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自考会计本科毕业论文欣赏(共3篇)

2023-12-12 13: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相关规划纲要,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协会和部分企业,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各类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虽然会计人才的培养没有被纳入“卓越计划”的范畴,但结合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我们可将“卓越计划”的理念应用到卓越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中。本文认为,卓越会计人才是指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有良好会计职业素养和能较快进入中高管理层潜质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开放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并拟从确立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合理定位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构建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会计本科人才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一、确立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的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理念。秉承“卓越计划”中“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理念,卓越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理念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改革创新,强调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市场、企业、地方特色以及人才发展趋势等因素,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原则,做到四个树立。


  (一)树立会计本科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的理念。才人的培养就是为科学研究、社会发展服务的。高校在进行卓越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时,应主动结合地方经济的特殊性,培养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会计人才,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应主动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杠作用,以服务求发展,通过主动融入、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来不断完善、壮大自身实力。


  (二)树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服务于行业企业人才需要的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人才培养理念下培养出的会计人才难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企业的需求。因此,卓越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对会计人才能力提出的要求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企业人才需要。


  (三)树立培养优势特色的卓越会计人才的理念。高校在对会计本科人才进行培养时,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具有优势特色的领域,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开放型的,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素养、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能较快地进入中高层管理者潜质的卓越会计人才。


  (四)树立产学研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培养机,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由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这类人才培养方案是渗透“企业思想”的学校教育方案,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利于确定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校应树立产学研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互补、互惠、互利”。


  二、定位专业知识广、实践能力强、优势特色突出的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卓越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既要符合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也要体现人才培养中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为此,将其目标定位为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服务行业和地区、满足行业和地区的需要为理念,结合会计学科的发展方向,着力培养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开放型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卓越会计人才。


  也就是说,卓越会计本科人才通过校内外的学习与实践,应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系统的会计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相关知识,专业理念先进,实践能力突出,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国际交流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建立“三位一体”的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传统产学研联合育人模式中,信息交流渠道不畅等可能导致二者发生分歧,使校方成果价值与企业方的市场机会流失,而以中介机构为纽带的学校、企业、中介机构“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构建有效解决了此困境。


  “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通过中介机构广泛收集产学研合作的供需信息,多形式传播信息,建立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信息对称、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协调各方分歧,可潜意识地降低供需多方的风险程度,从而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合作成功。“三位一体”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应以企业对会计本科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积极性为突破口,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等第三方中介为保障。


  四、构建以人为本,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根据“卓越计划”的精神,结合卓越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理念,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找准适合各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卓越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还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兴趣,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力。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培养方案中也要注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推进师生海外培训计划,提升会计人才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积极推进会计本科人才国际化能力的培养。


  五、构建两体系、三模块、四平台的课程体系


  高校可通过构建“两体系、三模块、四平台”的优化课程体系来培养卓越会计本科人才,以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创新实践的能力突出,同时又尽可能满足其个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两体系”指的是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这是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结构模式。它以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为支撑。大一、大二时期侧重基础训练,以形成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对实践的感性认识,大三、大四阶段注重企业实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三模块”是指理论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及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在“两体系”、“三模块”的基础上,通过“四平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内与校外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对课程选择的要求,满足学生的智力结构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从而更好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灵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卓越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应在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创新教学方式。


  (一)实施“示范课堂”。课堂采用注重知识的传递与融通应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式,力争做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四个有利于”。


  (二)应用案例式、互动式、网上互助式等现代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和发现。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将网络建设成为课程教学的第二课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便于更多的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接受教师的指导。这将加大教学信息量,增强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有效和有趣的途径以及环境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行双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则通过参与实践课程、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环节进行指导工作。此外,还可聘请各学科领域的具有丰富学识与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邀请他们共同指导论文、开展短期学习培训班、举办讲座等形式共同参与到卓越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


  七、建设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校能否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会计本科人才,教师是其关键之一。卓越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深厚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水平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


  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倡教学实践能力,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获得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更好的引导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素质提升之路,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形成创新的教育,培养创新的人才。


  此外,高校还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实践能力的创新,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水平。


  八、构建“三三四”质量管理模式


  要保障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具有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开放型的特点,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必须构建起与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模式。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模式由三大理念、三大体系和四大环节构成,以实现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显示出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在社会市场竞争中的不可取代的优势。


