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教育事业得到稳步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与内地相比,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第六次民族教育会议精神,稳步推进民族高等教育及其自学考试教育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的民族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积极推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对西北民族工作的《指示》中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1]1950年8月,政务院批准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确定了培养和训练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与政策。1950年8月西北民族学院正式建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立的第一所少数民族高等院校。1951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国民族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强调兴办民族教育要采取适合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形式,要照顾民族特点。之后,国家陆续建立了中央、西南、中南等民族学院,各少数民族居多的省份也相继建立了民族院校。从此,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步入了常规化发展轨道,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特别是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1950年全国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在校学生1285名,占全国高等学校学生总数的1.5%,[2]到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达到了31.73万名,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5.71%,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达到209.71万名, 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6.75%。[3]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中的绝大部分来自边远贫困的民族地区,他们毕业后毅然地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为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同样的,民族地区对新型的、高质量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近年来,国家从政策上积极鼓励内地大学毕业生到边疆去、到民族地区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这样的精神倡导下,有很多内地大学毕业生到民族地区支教、支农,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的这种精神值得世人敬佩。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他们不懂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不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实际上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诸多不便和困难。他们中有的也是有期限的援助性工作,几年后需要回到内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当予以理解。我们从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多年的发展实践看,真正在民族地区能够扎根、长期稳定工作的绝大部分干部还是来自本地区、本民族,他们才是民族地区留得住、用得上的建设人才。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缺乏新型建设人才的问题,必须培养一大批来自民族本地区土生土长的人才。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的“加强少数民族高端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学术造诣深、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4]指示,实施一贯的倾斜性政策,积极推进民族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二、现阶段民族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基础教育发展薄弱。从纵向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少数民族群众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得到显著提高。但是,从横向比较,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条件和教育质量与内地仍有较大差距。二是民族地区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率远低于内地。据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考录取率平均为74.3%,内地有的省达到了87.3%,[5]而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远达不到这个比例。更甚者,近年来有的民族地区民考民考生的录取率在30%左右。这就意为着民族地区大部分民考民高中生没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深造。这样的状况对他们有失公平,也不符合从整体上提高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远景目标。在此情况下,近些年来民族院校兴办的自学考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各类建设人才。民族地区更多民考民的高考落榜生,通过参加自学考试的形式完成专科和本科学业,与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同等参加社会招聘考试,被录用后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工作,为当地的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维护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民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为了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有的自治州、自治县党政干部队伍和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60% 多的干部是通过自学考试的形式完成大学学业。三是少数民族青年学生高中毕业后能够考入大学学习深造也是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当今,少数民族群众对子女的文化教育意识愈来愈强,少数民族青年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追求也显著增强,他们这种学习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决定》中指出:“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受教育权利,提高各民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6]要全面贯彻落实这一方针。
三、民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当遵循的原则
在当今,全面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是时代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推进民族教育全面发展。”[7]民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普通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有益补充,在现阶段民族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十分必要的。民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必须遵循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
1.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国家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决定》中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8]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设置要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严格开设思想品德课程,在学生中坚持不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注重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在政治上合格、信念上坚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2.遵循严把入口关的原则。鉴于现阶段我国高等自学考试教育的办学形式具有相对的特殊性,受教育者个体的选择性比较大,包括选择学校、选择专业等。学校一定要严把学生的入口关。首先,录取大学专科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高中毕业学历,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当参考学生参加高考的成绩择优录取,以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其次,完成大学专科学业的学生升入本科同样要严把入口关,必须在已经完成大学专科学业的学生中择优录取。第三,鉴于近些年来参加自学考试的学生几乎都是高考落榜生,他们非常渴望住在学校专职学习的实际,应当参照全日制学生的管理与教学模式,采取在学校集中授课的形式实施教学。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包括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使他们最大限度的能够得到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教育引导他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
3.遵循专业设置与社会现实需求相一致的原则。实践证明,兴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学单位必须以现有的专业、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为依托,发挥办学势力,才能保证自学考试的教学质量。一是所设置并招生的专业一定要体现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二是紧密结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培养的人才将来走向社会能够学有所用。
4.遵循政府投资教育的原则。如前所述,我国民族院校兴办自学考试教育以来,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他们在民族地区的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辛勤工作,为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为维护边疆的稳定、为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国家对自学考试教育投资还没有建立起完备规范的机制,只是办学单位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缴纳的学费艰难地运转。然而,对一个国家而言,教育事业是一项百年大计,甚至是千年大计,只靠学校和学生的力量显然不符合教育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必须体现政府办教育、政府投资教育的特性。认真落实《决定》中指出的“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民族教育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发展民族教育,多渠道增加民族教育投入”[9]的精神,可采取教育主管部门审批招生计划,每年按招生人数下拨办学经费的方式,充分体现政府办学的职责。
作者:孔繁龙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14期