿徐建寅父子还译有《代数学》《格致须知》《质数证明》《运规约指》等,对于完善中国数学科学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江苏籍学士与化学译介
清末,徐氏父子对西方化学著作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中贡献最大,尤其是徐寿,被众多化学家推为我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字生元,号雪村,江苏无锡人。他与伟烈亚力、傅兰雅等合译了《化学鉴原》《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補编》《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书,系统介绍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化学知识。其中,《化学鉴原》是我国第一本无机化学教材,首次系统地将近代无机化学引人我国,该书主要介绍了化学基本原理,如定比定律、物质不灭定律、道尔顿原子论等,阐述了64种元素的性质及用途,描述了很多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发现史等。在其译著中,徐寿采用音译法,将化学元素英语读音第一个音节译成汉字,作为该元素汉语名称,首创了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其中有36个元素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如锂、钠、镁、铝、钾、钙等。此外,徐寿在译介西方化学著作过程中,编译了《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和《西药大成中西名目表》,对西方近代化学在我国传播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徐建寅,字仲虎,江苏无锡人。他与傅兰雅合译了《化学分原》,是中国第一本有关实用化学工艺和分析化学的书籍,该书介绍了多种玻璃器皿、器材的制作方法、定性分析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如何配制定性、定量分析所用试剂等。此外,徐建寅还译有《造铁全法》《造石灰法》等。
六、江苏籍学士与文学译介
明清时期西学东渐过程中,江苏籍学士除了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兴趣,对其进行译介传播外,也有不少学士对西方文学产生兴趣,想通过译介西方文学作品,针砭当时朝政,曾朴、包天笑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曾朴,名朴华,字孟朴,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其主要贡献是首次将法国文学系统译介到中国,尤其对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的作品情有独钟,先后翻译过雨果的《克林威尔》《嬉王》《欧那尼》《枭欤》《笑的人》《九十三年》《巴黎圣母院》等戏剧和小说,也是将这些作品最早译介进入中国。此外,曾朴还翻译过大仲马的《马哥王后佚史》、莫里哀的《夫人学堂》、左拉的《南丹和柰侬夫人》等作品。
包天笑,名公毅,字朗孙,号包山,笔名天笑、拈花等,江苏吴县人。清末社会动荡,包天笑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试图以其文学翻译作品来表达社会关怀,改变社会现实。他翻译过西方小说,如英国小说《迦因小传》《血手痕》《身毒叛乱记》《大侠锦披客传》;法国小说《无名之英雄》《秘密使者》《侠奴血》;日本小说《千年后之世界》《新法螺先生谈》;俄国小说《六号室》等,这些译作让当时的中国人接触到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同时也以理性的思维审视当时中国动荡社会的民生百态。
七、江苏籍学士与其他学科译介
明清江苏籍学士除了将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文学等西方先进思想译介入中国外,还将其他很多学科知识通过译著或编译等方式介绍至中国。
徐寿父子除了在化学上的卓越建树外,对中国军事的发展也功不可没,父子二人通过译介西方军事著作完善了中国军事体系,提高了中国军事实力。特别是,徐建寅编译的《兵学新书》详细介绍西方各国军政,上至招兵训练、排兵布阵,下到后勤管理、军事保障,凡与军事相关事宜,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当时洋务派人士皆称此书“集兵学大成”[3]358。除了这部译著外,徐建寅还译介过《水师操练》《轮船布阵》《兵学新书》《营城要说》《海军章程》等,其父徐寿译介过《营城揭要》《营城要说》《测地绘图》《测地绘图附卷照印法》等。
王韬,字懒今,号仲弢,江苏苏州人。王韬在西学东渐中最大的贡献是和麦都思等人合译《圣经》,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媒介。该版《圣经》因其出色的译文风格被英国圣经公会定为海外标准本,曾多次再版重印,直到20世纪20年代依然流行。由于该文本坚持使用标准文言来翻译,它要比其他任何《圣经》中文译本都要更为中国知识阶层读者所接受[4]19,而麦都思将译文风格归功于王韬,游斌认为王韬是该版《圣经》的主要译者[5]358。华蘅芳与玛高温合译的《金石识别》首次将矿物学知识系统介绍至中国,而后两人合作翻译的《地学浅释》,首次向中国介绍了赖尔的地质进化均变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李圭,字小池,江苏南京人。李圭于1876年出访美国,回国后将其在美期间所见所闻所感整理成书《环游地球新录》,该书首次将美国邮政介绍至中国,并建议中国开办邮政。随后,李圭将英文版《香港邮政指南》译成汉语,并参照美国邮政体系,拟写《译拟邮政局寄信条规》,该条规对邮件规格、特征、资费等做了详细规定,同时,历史性创译“明信片”这一概念,该译法一直沿用至今。陈逢衡,字履长,江苏江都人,著有《英吉利纪略》,最早将西方英美各国图书馆概况译介到中国。
明清时期,大批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科技、经济、军事、文化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离不开大批江苏籍学士的译介活动。正是以徐寿、华蘅芳等代表的江苏籍学士孜孜不倦的译介工作,推动西学东渐的进程,让当时的中国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张建华,等.清末民初江南士绅家族的“中西观”:以苏州东山莫厘王氏为中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夏俊霞.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对基督教的接纳与认同[J].世界宗教研究,1999(3).
[3]谭杰.“足抵洋匠数人”的徐建寅翻译伟业[J].兰台世界,2015(13).
[4]韩南.作为中国文学之《圣经》:麦都思、王韬与“《圣经》委办本”[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5]游斌.王韬、中文圣经翻译及其解释学策略[J].圣经文学研究,2007(1).
作者简介:于强福,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