  (一)“学生中心、全员参与、系统运作”三大理念


  三大理念是构成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规范化管理模式的指导思想。


  “学生中心”理念,要求高校要重视学生的需求,将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需求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观。“全员参与”理念借鉴了现代企业经营思想的先进因素,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最终质量决定于过程质量的思想。“系统运作”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中体现为将教学质量视为涉及多个方面和环节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将与教学有关的各工作部门和各运行层面按照职能类别形成运作系统,进而通过系统结构功能的强化提升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体效能。


  (二)“目标结构、内容考核、保障运行”三大体系


  三大体系是以三大理念为指导构建形成的,这是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规范化管理模式的主体运行结构。


  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目标结构体系,由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才结构、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几方面组成。以全员为对象的质量过程考核体系,包含了高校教学工作中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所有岗位职责人员。按职责范围对不同模块的人员及岗位按其岗位职责和质量标准进行考核,是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前提和基础。以系统为载体的质量运行保障体系由两个回路。


  (三)“会计专业生源输入、输出、会计毕业生就业社会反馈、改进提高”四大环节


  重视这些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是被忽略的环节,有利于消除传统教学中人才培养脱离社会需求、教学质量脱离社会市场的弊端。重视会计专业生源输入,可为高校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提供现实依据。随着学校与社会供求双方的自由市场关系真正建立,要求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强有关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的社会信息反馈机制,将社会评价标准、学校自身标准与学生个性相结合,促进人才培养管理系统优化。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效应和动态性要求高校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高校随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改进其质量目标结构,实现自我完善。


  作者:赵瑾

 第2篇:应用型会计本科课程体系探讨


  课程体系就是所设置的课程及其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对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起着基础性、方向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显然,对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而言,要实现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就必须构建出一个与“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相应的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于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近年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对于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鲜有文献作出过专门的研究。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的结合,是一种兼具应用型本科教育共性和会计专业教育特性的高等教育类型,因此要构建一个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首先需要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进行合理定位。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服务面向定位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由于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是地方性院校,而地方性院校与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依存性,一方面,所在地区需要地方性院校为其社会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作出应有贡献,另一方面,地方性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以地方的社会经济为依托。因而,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服务面向定位在所在地方,即主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具有地域特征的科学研究,主要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提供社会服务,既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要求,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安身立命、发展壮大之本。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基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个范畴(应用型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确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标,尽管两者均为本科层次的教育,但前者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其所培养的人才既要求具有较高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求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而后者强调的是人才的学术性,其所培养的是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系统深入,但专业技能不算突出的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育目标,尽管两者均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前者是对人才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较高且能兼顾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教育,后者则是偏重于专业技能培养但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的技能型教育。总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面向地方的“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人才,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主要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有关经营、管理、服务及应用性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定位课程体系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源头,建构课程体系实际上就是在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做“菜单”,大学能否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关键看如何为学生做这份“菜单”。对于应用型人才,并不是要求其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上的系统深入,而是要求其在具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无论是以学科为本位的强调理论知识系统深入掌握的传统本科教育(学术型和研究型的教育)课程体系,还是对基础理论知识教育要求较低而偏重于专业技能训练的高职高专教育(技能型教育)课程体系,都难以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要使学生在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相互融合,同时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注重学生未来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根据后现代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是一种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创造和完善的实践活动,其目标和过程是人的生命本质价值的体现。课程的实际效用在于控制或促进人的发展的方向性,它决定着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并受其制约。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在考虑社会需求的同时,应着眼于个人本位的实现,使其既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能够促进个人发展。如果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像传统的本科教育那样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深入性和完整性,就会导致课程缺乏灵活性、特殊性和现实适应性,据此所培养的学生将难以有个性,且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会受到限制。由此,在构建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时,应正确把握课程的功能,切实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并通过对核心课程的前瞻性优化设计来达到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目的,同时通过开设各类融合性课程和通识课程来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的。


  (二)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整体优化协调发展相对以学科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知识传授应当以应用为主线,适当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以增强学生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对应用型人才而言,特别应当加强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培训,强调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具有系统的整体功能,这一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课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组成的完整综合体。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强调促进能力与素质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时必须按照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循序渐进地、科学地编排各种课程,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关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为此,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应采用传统的沿袭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而应在明确高级应用型人才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通过设置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以整体协调发展,从而形成高级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即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知识传授课程模块,设置旨在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能力培养课程模块,设置旨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课程模块。


  (三)满足社会需求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兼顾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整体协调发展的教育,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其基本职能就是使学生具备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并能作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就业或创业之“资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强调按照行业、产业及企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只有准确识别“市场信号”,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其所培养的学生才会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上得到整体协调发展,从而才能成为易于为社会岗位接纳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一)偏重会计专业知识教育而轻视相关知识传授具体表现在:过于注重会计专业知识的教育,但对于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其他知识的传授,则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如市场营销学、金融学、保险学、财务战略管理、证券投资学、资产定价学、管理咨询、运筹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开设的比例偏低。这样的课程体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对工作的适应性较差,并且缺乏后劲。其实,会计工作不仅仅需要会计专业知识,也需要其他与之相关的知识,这些相关知识的掌握,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胜任会计工作,提升其未来发展空间;同时,掌握这些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其它知识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二)重财务会计学轻管理会计学会计学按其服务对象等的不同,分财务会计学(内部会计)和管理会计学(外部会计),而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行的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重财务会计学而轻管理会计学,与前者相应的课程既有会计学原理,又有中级财务会计,还有高级财务会计,与后者相应的课程则只有一门管理会计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将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有较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但管理会计知识相对薄弱,难以适应企业管理实践对高级会计人才的要求。


  (三)财务会计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界定不科学与财务会计相关的课程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学原理以描述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及基本业务的一般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中级财务会计主要阐述以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报告等内容为主线的具体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理论、程序和方法;高级财务会计主要是从会计原则的理论高度出发,结合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规定和具体要求,阐述一些特殊交易或事项所涉及的会计要素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当前财务会计相关课程的内容界定不科学,主要体现在界定“特殊”交易或事项上不符合会计实践。如,企业所得税是实践中财务会计工作的一项基本业务,并非特殊业务,但目前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却往往将其列入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建造合同是建筑安装企业和生产飞机、船舶、大型机械设备等产品的企业(即建造承包商)为建造有关资产而签订的合同,与建造合同相关的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显然具有特殊性,但目前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却大多将其列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


  (四)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是会计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现行会计本科课程体系中三者的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现象。如变动成本法、短期经营决策、成本控制等内容既出现在成本会计课程,又出现在管理会计课程;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等内容,即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课程内容如此安排,如果授课教师之间又缺乏良好沟通,就可能导致不同授课教师互相依赖从而授课内容缺失的现象,或者导致授课内容重复从而挤占其他课程内容的现象。


  (五)实践教学深度与广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偏重财务会计实践训练,忽视管理会计、审计实践训练。实际上,管理会计和审计的实际操作技能都有很强的专业性,且与财务会计操作技能有很大的区别,财务会计的实践训练无法代替管理会计和审计的实践训练,但目前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却并没有开设有关管理会计和审计实践训练的课程。(2)忽视向学生传授与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的技术方法。如,如何下载财务报告并把数据插入excel计算数表中分析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各项目,如何建立饼形图以表示负债权益比并据此提出筹资决策建议,如何以规范的格式熟练计算处理各种财务数据,如何在word文档中利用数据和图标来支持结论,如何选择财务指标作为变量并引入模型,如何使用SPss统计软件,如何进行统计检验等,都是极为有用的与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的技术方法,但现有课程体系尚未设置“会计与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与数学建模”等有关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会计电算化”或“计算机会计”课程也不能涵盖这些内容。(3)缺少会计职业判断、会计政策选择等应用能力的培养。


  (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努力去实践,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根本。事实上,考察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案件不难发现,其中大多与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或注册会计师未能很好地恪守会计职业道德有密切关系。虽然职业道德在会计行业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只有极少高校真正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这种课程安排与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极不相称。


  四、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知识传授模块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因素中,知识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如果知识掌握不扎实,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在课程体系中知识传授模块是基础性模块。要成为一个高级应用型人才,无疑需要在知识上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深入性,但并不要求其知识既系统又深入,而应在两者间加以平衡。会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在进入社会以后主要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因此建议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应注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鉴证服务、证券投资学、资产定价学、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运筹学、金融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等知识的传授,而对会计理论、会计思想史、会计史等知识的传授应适当减少。在设置上述课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界定三门财务会计课程(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2)在“管理会计”课程的基础上增设“高级管理会计”课程,以加强对管理会计知识的传授,通过前者使学生明确管理会计是什么以及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决策有什么作用,通过后者使学生了解在实务中如何运用管理会计。(3)避免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三门课程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


  (二)能力培养模块应用型会计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至少包括: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的实际操作技能)、计算机基本技能、外语才能、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决策能力和分析性/批判性思考能力等。因而建议除开设并强化手工会计和计算机会计实验、计算机、外语(包括专业英语)等传统技能课程外,还应开设:旨在训练学生在管理会计、审计方面操作技能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决策和分析性/批判性思考等方面能力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与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的技术方法的“会计与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与数学建模”课程。


  (三)素质教育模块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事实上,由于会计专业人才在经济生活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人们对其道德修养和责任心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系统的培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责任心。为此,建议增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并在其它会计课程(如会计学原理、审计、会计模拟实验、计算机会计等)的教学过程中将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会计诚信的基本思想和素质。


  作者:邓孙棠

  第3篇: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质量及实现途径研究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强调本科教育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学改革的首要和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又是培养目标,因为人才培养一般是: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不同的质量,因此对人才培养目标质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原国家教委及财政部确定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业人才。在这一总体要求下,很多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一般都套用教育部的教育目标。然而我们培养的本科生毕业后能否成为高级会计人才,不仅取决于其实际工作能力、职称评定等情况,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工作积累和工作经验。高校一开始不可能就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级会计人才,只能培养学生将来具备成为高级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但是,我们很多高校并没有根据社会需要,地方特点、行业需求以及会计人才发展趋势等方面因素来思考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空而大,缺乏特色,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在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上,国家重点院校、一般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也基本雷同,体现不出不同类型学校的办学特色。由于不同高校办学质量和层次存在差异,各地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质量要求也不同,各个学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不同层次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经济环境,制定符合学校情况、实际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人才市场需求也是有层次的,包括出纳、会计、财务主管、企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政府机关会计、注册会计师、财会教师和科研人员等。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应有区别。本科院校培养的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报账,更要会用账,其发展前途是会计主管和注册会计师,也就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从社会整体来看,那些简单的操作型会计人员确实饱和了,但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现实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已从过去简单地对数量的要求转化为对综合素质的质量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首先,会计职业所从事的工作范围更加宽广,会计学生将来面临的将是多元化和开放性工作;其次,社会经济活动的交叉和融合,形成了对“边缘人才”的需求;再次,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不仅限于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与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要素知识化,对会计人员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全面素质。而一个人的素质最关键的是取决于学校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会计教育仍侧重于专业技术素质教育,而忽视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忽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对各种能力的培养。


  二、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质量要求


  关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认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让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即已成为专业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认为,会计学业教育的要求与会计职业考试是两项不同的标准,应区分学业课程和职业会计准备课程。因此,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将会计本科教育的目标表述为:“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作准备”。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阐述为:一是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的态度和。从中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会计教育目标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从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计教育目标要求,结合我国会计教育发展及会计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实际,我们认为,我国高校会计本科教育人才目标的确定,一是要坚持现实性与前瞻性,稳定性与适度弹性相结合原则。人才培养的务实性要求会计教育要分析和判断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包括数量、质量、人才层次)并进行相应调整,但也不应频繁调整,造成人才培养的茫然。因此,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在考虑现实需要的同时,还要思考人才需求的未来趋势,以使培养的会计人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变迁,避免会计教育的滞后性,在确定相对稳定的教育目标时要保持适度的弹性调整空间;二是要坚持一般目标与特色目标相结合的原则。会计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培养目标要体现会计人才培养的一般特点,同时还应结合学校定位、资源、明定体现学校特色,相对差异化的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发挥学生和学校的比较优势。


  因此,会计本科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质量应反映会计环境的内在要求,充分考虑不同高校教育资源,区域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不同要求,并涵盖教育导向,会计人才培养品质要求和培养定位等要素。


  1、会计教育培养目标首先应考虑会计教育环境的需要


  会计教育是为会计人才服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或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所需知识、能力范围及其结构的判断来界定。经济环境是影响会计发展的首要因素,同时也是推动会计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它直接影响着会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会计规范的制定及会计实务的发展。


  2、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应高度关注学生的就业和持续发展要求


  会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所需的人才,而人才品质的高低则由市场来检验。因此,会计教育首先是就业导向,既要了解宏观环境的共性或普遍要求,也要了解微观环境的个体或特殊需要。培养既能符合社会总体一般要求又能满足各需求主体的差异化要求的会计人才,是对会计教育的根本要求。然而一次就业并不意味着教育使命的完结,培养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需要,具有自我再造和发展能力的会计人才是会计培养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成了当前会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3、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应反应知识与能力并重的需要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会计教育的目标是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并重的。就目前教育界多数共识看,会计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指培养会计人员求知、思维、分析、语言、写作等方面能力的知识及与会计密切相关的经济、财政、市场、管理、组织行为、贸易、金融、法律等知识。专业知识包括财务管理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信息系统、审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国际会计、会计理论及会计职能等有关知识。就能力而言,按全球八大会计公司要求,会计人员的能力主要包括:(1)记账及编制报表能力、财务分析能力;(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财务软件的能力,掌握互联网技术;(3)交流能力:对下达任务的理解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4)分析和决策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对机会和风险的判断能力、资源配置中的策划能力;(5)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激励成员的能力、协调和解决矛盾的能力;(6)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质量的实现途径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经济发展、会计人才市场及发展需求


  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比,会计教育总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滞后性。当今社会知识、理论、方法、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有的知识在学生未毕业就已陈旧,这就使得会计教育很难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学生毕业后,还会遇到许多新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强调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就是要使学生知道从哪里能很快准确地找到他不知道的东西。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实务部门对会计人员的计算机能力、工作态度及责任心有较高的要求;对会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也日益受到重视,而且职位越高对沟通能力的要求越高;对职业道德、外语能力、领导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接受新知识能力等也引起了实务界的关注。会计教育要以培养这些能力为主要目标,满足实务部门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各高校在确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实现差异化战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基于我国会计教育的实际情况,我国的会计教育不能树立单一的培养目标,而应分阶段、多层次确定培养目标。所谓“分阶段”。主要是从会计的学历教育来说,就是区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不同的学历阶段,树立不同的培养目标。所谓“多层次”,主要是从同一阶段的人才培养来说,即使同一学历阶段,也不宜对所有学校和学生树立相同的培养目标,而应有所区别。如,对专科生应侧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对博士研究生应注重研究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会计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计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应发挥自身科研实力雄厚、教学质量高、国内知名度高的优势,尤其要重视通识教育,培养理论基础厚、综合能力强、人文修养底蕴深厚的复合型人才;教学型大学应以教学为主,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主要基地,要结合国家和本地实际,培养出高素质的、动手能力强的实践型人才。


  (三)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


  一是要树立新的会计人才观。从长远和现实的角度看,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如复杂的经济环境、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会计的国际化要求会计人员尽可能是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应当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培养学生掌握管理通用的知识,使学生用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公司及其环境;二是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而非教育者的独占。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双方是平等的。“以学生为本”符合“平等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富有想象力地吸收知识;三是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传授学习方法”和“增强学生能力和素质”为主。对一个人终生有益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方法。知识永远学不完,如果没有学习知识的方法,学过的许多知识很快就会过时。教师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获得全面、持续发展。


  (四)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要满足全球化的需要


  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对会计教育提出了新需求,即会计教育必须“面向全球培养人”,要培养在知识、能力、心理、精神等诸方面能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人才。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加入WTO使得以全球化的视野培养会计人才更加重要,高校应更注重从全球的角度理解会计人才的培养,会计人才的培养应考虑会计人才国际流动的需要、满足国际经济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这方面,我们应更多的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五)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加强人文教育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


  实践证明,如果人文教育或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将被工具化,大学培养人这一最基本的职能将遭到削弱,大学的持续创新能力也将受到影响。而会计专业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追求和探索科学知识的欲望,使其与其他人很好地合作共事,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使得学生具有适应重要变化的灵活性和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者:陶学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